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回 共和国频传四化捷报 十三大确定基本路线

  话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其间真是捷报频传,凯歌连片,不胜记述。

先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产量猛增。一大批劳动力解放出来,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87年时,全国乡镇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民收入大为增加,农业投入增长,农村繁荣,同时也在提供财政收入,发展出口创汇,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大批中小城镇迅速崛起,缩小了城乡差别。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失时机地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从而奠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此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行使政府管理经济的权力和职能;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确实建立按劳分配的分配体系;积极发展包括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资企业在内的多种经济形式。《决定》特别强调,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决定》精神的指导和推动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87年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是多种经济形式有了明显的进展。公有制经济仍然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两年来,我国又有一大批全民所有制大企业建成,公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同时,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的经济成份有了很大的发展。据1988年初的统计,1987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中,集体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2.4%上升到34.6%,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则由几乎是零上升到5.6%。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由2.1%上升到25.6%。据统计,全国城镇从事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人数已由1978年的15万人增加到569万人。

多种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原来与现实生产力水平很不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不仅大大地增加了社会财富,活跃了商品生产,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而且对安置就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方式。本着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许多企业实行了承包、租赁等形式的改革。1987年,全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国营企业已占总数的80%,企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了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又其次,调整改进了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改革前的120种减少到60种。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银行筹集的比重已从改革前的23.4%上升到68.8%。

随着以上改革的实行,财政、税收、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此外,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相应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对外开放方面,由于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以点带面的对外开放格局,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投资。到1987年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已引进技术改造项目5000项,成交额达到34.5亿美元,全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0350项。在累计协议金额625.09亿美元中,外商直接投资等的金额就有257.73亿美元。

从1979年以来,我国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凯歌不断。在工业战线上,先后建成的重大工程项目有京通铁路、重庆长江公路大桥、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天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等重大工程。在科研战线上,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如成功合成核糖核酸、杂交水稻高产优质世界领先地位、喉癌切除硅橡成型研制成功、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成功地发射二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地发射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南极长城站落成、发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定点成功、超导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等。

在体育战线上,我国运动员荣获第九届亚运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又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获优异成绩,又在第十届亚运会上获金牌总数第一。

在教育战线上,新成立了一批大学,国家建立了学位制度,几年来我国已培养出一大批博士和硕士。

在宣传战线上,大批报纸、杂志创刊,通过邮局公开发行的报纸将近两千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接近600家,还有1万多台电视差转台、录像台。

在外交战线上,国防战线等战线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由于对农村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放松了对农业的指导和投入。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的几年中,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加上人口过快增长,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与此同时,工农业比例关系又出现了失调的问题,工业生产增长过快,基建投资过大,摊子越铺越大。工业内部,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源、交通、原材料的供应跟不上去,出现了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加工工业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而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又下降。这说明,在建设和改革两方面都存在急于求成的偏向。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建国以来,共和国出现几次急于求成的重大失误,总根源是由于大家对国情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现在出现的问题,还同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也是分不开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是正确地对国情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确定今后工作的战略步骤;再一个是提出党在今后工作的基本路线,保证改革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这时,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和赵紫阳等中央负责人谈了自己对十三大报告的设想:"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十三大报告应该是一篇好的著作。”

根据邓小平讲话的精神,中央成立了一个由19人组成的十三大主报告起草小组,在赵紫阳的领导下开始工作。

3月19日,赵紫阳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谈了对起草十三大报告的总的设计思想。这个总的设计思想是党中央政治局根据邓小平的几次讲话的精神反复讨论之后定下来的。初步考虑,报告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十二大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历史性的变化。第二部分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从我国国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着重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所以必须采取现在这样的方针政策而不能采取别的方针政策的基本根据。第三部分讲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第四部分讲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五部分讲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第六部分讲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包括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党内民主和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党的干部、党的风气。第七部分讲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必要性,着重阐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指出在新的实践中必须进行创造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仔细地阅读了这封信,感到这个总体设想不错,便在信上写道:

"这个设计好。"于是,十三大的主报告便按照这个总体设想加强起草。主报告的初稿写成后,经过两次大的修改,然后,把报告稿发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部委党组、部队的各军兵种党委和社会科学界广泛征求意见。9月30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第五稿。以后又经过两次修改,到十三大开幕时,赵紫阳在大会上宣读的主报告已是报告稿的第七稿了。

