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十七]无智亦无得

回目录

  [注十七]无智亦无得

"智"作"般若"解。
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

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

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
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

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

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

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

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

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

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

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

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

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佛其实是复性。

既然智慧本来就在心中,修般若也就不必执为实有,否则也就成了迷妄,成了遍计所执了。

所以《中观》上说:"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

道理大致如下:众生执有为病,证空是除病的药草,有病既除,空也随之消灭,
正如病愈而不再用药一样。如果明白这点,
为什么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诸法本性是空也就可以理解了。

进一步,还可以说,缘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门,声闻乘所修的四谛道理,
二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空,都是假设,都是譬喻。

但这是得了大道之后的返观,是回首下看的结果。

若众生尚在修行路上,就宣布佛说十二部经原本虚拟,那就是说胡话,信口雌黄,我慢如须弥山了。

修行之人,依法修持,一步一趋,待到功夫圆满,机缘成熟,自然真心常住不变,
其中既没有丝毫虚妄,也就没有什么解脱无碍,生死惑尽,安乐现前。

这就是大乘菩萨亲证后的境界。

回目录
形神一统,物我两忘EIP01@HOTMAIL.COM
版权所有 (c)2003-2005 烟台数据恢复中心服务烟台综合网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