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论》
(2009年1月27日最新修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妙吉祥文殊菩萨摩诃萨!
中道了义缘起法,自性是空但假名;破有法王出世间,示此佛法真实义。
有是无因无因有,来去相因有和无;有无俱遣破不立,妄想销除见佛性!
无上宗喀巴大师,六祖慧能出世间,慧光普照汉藏地,慈悲不舍一众生。
缘起性空法精髓,了义般若示东土,演说正见以一音,于甚深法方便护。
南无本师释迦佛,勤苦娑婆度众生,了义般若转法轮,众生随类各得解!
深信因果见空性,不离大悲菩提心,读经明此真空义,缘起修行当作佛!
第一章 佛在菩提树下所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第二章 胜义、了义、甚深——“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第三章 般若之中无一法,有无俱谴,只破不立
第四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一切众生悉有之佛性
第五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难明之处——一切平等之法性
第六章 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深信因果
第七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义来说
第八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法来说
第九章 佛法大乘、小乘,乘乘平等,皆是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不二法门
第十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是区分佛法和外道世间法的根本标志
第十一章 般若波罗蜜住者即佛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佛正法灭
第十二章 大乘缘起唯识论——唯识经典是隐密相了义经
第十三章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般若经典是显了相了义经
第十四章 破诽谤般若波罗蜜为“空宗不了义”、“二转法轮不了义”
第十五章 破依“贡高我慢心”和“戒取见”诽谤佛教密宗和善权方便菩萨
第十六章 破依“常见”诽谤《六祖坛经》为“真常性宗”
第十七章 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真实发出离心、菩提心
第十八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未来佛弥勒菩萨言“此是菩萨知诸法智”
第十九章 护持佛悟道时所证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第二十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大般涅槃前的最后遗教
附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论!》引用《乾隆大藏经》佛经索引
佛法的内容,总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戒学、定学、慧学。阐述戒、定、慧三学的佛经称为三藏,即经、论、律三藏。戒、定、慧三学的中心是慧学。此慧学就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就是佛法的核心。
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能真实相信佛教圆融,义义互通,法法互通,乘乘互通,经经互通,卷卷互通,段段互通,句句互通,字字互通,真实能信佛“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依此修行,可以秉弃戏论,远离自性妄想,破除有无二见,不见我执,深信因果,不谤大德,身心寂静,真见佛性!
摩尼宝珠以此论为缘起,愿与一切众生携手共见十方佛!
第一章 佛在菩提树下所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八·第四分天赞品》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天子当知,我观此义初得无上正等觉时,宴坐思惟不乐说法,心作是念:‘我所证法微妙甚深,非诸世间卒能信受。’天子当知,我所证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六·虚空目分中宝髻菩萨品》佛说:“如是智慧甚为难得,非善根纯熟终不能获,不能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菩提树下乃能得之,真知法性,诸佛所护,度至彼岸,知一切法施甘露味,是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大法炬陀罗尼经卷第十一·六度品》佛告善觉言:“摩那婆,般若波罗蜜者,即是一切诸佛智慧甚深源底。……是故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满故,得第三明。”……《大法炬陀罗尼经卷第十七·说听功德品》“又复由证第三明已,尔乃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于一切众生大众之中最胜最上。”
佛说:我在菩提树下,于夜后分明星出而得无上正等觉时,所证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无上法,即是一切诸佛智慧甚深源底——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具足满故,得第三明,尔乃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于一切众生大众之中最胜最上。
可见,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从悟道到大般涅槃,示现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此佛之知见,就是常修行善法,善根纯熟者成佛时,在菩提树下所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一、《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译,经名即说般若波罗蜜经典是了义经。
二、《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又舍利子,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趣了义,不趣不了之义。”
佛说:了义、不了义经,“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只能依了义经,才能分别不了义经,所以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是了义经。
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主讲修证了义首楞严三昧。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可见,首楞严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即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在《解深密经卷第二·无自性相品第五》中: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修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
请注意引用经文中的最后一句,胜义生菩萨讲完“三转法轮”的定义后,总结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即“一切法皆无自性”之甚深般若波罗蜜,是佛“所说甚深了义言教”!所以,《解深密经》,是阐明般若波罗蜜经典是了义经的又一处佛经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等,即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请继续阅读本论!
第二章 胜义、了义、甚深——“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一、《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可见,佛经中所肯定的“有”是“从缘生故名之为有”之“缘起有”,所以不是“真实有”的常见;佛经中所肯定的“无(即空)”是“无自性故名之为无”之“自性无”,所以不是“真实无”的断见。这就是中道了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楞伽经》七卷本(十卷本也有)中,佛预言龙树菩萨:
“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继承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只破不立,用“缘起有”即“自性空”破除了“真实有”的常见,用“自性空”即“缘起有”破除了“真实无”的断见,双谴“有无宗”断常二见,彻底破除自性我执,所以佛赞曰:“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二、《中论》中龙树菩萨讲: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中论》中,龙树菩萨开篇明义,“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是在说“不生不灭”等为“真实有”的常见,也不是在说“不生不灭”等为“真实无”的断见,而是“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此“能说是因缘”,在四卷《中论》的解释文里说:“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所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以大乘法说”,就是“因缘相”“毕竟空无所有”,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义。
这也就是《中论》中龙树菩萨所讲: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义。这样的智慧,就是“善灭诸戏论”之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就是中道之义,也就是第一义!
