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回目录

[注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如下: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
《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 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
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 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虽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 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槃"。

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槃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 按照经往的讲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 到达涅槃彼岸。
一般认为,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 又称为"六度",
具体说,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
它包括:
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 四、精进(毗梨耶);
五、定(禅那); 六、智慧(般若)。

《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
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 应具足尸波罗蜜;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 应具足禅那波罗蜜;
于一切法不著故, 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 合称"十波罗蜜", 作为菩萨"胜行",
以配合菩萨十地, 说明修行的次第。 这是题外的话了。

总之, 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 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
六度之中, 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
即是说,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 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回目录
形神一统,物我两忘EIP01@HOTMAIL.COM
版权所有 (c)2003-2005 烟台数据恢复中心服务烟台综合网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