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怎样获取上司的信赖 | [打印本页] | 怎样获取上司的信赖
1信赖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① 信赖的基本要素
我们经常看到如下情形,某人问道:
"这句话讲的真不错,是谁说的?"
问话的人本来还在佩服那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却被下面一句话打消了:
"是一位名叫李凡的人说的"。
"什么!"这时侯,钻石也会变成石头,如果是下任局长人选所说,则某人一定会欣喜的神情,说:
"果然不错,究竟是局长人选"。
由上可见,同样一句话,但因说话人的身份不同,在听着心目中所占的份量就大不相同。"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作为一句古训,尽管是许多人寻求的品格,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信赖问题,作为局长人选的人来说,因为他长期与下属相处,有一定威信,也有一定工作业绩,其说的话容易为人信服,而李凡只不过是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人,大家对他不了解,因而其说的话就难为大家所信服。
任何一个学识渊博,或精明能干的人,如果没有大家对他的信赖感,要想取得成功都是很纳的,也很难为上司重用。而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取得突出成绩的下属,都必须得到上司的器重,得到上司器重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取得上司的信赖。
信赖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其为人处世信赖。一是对其工作能力信赖。前者是指人格上的信赖,有些上司最看中这点,后者是业务能力,也就是以成果表现出来的成绩。
在这两种信赖中,最理想的,莫过于两者都具备,即既信赖你的人品,又信赖你的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却很难一致。有些下属,人品很好,但工作能力不佳,而有些下属,工作能力很强,但人品欠佳,还有些下属,人品、能力均很差。作为上司来说,该如何面对此种情况呢?一般来说,比较正统、规矩、本身能力也不太强的上司,对下属首先看重的是人品,至于工作能力只要不经常出大的差错,不经常通漏子,一般的工作能够应付,他就满足了。而对于开拓能力强,工作能力也强,对下属驾驭能力也强的上司来说,他看重的往往就是能力,只要你能够做事,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能打开工作局面,就不错。至于你人品欠佳,我可以控制你,量你也翻不了船。当然,对那些人品、能力本身就差的上司来说,他看重的下属的就即不是人品,也不是能力,而是对他毫无条件的依附,对这样的上司,最好的办法是避开他。
② 如何知道上司对自己的信赖程度
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这是一种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所作的推测,因为谁都不愿意让上司不信赖自己。笔者曾认识一个30多岁工厂技术员,有一次他对我说:
"与上司相处,有些事情是需要谈开的"。
原来他的上司只比他大一岁,他们的关系处得很随便,经常在一起打牌,彼此交情不错,他以为上司很了解他,也觉得上司对他很信赖。
但是有一次发年终奖时,他却发现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甚至比一些比他表现差的同事还少,因而百思不得其解,精神上也受到某种打击,心想,都是铁哥们了,怎么这样对待我呢?
为此,有一天下班后,他到上司家里去,一本正经的向上司说起他所工作与所发奖金不相称的事,令人惊讶的事,上司对他的工作情况并不很了解,甚至他曾经向他说过的一些事,他也不记得了。
"自从那次谈话后,上司改变了对我的看法,这一次发奖金还马马虎虎,说真的,有时候,事情还是需要谈开的"。他深有感触的说。
由此可见,应为过于亲近,以至把上司同下属的关系看得太随便、结果他的实力反而没有被正确了解。
平常如果该讲的话不讲,该要求的事情没有要求,则自己工作能力也会被低估,最后会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受信赖,这种情形屡见不鲜。
切忌:不要因为与上司很要好,就以为一定受信赖,这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还可能产生骄傲心理。他的情况实在值得参考。
然而,如果上司对你说:"这一切全靠你了。" "委托你了,好好干吧。" "对你有信心哟。"这些话时,你的看法如何呢?
这些话如果是对你表示信赖,你的感觉一定不差,会说这种话的上司到底是何中人物,这点很重要的。
假如上司不能信赖下属时,他一般不会率直地将前述的话说出口。如果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上司,则他不但不会说出对你的真实看法,也不会表现在态度上,发而会装出信赖你的样子,那么他就会说出前述的话。
这时你如果不折不扣的相信这些话,如有一天被你识破了是一句假话时,你所受到的打击将是沉重的。
为了验证上司说这种话的真假,你不妨对上司提出问题,看他采不采纳你的意见。
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想知道金钱的价值,只要向人家借借看就知道了"。同样的,如果你想知道上司对你的信赖度,使者主动去说服上司看看。说不定上司笑容满面的脸孔,会突然变得阴沉,或者不再说"一切全靠你了"的话,而吐露出"不能信任你所说的事情"一类的话。
对此,也用不着用"原来这个人是这样"来责备上司,而映趁这个机会,更加努力充实自己,以逐渐增加上司对你的信任。
也有许多上司是为了让下属有干劲,才经常说这种话,如果上司对下属说:
"你到底会不会做,我有点担心?"