要正确理解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必须要牢记龙树菩萨所讲的两点:
第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在说,在经论里,众因缘生法,有时或说无(或者说是无自性),有时或说空(或者说是自性空),有时或说是假名(或者说但有名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第二,“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龙树菩萨在说,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缘起性空”。
总之,没有一法是无因无缘而有的,认为无因无缘而有这是常见。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这就是“空”义!所以,佛经论中的“空”义,不是“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没有因果缘起的断见,而是指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这就是“空”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一切法,既包含五阴十八界有为法,也包括无为法,还包括涅槃、法身、如来藏等一切第一义佛法——一切法“缘起性空”!见《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三·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又复观察一切佛法,皆菩提相、缘所起相,观诸缘起皆尽灭相,以能观待诸众生故,而不趣入毕竟寂灭,是则又名缘起善巧。”
有为法、无为法的法性是“缘起性空”!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九·平等品》佛言:“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可见,有为法、无为法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如果没有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所以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依缘存在之法!《解深密经卷第二·胜义谛相品第二》中,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可见,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即修行成佛,而建立的“假立名想”,非真实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九·初分诸功德相品》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从缘生法如梦都无自性,……有为法如梦都无自性,无为法如梦都无自性。”所以,有为法、无为法是因缘生法,如梦都无自性,亦为是假名——即“缘起性空”!
无为法的法性是“缘起性空”!还见《中论》龙树菩萨讲:“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在四卷《中论》的解释文里,还有讲:“离有为,无有决定无为法,无为法但有名字”!所以,无为法依有为法为缘而存在,是佛为破世人执著“决定有为法”的妄念而假名设立的名词,“无为法但有名字”!无为法在经论里,或者说是无自性(简称无),或者说是自性空(简称空),或者说“但有名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无为法的法性是“缘起性空”!
涅槃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见《中论》中龙树菩萨讲:“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在佛教经论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以及同义语“无得亦无至”、“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等,就是用来描述“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第一义法性的。《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寿命品》佛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可见,佛说涅槃依解脱之法、如来之身、摩诃般若三法因缘,为众生故发菩提心所成,龙树菩萨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涅槃法性就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法身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见《中论》中龙树菩萨讲:“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此句的解释文中接着讲:“若人见一切法从众缘生,是人即能见佛法身”!所以,若人见“一切法从众缘生”,也就是说见一切法“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见一切法“缘起性空”,这样的人“则为能见佛”,“即能见佛法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第五十·释发趣品》还说:“此中佛自说:见法身者,是为见佛。法身者,不可得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可见,“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即“缘起性空”之般若正见,就是佛法身者!所以,佛法身也是“缘起性空”!
如来藏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二》佛告大慧:“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所以,如来藏的法性,和涅槃、法身一样,就是“空”义,或者说是“离自性”即“自性空”,以及“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空”义同义词。此“空”义,不是没有因果缘起的“真实无”断见,而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之“缘起性空”义!
四卷《中论》开篇的解释文里说:“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
所以,佛欲断“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如是等诸邪见,为破除众生自性我执,“令知佛法故”而说一切法“缘起性空”!如果认为有法不从因缘生,有法不是自性空,有法不是但假名,则不入中道,必然堕入“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我执坚固,不见佛法身、如来藏,不得无为,不入涅槃。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三·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信根?……三者、信受如是胜义、了义、甚深缘起,一切诸法无我、无有情,但是言说之所假立,唯空无相无愿之相;由此信故,有情见趣及诸随眠不复增长。”
所以佛说,缘起之义,是“胜义、了义、甚深”,一切诸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唯空无相无愿之相”! = 《中论》龙树菩萨所正解佛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样信受,则是信受“一切诸法无我、无有情”,彻底破除自性我执;“由此信故,有情见趣及诸随眠不复增长”!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于法随法观察修习念住?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以圣慧眼观见诸法,乃至坐于道场,于其中间无有迷失。是菩萨于一切法住随法观,不见少法远离于空、远离无相、远离无愿、远离无生、远离无起及以远离无加行者,又重观察不见少法远离缘起。”
可见,佛说,菩萨“不见少法远离于空”、“不见少法远离缘起”——即一切法“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圣慧眼”!
= 《中论》龙树菩萨所正解佛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菩萨摩诃萨依此“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就是“于法随法观察修习念住”,直到善根纯熟坐菩提树下成佛,“乃至坐于道场,于其中间无有迷失!”
