《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
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
若众生有迷于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
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
若有众生迷于色法与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
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义。
总之,众生有异,是因为心不能照见诸法实相,
所以不能照见,是由于根尘识显现且相互纠缠,
所以执有执无,失却般若光明,起惑造业,陷于六道轮回,受苦无穷。
若能回光返照,依般若法修行,功夫纯熟,自能自见本性,自显圣性,
从而照五蕴为当体空,照十二因缘为缘起空,照一切诸法为自性空。
得三智,即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
《大般若经·初品》中所说的:"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 当习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上说:"此三智一心中得,若就其次第而言,则有道种智生一切智,由一切智生一切种智"。
《摩诃止观》说:"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
但这是配合《中论》的三是偈中的空假中来说佛智的。
按照我们的说法,一切智是关于一切对象的认识能力,若就佛教而言, 它所把握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性。
《大智度论》卷二七说"总相是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暗"。
《大乘义章》卷十八说"知一切如,名一切智";
至于一切种智,那是关于事物个性或别相的认识。
《大智度论》卷二七说:"别相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
一切种智有时也被认为是综合认识共直与别相,即共性与个性的智慧。
《大品般若经·三慧品》说:"一相故名一切种智。谓一切法之寂灭相;
复次,佛如实知诸法行类相貌,为显示故说名字,以是故名一切种智";
而道种智是一切智和一切种智的基础,贯穿佛教修习的全部过程。
《大智度论》说:"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一切善潜心产名为道; 此道分别思惟而行,是名道智。"
以此三智观待诸法,可以了然,声闻四谛法、菩萨六度法、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
佛的菩提大觉,都是真空所摄。
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脱法空。因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灭,也就不需要解脱,无需转染成净。
世间与涅槃,生死与烦恼、佛与众生平等一如,了无差别。
得此三智,强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这也就是摩诃般若。
至此,也就显出了众生本有心性和灵光,其所照显,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这正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的亲证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经类的义趣所在.
回向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