则有可能使软弱的下属不但失去工作干劲,甚至连不多的自信也一扫而光,稍微聪明一点的上司都不希望产生这种结果,所以才会说:"我信任你","好好干"来鼓励。
虽然没有必要产生自卑感,但也不必因上司说了"信任你"而沾沾自喜。宁可认为自己远未受到上司信赖,从而更加振作精神,以争取真正的信赖。
2。不可使自已的行为让上司感到困扰
(1)力求在工作中能说能做
在现实生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不少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但不喜欢说话,更不善于用语言展示自已。这并非他们开口说话会吃亏,而是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
这样,尽管他们尽其本份地工作,实事求是地说,也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一个管理很多下属的上司来说,他们实际做出的成绩却很容易被上司遗忘,甚至被抹杀。不仅如此,而且还容易被上司觉得“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真是摸不透的人”。由此,不但自已吃亏,同 时也让上司感到为难。
现代社会生活步调加快,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是紧张而繁忙的, 谁都没有多少空闲和余力去打听和了解别人做了些什么或正在做什么以及准备做什么。因此,如果你要想让别人了解你,你就应必须抓住适当的时机,将自已的想法和愿望主动地表达出来。
当然,若一个人经常大言不惭,说要做这做那,但一具体要他去做某件事,就迟疑不前,典型的“光说不做”,也是不会令上司信赖的。
要获取信赖,务须“信守承诺或约定”的工作。但有许多人,在接受上司交办的工作时,往往信誓旦旦地说;“行,没问题”,但就是迟迟不付诸行动,直到上司屡次催促,才找借口推诿道:“真对不起,一直忙不过来”。
大部分爱推诿的人,一般都会失去上司的信赖。拿破仑说过:“要守约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绝对不要跟人约定”。但在如今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在无任何约定的情况下,生活下去。所以此言,只可以把它看成是“约定”和“实行”两者间关系的特例。
日本学者土光敏夫在《信赖的基础》一书中,曾指出:
1: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事物。 2:确确实实遵守约定。 3:言行必须一致。 4:彼此要经常沟通。 5:替对方的难处作想。
只要将上述的“对方”改成“上司”,就成为让上司信赖的基础。
(2)不可成为去处不明的人
我们常可看到这种情况,当上司叫某个下属时他却去向不明。一般来说,上司召唤其下属,必定有事,并且很可能是要紧的事。
比如:某个机关正在开有上级领导参加的会,与会的某处长从会议室外打电话叫下属小陈来,可偏偏小陈不在。与小陈同办公室的小刘问处长别人来行不行。某处长说:“不行”有一些资料必须由他来说明,他到底去哪里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处长一定坐立不安了,一则需要他说明的事有可能就无法说清楚,二则在这么多与会者,特别是上级领导面前,让人感到连自已下属的去向都掌握不了,面子上也很不好受。
当然,这并不是要每一个下属怕受上司召唤而始终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而是要注意做到:
第一,离开办公室时,要将去处给同室的人说清楚,而不能一声不吭的离开,这会使同室的人感到困惑。
第二,如果预先知道机关要开中干会,而且也知道会议的议题,你就应该能够预料是否会牵涉到自己的工作范围。所以当天就最好不要走开,更进一步,如果你时常注意每月的例行事情,每日的工作进度,以及当天上司的行动,你就能够判断这天能不能离开。
(3)提出问题要选择时机
某个机关有位科长工作很认真又能干,但是处长却对他牢骚满腹,原因是这位科长常常向处长提出下属和自己的计划,而时机总是不对巧。
比如: A 处长准备外出时; B 处长心情不好时, C 处长正忙室。
就常识而言,这些时候应尽力避免向上司促繁琐、麻烦的问题。但这位科长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其他什么,他总是碰上这种时候给处长谈工作,最后处长终于忍不住了,沉下脸对他说:
“非要现在说吗?” “你没看到我现在正忙吗?”
以后,这位科长在要给处长谈工作时,总会先确定一下处长是否有空。在进处长办公室时,还会问一问:
“你现在是否有空。”
说完,他就说:“有……”
这个时候处长忍不住说:
“有什么事,快说,我还有事,别这么罗嗦。”
如此,这位科长真有点不知所措了。
要成为上司的好助手的下属,应该耳聪目明,手脚灵活,能够关心自己周围和整体的事情。尤其要用心观察周围的动态,正确的掌握对方的心理,然后采取行动。如果那位科长能事先掌握处长的情况,再说道:
“现在是否方便”。就不会弄错谈工作的时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