总之,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不堕有无二宗,则见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不起贪瞋,破除无明痴念,身心寂静,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见《心经》)
第三章 般若之中无一法,有无俱谴,只破不立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佛说:“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可见,如来是诸法之王,是“破有法王”!“破有法王”佛,就是用“只破不立”的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的诸法实相之药,来破除世人“自性”妄想、“有无二见”之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八·第四分天赞品》佛说初得无上正等觉时,所证法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诸天子复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佛所说法微妙甚深,一切世间难信难解。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不为摄受、不为弃舍,世间有情多行摄受、或行弃舍,是故世间于佛所说不能信解。”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摄受”就是“有见”,“弃舍”就是“无见”。佛示现四十九年所讲甚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难信难解,什么原因?就是众生堕入“有无二见”自性妄想之中,所以不能信解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如《中论四卷·观有无品》龙树菩萨说: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四卷《中论》的解释文说:“若人深著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若破他性则见有,若破有则见无,若破无则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灭诸见安隐故,更不生四种戏论,是人则见佛法真实义,是故说上偈。”
一、破“自性”妄想
“自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名词,即性质确定不变之意。“自性”的重要特征就是“不依赖任何因缘”。实际上,有自性之物,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世人肯定“自性”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否定“缘起”,认为事物自然而有,无因无缘而生,无始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如《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纳衣梵志所讲:“一切诸法皆有自性,不从因缘。”这是外道见,佛在经中已作批驳说:“……当知一切悉从因缘。”所以,不依缘存在,自然而有的法,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实际上,一切法依缘存在,没有自性。
一种是错误认为“缘起”之法有“自性”,性质确定不变。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二》佛告大慧:“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著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佛说,如果胡思乱想“著相者”,认为事物有自性,事物的性质不会变灭,那么,他理解的“缘起”就和外道一样,说因缘能生有自性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知缘生法空无所有,……”所以,“缘起”之法没有“自性”。这种《楞伽经》所批判的“缘起自性”,在《解深密经》又名的“缘生自性”,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实际上,缘起法没有自性。
总之,“自性”是世人否定“缘起”,认为事物无因无缘自然而有;或者错误认为“缘起”之法性质确定不变,不正确认识“缘起”而产生的妄想。而一切诸法无自性平等境界是不思议佛境界
,见《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我得如来平等无自性境界。”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如来寿量品》佛说:“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既然一切法“缘起性空”,那么为什么佛有时候还讲“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呢?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二·菩萨藏会·尸波罗蜜品》佛说:“一切诸法之自性,不从缘生亦无相,
曾无初起无终灭,无相真如之所显。”可见,“不从缘生”的是“一切诸法之自性”,即一切诸法之自性不从缘生,“曾无初起无终灭”即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一切诸法没有自性!如果认为一切诸法有自性,这就是一切事物的自性妄想,如“空花”一样,只存在于有眼病人的眼里;或者如“龟毛兔角”一样,只存在于世人的妄想中。
所以,《金光明最胜王经》“真实之法,不从缘起”佛的意思是:没有自性的不实之法,从缘而生,即从缘生法自性空;有自性的真实之法,不会从缘而生,因为不从缘起的有自性真实之法从来就不存在。“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佛的意思是: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即如来法身之真实体不从缘起,
而不从缘起的有自性真实之法从来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来法身没有有自性之真实体,只有无自性之真实体,如来法身体性如空即是真实义,名为涅槃。而不是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之法”涅槃存在,“涅槃亦皆如化”!
这样解释,符合经文原义,因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如来寿量品》下面直接给出了“真法身”的含义:“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可见,空性即是真法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八·如化品》佛告须菩提:“……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所以,涅槃依为众生故发菩提心、依见如来法身、依摩诃般若、依行解脱之法而缘起性空,如化没有自性,是了义说!佛有时说涅槃不如化,涅槃法真实,是为新发意菩萨说,遮其惊怖,是不了义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佛说:“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十地品》金刚藏菩萨说:“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如来法身虽没有自性,但行佛一切善法以相好庄严其如幻梦不可得身,这才是真法身,才能“为众生故名入涅槃”!
世人产生自性妄想,就会用“有无二见”来看待一切事物,产生“我执”和“法执”。
什么是“我”、“法”?《成唯识论》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轨持,彼二俱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可见,在“世间圣教”即佛经里面,“我”、“法”不是“实有性(即有自性)”,而是“假立”——这就是四卷本《楞伽经》佛所说的:“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所以,“法”谓轨持,有自性之意,即沿着既定轨道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性质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叫做“法”。这样的有自性“法”,佛经中说只是假设,并非实有。如果说有自性“法”存在,那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人们幻想有性质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上述“轨持”之物,实际上一切事物依缘存在,幻生幻灭,但有假名,根本没有自性。