1987年的国庆节过后,中共十三大代表陆续来到北京,住进京西宾馆等大会指定宾馆。代表们不是各地要员,就是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10月25日,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于上午8时多,坐车来到人民大会堂。邓小平虽然83岁了,但身体还挺硬朗,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大厅后,正碰到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从对面走来。邓小平高兴地同大姐握手。邓颖超高兴地向邓小平表示祝贺:"小平同志,向你祝贺十三大的召开。"邓小平笑着说:"大家一起祝贺,向大家祝贺,今天是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邓小平看到88岁的聂荣臻元帅坐着轮椅过来,和邓颖超一起迎了上去,大家互相握手问候。记者们过来,给他们照了个合影。正巧赵紫阳过来提议:

"老同志们乘这个机会合个影吧。"李先念、彭真欣然同意,走到聂帅跟前,在邓颖超和邓小平两边站住,新华社记者和其他采访的记者立即拍起来。

胡耀邦从一侧走过来,饶有兴趣地看着老同志合影。记者们发现了,立即把镜头对准他。胡耀邦笑着说:"照年长的老同志,万里同志来啦!正在和聂帅谈话呢,还不快抢镜头。"记者们果然抢拍起来。

上午9时整,开会的铃声响了。邓小平和陈云、徐向前等人说笑着向大会主席台走去。彭真对赵紫阳说:"今天就看你的了。"赵紫阳很有信心地说:"没问题。报告的主体设想小平同志很赞成,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改了七稿,基本是成熟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和阿沛·阿旺晋美、荣毅仁、全国政协副全席屈武等几十位来宾也应邀参加十三大。

开会的时间到了,邓小平站起来宣布大会开始。赵紫阳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他作的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赵紫阳的报告首先回顾了九年来经济建设的成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九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大体上翻了一番。现在看来,到本世纪末实现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完全有把握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严重经济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或者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十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还有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也有了改善。

--城乡广开门路,城市新就业的劳动力达到七千万人。农村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八千万农民转入或部分转入了非农产业。

--市场供应大为改观,基本扭转了过去那种消费品长期严重匮乏的局面。

--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显著改变,逐步转上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

应当说,这九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九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在拨乱反正基础上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九年来,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党领导人民在政治、思想、文化、国防、外交等领域,进行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的结果。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觉悟,进一步积累了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正面教育和正确批评来反对错误思想的经验。在全面改革的深刻变革中,保持安定团结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逐步发展。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人民政治生活日趋活跃。爱国统一战线空前扩大。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各民族的兄弟团结更加巩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进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逐步实施。

--国防建设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军队的整编和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在裁军百万的同时,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新的进步,防卫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抢险救灾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中英、中葡已就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达成协议。我们还要按照这个原则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

--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围绕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调整外交格局和党的对外关系,发展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更多了。

……邓小平坐在主席台上,听着赵紫阳作的报告,不觉忘了大会不准吸烟的规定,习惯地抽出一支熊猫牌香烟点上抽起来。不一会儿,台下的代表们传上来一张字条,主席台上的一位中央领导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请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这位中央领导人想了一下,还是把纸条递给了邓小平。

由于纸条是从下面的会场上传到主席台上的,所以立即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这张字条上面写的是什么呢?字条递到邓小平手里以后,大家更感兴趣了,许多人看着邓小平,希冀从他的动作上作出判断。只见邓小平接过字条,展开看了一遍,立即微笑着掐灭香烟。代表们马上明白了字条的内容,一股热流顿时在代表们的身上流过。党的领袖和党员之间这样平等相处,邓小平这样虚怀若谷,诚恳接受代表的批评,自觉执行大会的规定,诚乃我党之福,国家之福。代表们敬爱地望着邓小平,也真希望他少抽烟,因为抽烟是有损身体健康的呀。

邓小平掐灭了烟,歉意地朝大家笑笑,又凝神听起报告来。报告接着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过重要成就,也经历过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教育我们,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问题。

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便开始分析认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从而分析以往发生失误的认识上的原因。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就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也都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十三大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使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那么,中国的国情是一个什么样的国情呢?经过建国后三十多年的努力,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定,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

这种情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的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十三大的报告明确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三大的报告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三大的报告指出,经济体制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赵紫阳报告后,大会进行分组讨论,其间又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1400多名中外记者忙着采访发稿,这里就不多说了。

1900多名代表经过认真热烈的讨论后,在大会表决时,全体举手通过了十三大的报告。11月1日,大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