同样,“我”谓主宰,有自性之意,即能够主宰一定的事物,凡夫“谓有情、命者等”,圣者为“预流、一来等”,是世界上物质和精神万物的作者和受者。这样的有自性“我”,佛经中说只是假设,并非实有。如果说有自性“我”存在,那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人们幻想有作者和受者来“主宰”一切,实际上没有有自性的“我”存在,“我”只有依缘存在,幻生幻灭,但有假名,根本没有自性。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释初品中十八空》龙树菩萨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龙树菩萨讲,自性是自有的,不待因缘而存在,倘若依因缘和合存在,那必然是没有自性。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缘起,那么也无不性空,缘起与自性是对立的,不可相信缘起有,又承认自性有。明白了此“诸法中皆无性”之“缘起性空”的道理,知道佛经中所肯定的“空”“无”,是指“自性空”“自性无”,也就是在讲“缘起”,从认识上就能建立中道的般若正见。
(一)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破“自性”妄想
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一·初分辩大乘品》佛言:“善现,自性谓诸法能和合自性。此自性由自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坏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自性空。”
佛说,“自性谓诸法能和合自性”——自性就是说,诸法能和合,有自性——即是认为,和合因缘而有的诸法有确定性质,是真实有,即有自性。
佛继续说,“此自性由自性空”——此自性就是自性空。何以故?“非常”——和合因缘而有的诸法,不是自然有而存在,即非真实的,虚假如幻如梦;“非坏”——现在和合因缘而有诸法现象,不是什么也没有;“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自性空”——自性的本性就是“非常非坏”,就是依缘存在,没有真实性。善现,佛说,这就是我认为的自性,叫作自性空。
要注意的是,佛这里说的是“【自性】空”,而不是说“【诸法能和合】空”,即否定掉的是和合因缘而生诸法的“自性”妄想,而不是否定“诸法能和合”,佛没有否定和合因缘而生诸法的因果缘起现象。如果否定了因果缘起现象,就是坏掉了万物,认为什么也没有,堕入断见。
佛这里肯定说“自性【空】”,大家看佛对自性的定义“诸法能和合自性”,实际佛就是在肯定说“诸法能和合自性【空】”,多一个空字。佛说“能和合”,就是肯定因果缘起之意,是“能”呀,认为一切事物依缘和合存在;佛说“自性空”,就是在描述因果缘起,认为一切事物依缘和合存在,但没有自性。
总之,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里,佛认为,诸法能和合自性【空】,依缘存在的诸法没有自性,即诸法因缘起而自性空,简说就是诸法“缘起性空”。
总之,佛肯定的是因果“缘起”,否定的是“自性”。佛肯定因果“缘起”的时候,就是在否定“自性”;佛说“自性空”的时候,就是在肯定因果“缘起”。所以,佛讲否定“自性”,讲“自性空”,其真实之义,都是在肯定因果“缘起”。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自性”妄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中,佛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在菩提树下,于夜后分明星出,证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以来,一直都在讲经说法,为何这里突然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请看前文,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可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不说的“法”是“定法”,即上面解释的概念——“自性”、“法”、“我”——有自性之法,如来不说有自性轨持的“定法”。
下面佛还说:“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句的意思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所以,“即非一切法”——不是有自性轨持的“定法”,只是用名词假立而说——“是故名一切法”。
所以,佛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句佛经中佛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了,不是佛不讲“话”——不讲佛经,而是不说“法”——不说有自性轨持的“定法”!
般若佛性之中,没有此有自性轨持的“定法”的妄想。佛讲“话”——讲佛经,就是为了破除此有自性轨持的“定法”妄想,所以,“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住世讲法四十九年,从来都没有说过有自性轨持的“定法”,只说破除有自性轨持的“定法”的法,“无法可说”只破不立,一切法“不可得”,是名说法。
(三)《大般涅槃经》破“自性”妄想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譬如幻师在大众中,化作四兵车步象马,作诸璎珞严身之具,城邑聚落、山林树木、泉池河井。而彼众中有诸小儿,无有智慧,睹见之时,悉以为实。其中智人知其虚诳,以幻力故惑人眼目。善男子,一切凡夫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于一切法见有定相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可见,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师子吼菩萨品》佛还说:“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有八不思议:……二者、深难得底。……复有甚深,于是经中,或时说我、或说无我,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或时说净、或说不净,或时说乐、或时说苦,或时说空、或说不空,或说一切有、或说一切无,或说三乘、或说一乘,或说五阴即是佛性、金刚三昧及以中道、首楞严三昧、十二因缘、第一义空。慈悲平等于诸众生,顶智信心知诸根力,一切法中无挂碍智,虽有佛性不说决定,是故名深。”
可见,佛说的一切法,都不是“定法”。正因为没有“定法”,所以才得“一切法中无挂碍智”,无法又怎有挂碍!
“虽有佛性不说决定”,佛虽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但不决定,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不是决定法,佛性法也不例外,佛性法也不是决定有自性法,因为如果众生不假众缘而修,则不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性“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即是佛性依缘存在,即是佛性没有自性,即是无一切自性妄想的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佛性!“以无性故”,“假众缘故”——修佛一切善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维摩诘所说经》破“自性”妄想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如是诸菩萨各各说“生、灭,罪、福,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等等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如果依文字语言有所说,必依世俗概念而说,而概念即是“界定描述”用的语言——即界定轨持之法——描述有自性之法,所以,依文字语言所说一切法,必是分别有自性法——即有自性的“有无二见”二法门,而佛菩萨要说的是破“有无二见”没有自性的不二法门。所以,佛菩萨依世谛所说法,“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是“只破”——只破有自性的“有无二见”二法门,“不立”——不立一个有自性法之法,“而不决定”——不说有“定法”。
所以,前面所有诸菩萨所说的“生、灭,罪、福,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等等法门,都是依世俗说“定法”的诠表语言而讲的,如“有无二见”一样,互相依赖而存在,互相矛盾而涵盖一切法的二法门。所有诸菩萨讲完二法门,都随后总结说“离此二者”、“无见、无不见”等等,只破不立一有自性定法,二法门两者双遣,一切自性妄想“贫无立锥之地”,彻底销除,“才是为入不二法门”!
所以,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般若佛性之中,乃至无有文字语言诠表“定法”,才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才是佛菩萨通达的般若佛性,无一切自性妄想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
(五)《楞伽经》破“自性”妄想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佛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佛在四卷本《楞伽经》将自性分为三种,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佛说,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说,妄想自性怎样从相生?
佛告大慧说,从缘起自性,依内外法、内外自共相所缘而显现有的一切事物,众生执著建立起二种妄想自性,如来总结命名为名相、事相。佛说众生执著名相、事相的真实性,认为确实有真实存在的名、事两种自相,依妄想心建立起妄想自性。
佛又说:“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是说,众生依名相、事相妄想自性,生各种妄想心心法,又叫作缘起自性。如后面经文佛说:“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佛说此妄想心心法,就像太阳一出,日光同时光照万物,万物虽然各别存在,但心却能同时分别它们的差别,从而执著其为真实有,这就是缘起自性。七卷本《楞伽经》佛说:“分别见外境,是妄计自性,由此虚妄计,缘起自性生。”可见,缘起自性也是妄心分别外境而虚妄产生,也是依缘存在,非真实有,没有自性。
要注意的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都是众生心心法妄生,不是说缘起“行显现事相相”即是缘起自性,所以,佛这里否定的是众生由无明而起的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心心法”,而不是否定“行显现事相相”的缘起现象。如果否定了缘起现象,就是坏掉了万物,认为什么也没有,堕入断灭见。佛这里仍是肯定缘起,认为一切事物依缘存在,没有自性。
佛又说,云何成自性?佛菩萨远离名相、事相分别妄想,不见依缘而起事物有名相、事相妄想自性,如如不可坏,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要注意的是,佛这里并不是肯定“成自性”有自性。见经文前面佛说:“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所以,自觉圣智趣境界者,见一切法自性相不生,即没有自性,非彼愚夫有无二见的自性妄想,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四卷本《楞伽经》对自性的定义,总结如下:
一是众生认为,依缘存在而生的诸法,有确定的名相、事相,建立起妄想自性。
二是众生依心心法,分别依缘存在而生的诸法,执著其差别为真实有,建立起缘起自性。
这就是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所说,众生依名、相产生妄想自性,依觉想分别产生缘起自性,这二种分别自性妄想。
三是佛认为,依缘存在而生的诸法,没有名相、事相妄想自性,没有缘起自性,自性空。合之就是,诸法因缘起而自性空,简说就是诸法“缘起性空”。
这就是偈言“正智如如,是则成相”所说,见到诸法“缘起性空”,就是成自性相。实际就是名为“成自性”,成自性没有自性,见缘起自性空,
即“一切性自性相不生”,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就是成自性。
可见,《楞伽经》的三自性,是众生依“缘起自性”及“成自性”上,依心心法产生名相、事相“妄想自性”而立。佛要破的否定的就是“缘起自性”及“成自性”上的“妄想自性”,而剩下肯定是无自性的“缘起”及“成”如来藏心——“缘起”及“成”如来藏心没有自性,即“缘起性空”义。
(六)五卷本《解深密经》破“自性”妄想
《解深密经卷第二·一切法相品第四》中,佛说:“吾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佛在《解深密经卷第二·一切法相品第四》将诸法相分为三种,谓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来说明自性。
佛说,遍计所执相是假名自性,即一切事物,众生都要起个名称;起名称后,就认定该事物有某种特定的性质(自性),即实名实相;并根据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性,认定事物之间有差别,从而又有了更多的言说。但实际上,事物的名称是人为设
置的(即安立),因而遍计所执相根本上是虚假的。
佛又说,依他起相是指“一切法缘生自性”。什么是缘生自性?就是认为十二因缘有自性。佛这里不是举例子说认为十二因缘有自性是依他起相之一,而是说认为十二因缘有自性就是依他起相。《解深密经》的另一个译本《深密解脱经卷第二》是这样翻译该句的:“何者诸法因缘之相?所谓十二因缘,依此法生彼法,谓依无明缘行乃至生大苦聚处。”众生处处著相认为事物有自性,分别依缘存在的事物,执著其差别为真实有,这里有则那里有,这里生则那里生,所以,众生由此“缘生自性”起无明,“无明缘行”流转十二因缘,“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佛又说,圆成实相就是一切法平等真如。
这三种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从上面的经文中可以知道,遍计所执相是虚假的,没有自性;依他起相认为依缘存在的事物有自性,是苦集的根源,是佛重点要帮众生破的对象;圆成实相就是一切法平等真如,是佛引导众生达到的目标。那么,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有没有自性呢?
下面经文中,佛还说:“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可见,佛说诸法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都像清净颇胝迦上所依缘起(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所显之像,“无有真实,无自性性”。所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都没有自性。
既然三者一样,都是无自性性自性空,佛只说自性空就可以了,为什么又分为三个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来说自性空呢?
下面经文中,佛还说:“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重点在佛的第一句话上,佛说,遍计所执相是来自假名假相,依他起相是来自于对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的妄执上(或者说,知道了遍计所执相就可知道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则是消除了对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的妄执。
那么,问题的核心是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的妄执是什么?答案是一切法用假名假相,来显示有自性差别的遍计所执相,这就是妄执。如果认识到,一切法依他起相的遍计所执相自性空,没有自性,没有差别,依缘存在,幻生幻灭,这就是消除了遍计所执相的妄执,就可以见到事物的圆成实相。
下面,佛继续说,若菩萨了知遍计所执相是无相之法,若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是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无明缘行”流转十二因缘生死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佛继续说“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即知道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三相是一相无相法的菩萨,即了知自性空法的菩萨,是诸法相善巧菩萨,真正的大菩萨!
所以可知,佛将自性空分别为三相而演说,是为了演示去染还净,才说一个杂染相——遍计所执相,一个去染还净相——依他起相,一个清净相——圆成实相,来演示整个的修行过程。修行的核心是依他起相十二因缘,因为凡人依此依他起相可“去染”遍计所执相“还净”圆成实相。佛将“自性空”分为三相来说,目的是引出修行之法——无自性性“无相法”!佛所说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三相是手指,请看佛说的月——无自性性“无相法”!那么,这个无自性性“无相法”是什么法呢?
下面经文中,佛还说:“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为更好理解此处经文,下面列出另一个译本《深密解脱经卷第二》翻译的该段合读:
“我意依诸法三种无体相,作如是说,一切诸法无自体相。何等为三?所谓依诸法无自体相、无生体相、第一义谛无自体相,成就第一义。
“诸法无自体相者、诸分别相。何以故?以彼诸法随名相说,非有自体,是故我言无自体相,成就第一义。
“何者诸法无生体相?谓诸法无体相。何以故?以彼生法依他力因缘,非自体相,是故我说无生体相,成就第一义。
“何者是第一义无体相?成就第一义,第一义无体相者,一切诸法本无生体,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无自体相。以彼依于因缘生故,以依第一义无体相故。何以故?成就第一义,于诸法中清净观相,我说彼是第一义相,成就第一义。以他力相中清净观故,是故我说第一义谛无自体相,成就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成就相,是故我说彼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何以故?成就第一义,诸法无我无我体相,是故我说彼一切法无自体相,成就第一义。以是彼法依无体得名,是故我说第一义谛无自体相,成就第一义。”
——佛此处开示三种法相的三种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佛讲自己所说第一义“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是“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而说,我们仔细看看佛的“密意”是什么?
佛说,什么是“相无自性性”?指的是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为什么?因为遍计所执相是由“假名安立”的相,并不是真有自性而安立的相。
佛又说,什么是“生无自性性”?指的是依他起相无自性,为什么?因为依他起相是由因缘而起,非自然有(即不依赖任何条件就能有),不是真有自性,所以依他起相无自性。
佛又说,什么是“胜义无自性性”?佛说有两种胜义无自性性:
第一种是“缘生法”,说名胜义无自性性。什么原因?参照另一个译本《深密解脱经卷第二》可知道,依他起相虽然非是清净所缘境界,但由“缘生法”,就是说,依靠“缘生法”,即认为一切由缘而生的诸法没有自性,如实了知无相法;“以他力相中清净观故”,即“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生死杂染相法,以修行佛法得清净观故,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第二种是“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什么原因?“法无我”名为胜义,是空无自性,所以圆成实相是胜义无自性性。但有“初学菩萨”看到这里,认为“圆成实相”只是说“法无我”,执著说圆成实相真如在“法无我”外还是有体,非性全无。所以佛接着强调:“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胜义谛,是无自性性之所显,没有丝毫自性!
同样,《解深密经卷第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佛说:“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可见,佛说“法无我性”就是“真如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真如除了“法无我性”没有其它胜义,“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无论任何时候,“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诸法法性“法无我性”真如安立法界安住。
另一个译本《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为杜绝学人胡思乱想,干脆翻译为:“以是彼法依无体得名,是故我说第一义谛无自体相,成就第一义”。圆成实相真如是“依无体得名”,是名为“成就第一义”。再加一句,如果认为有超过圆成实相真如第一义的法,那就更是超级妄想!
所以,《解深密经》是了义经典,也符合本经自己的“胜义”的定义,“无自性性之所显故”,名为胜义无自性性。那么,本经还讲“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是怎么回事?认为事物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相,阿赖耶污染识就是依他起相,阿陀那清净识就是圆成实相,佛用这二识来讲“缘生法”,依“缘生法”依他起相“去染”遍计所执相“还净”圆成实相。“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是佛的手指,没有自性,但有名耳!请看月亮——“缘生法”!因为只有依“缘生法”真实修行才能解脱!
总结上文,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认为起个名字事物就有自性,或认为可以通过因缘生出事物自性,这都是妄想,万事万物没有自性!第二种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是佛菩萨的境界,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作为贪瞋痴齐全的凡夫,可以依赖的只能是第一种“缘生法”胜义无自性性,“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生死杂染相法,破自性我执,显现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
同样,《解深密经卷第一·胜义谛相品第二》开篇不久,善现说:“……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佛答说:“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可见,“清净所缘”即“缘生法”就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缘生法”遍一切一味相——即一切法都是“缘生法”一味相。
所以,《胜义谛相品第二》和《一切法相品第四》佛都说,那个无自性性“无相法”就是“缘生法”!即“缘生法”清净无相,也就是“缘起性空”义!
下面经文中,佛继续说:“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相无自性性,佛比喻为“空花”。生无自性性,佛比喻为“幻像”,而且说,一分“缘生法”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是如“幻像”。一分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佛比喻为“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由“法无我性之所显”而知。
要注意的是,空花、幻像比喻,如“空花”是指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如“幻像”是指犹如幻化像,如西游记里孙悟空七十二变而变化出来的非真实物(打个比喻)。这些比喻否定是认为虚假幻象是真实的有自性妄想,而并不否定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身。因为,有病眼的人依病眼、虚空、瞭望
因缘而见有“空花”,孙悟空依毫毛、吹口气、念变变变因缘而有所变化物出来,虽然是虚假的,但毕竟是幻生而幻有,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断灭无。
“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是比喻说要看到虚空,只有没有物体(色)的地方才可以显现出来;所以,一分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只有在见法无我性时候,也才可以显现出来。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佛在这里并没有立有一法圆成实相。上面经文已经提到,圆成实相是“无自性性之所显”;此处也讲,圆成实相是“法无我性之所显”。圆成实相是“显”,是用“无自性”、“无我性”破“自性”、“我性”而显;就像虚空一样,只有没有物体(色)的地方才可以显现出来,虚空也是依物体(色)而显现,是依缘存在。所以,圆成实相也是依缘存在,没有自性,只有通过修行破“自性”、“我性”而显,是破出来的,而非立有一物可得可证立出来的!圆成实相“无体得名”(见另一个译本《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但名耳!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八·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佛说:“善勇猛,无少法性是圆成实,一切皆是世俗假立,非于此中有少自性。无自性故皆非实有,诸法皆以无性为性,是故诸法无实无生。”可见,《解深密经》所讲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讲完全一样,圆成实相“无体得名”,但世俗假立,非于此中有少自性!
所以,大家要知道,佛用这些比喻,是告诉我们,必须通过认真修行,治疗好“有所得”眼病,“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除无明,才能识破“空花”和“幻像”的虚假,从虚假如幻如梦的六道变化轮回中醒来,由法无我性显现出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
佛“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不是佛还有更高的法没有说出来,而是全部都说了,就是“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也不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不了义,而是真了义,是说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皆无自性。佛的密意是依此三种无自性性,建立起“缘生”解脱法,让大家可以乘此“缘生法”轮,悟修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显现出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即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第一义。
下面经文中,佛继续说:“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第一段,可见,《解深密经》的三种无自性性,是佛对治众生“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依妄心产生的“遍计所执自性”而立。佛要破的就是“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的“遍计所执自性”,而剩下无自性“依他起”及“圆成实”。
第二段,佛又说,如果众生在无自性“依他起”及“圆成实”上,即依他起无自性“缘生法”及圆成实无自性“如来藏”上,执著认有其有自性,即起“常见”,则流浪六道,不得解脱。
下面经文中,佛继续说:“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
“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而非义中起于义想。由于我法起法想故,及非义中起义想故,于是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持为是义。彼虽于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著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复有有情从他听闻,谓法为法、非义为义,若随其见,彼即于法起于法想,于非义中起于义想,执法为法,非义为义,由此因缘,当知同彼退失善法。
“若有有情不随其见,从彼欻闻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由此因缘获大衰损触、大业障。由是缘故,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起广大业障方便。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
——第一段,佛说,有众生不明白我分三种无自性性,来说明“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甚深密意,随言执著,错解佛了义言教“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决定”法,堕入“无见及无相见”,即认为什么也没有的“断见”。此类众生依“断见”,认为没有缘起现象,从而诽拨依他起相;认为什么也没有就是圆成实相,从而诽拨圆成实相;认为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是什么也没有,从而遍计所执相也是什么也没有。由此诽拨三相。
实际上,佛说:“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佛是为破“于其义随言执著”众生的一切自性见,而立三种无自性性。见经文中,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置于一切不了义经生胜欢喜。”佛在一切不了义经中,都在讲此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实际佛是在方便引导一切众生明白“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也就是“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了义言教!
第二段,此类众生依此“于一切相起无相见”断见,否定缘起幻相,见不到佛手所指的月亮——“缘生法”,而“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
第三段,持“常见”的众生,听到持“断见”众生用断见解释的“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认为什么也没有就是第一义,“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
所以,佛讲:“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用“无相见”即断见(注意经中是“无相见”,而不是无相),来认识佛讲的三种无自性性,就产生了经中所讲的“广大业障方便”。
下面经文中,佛总结说:
“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诸法自性恒涅槃,谁有智言无密意?
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佛说,我用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来说明“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槃”,有智慧的人会理解我的密意的,就是用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来破众生的遍计所执相、破众生的依他起相的有自性妄想,依靠“缘生法”胜义无自性性,显现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从而成就“一切诸法皆无性”的第一义。
佛又说,我已经将此“一切诸法皆无性”的密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有的众生,仍然不离世俗“常见”,在依他起无自性“缘生法”及圆成实无自性“如来藏”上,执著认有其有自性;或者,依世俗“断灭见”,不知道我讲三无性是为了让众生修“缘生法”而解脱,反而将三无性全否定掉,不见“缘生”解脱法,而破坏了正法,流浪六道,不得解脱。
五卷本《解深密经》对自性的定义,总结如下:
一是众生的妄执——遍计所执相,众生认为一切法有实名实相,认定事物之间有自性差别。还有众生的依他起相,认为由缘而生的诸法是有自性的,这里有则那里有,这里生则那里生,所以“无明缘行”流转十二因缘生死杂染相法。
佛菩萨用三无性中的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来破众生的遍计所执相、众生的依他起相的有自性妄想。
二是佛菩萨的依他起相,认为一切由缘而生的诸法没有自性,如实了知无相法,所以“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生死杂染相法,破自性我执,得圆成实相。圆成实相,实际就是了知诸法因缘起而自性空,简说就是诸法“缘起性空”。
佛菩萨的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是佛菩萨的境界,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作为贪瞋痴齐全的凡夫,可以依赖的只能是“缘生法”胜义无自性性,“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生死杂染相法,破自性我执,显现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
随后佛在《分别瑜伽品第六》中,佛对慈氏菩萨总结讲到,菩萨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佛在这里强调,“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佛说菩萨不能失坏空性相——即空性中缘起之幻相,即看到佛说“空性”,就否定缘起,割裂“缘起”和“性空”,认为自性为“空性”就不能生起缘起之万法幻相,这样的人,就是断灭见,是失坏一切大乘人!
佛在这里还强调,一切品类“杂染清净”依他起相,一切品类“清净”圆成实相,一切品类“杂染”遍计所执相,“于此中都无所得”,即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都没有自性,这就是“大乘中总空性相”——即不失坏空性相,不堕断灭见之菩萨所知的,不可分割的“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实相。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中,佛总结告观自在菩萨,佛在声闻小乘中,开示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诸法自性——即缘起而自性空。“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在大乘中,
佛也开示的是同样的——即缘起而自性空,大小乘法没有差别,而听者因发不发菩提心而根器有差别。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中,佛总结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什么是法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即在以般若波罗蜜为眼目的诸地波罗蜜多中,善修出离“缘生法”,转依成满“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生死杂染相法,破自性我执,显现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即“一切诸法皆无性”的第一义,就是法身。
什么是化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即“如来功德众所庄严”——圆成实相“一切诸法皆无性”的第一义庄严,
缘生法“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以大悲心起“如来化身作业”,为乐世间故,为救世间故,为世间归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趣故!
总之,整本《解深密经》佛都在开示“一切诸法皆无性”的第一义,佛最终的目地,是教诲众生,于大乘中、于地波罗蜜多中善修出离“缘生法”,转依成满“无明灭即行灭”圣用十二因缘,破生死杂染相法,破自性我执,显现圆成实相胜义无自性性——即“一切诸法皆无性”的第一义,亲见“缘起性空”体大、相大、用大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真法身。
(七)佛经破“自性”妄想的总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缘起性空
由上可见,否定“缘起”,或者错误认为“缘起”之法性质确定不变,总之,错误认识“缘起”,是“自性”妄想产生的根源。所以,“破有法王”佛说般若波罗蜜的核心,就是用“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来破“自性”妄想,显现出“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第一义,这就是佛教的核心。
所以,《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佛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可见,佛是从“缘起”而来,说的一乘法就是“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即“缘起性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五·第四分随顺品》佛说:“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佛在这里说,要知道一切法但有假名,只有虚假的文字语言可以作正面的“诠表”肯定描述,应该这样认识而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佛的实际意思是,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不可以根据言词所作的正面肯定描述,就断定事物有自性,实际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
在佛经中,用“龟毛兔角”、“空花”,来代表有自性之物,即代表其根本不存在,只存在于世人的妄想中。在佛经中,有自性之物,还有法、性、相、定法、真实之法、法定实相等同义词,所以,一切佛经都在用幻法、无性、无相、无有定法、隐覆真实、无有真实、无有法定实相等等,来否定有自性之物。
所以,读佛经,不要依文生义——不要依文生有“定法”自性妄想义!如佛说善法,则认为有一个善“定法”;佛说出世间,则认为有一个出世间“定法”;佛说无为法、真如法、众生心法、法身法、涅槃法、如来藏法、阿赖耶识法、末那识法等等,则认为有一个如此“定法”,而不解如来真实之义!
读佛经,要依文解义——佛所说一切都是遮断我们有“定法”的自性妄想,是用世俗讲“定法”的诠表语言,以此法破彼法,再用彼法破此法,从不立一定法,彻底消除一切“定法”自性妄想,才是无一切自性妄想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
而且,对有智者,佛菩萨乃至不说文字语言诠表“定法”,如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又如灵山法会上,迦叶尊者拈花一笑!您如果读佛经时,不依文字定法生“万法有自性”妄想义,而依此无有定法解“万法无自性”真实义读去,想必您亦会如迦叶尊者一样,会佛意而笑!文殊师利菩萨亦会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二、破“无见”即“断见”
“断见”是自性妄想的一种。《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佛批判说:“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揵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揵实无解脱,故名空空。”佛说,这种说涅槃第一义是空空无所有境界的说法,是外道尼揵子的错误观点,而外道尼揵子真实没有解脱。
“断见”对学佛之人极其有害!如果不深入经藏,在佛经上读到一切诸法“空”、“自性空”、“无”、“如梦、如幻”等,不求善知识,不深入学习佛经,依我慢心作解,一切诸法执之为无,即什么也没有,然后顺理成章就拨无因果缘起,以为自己安住在另外一个,自己认为没有贪瞋痴的“空空”自性境界里,就是得道,则成“断见”。
《楞伽经》佛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无所有”就是认为什么也没有,拨无因果缘起,断灭善根;“增上慢”就是认为守住此“空空”自性境界就是得道。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即是“断见”。
《中论》龙树菩萨讲:“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讲“空法”,是对症下药,是为了破除世人的“六十二诸见,及无明爱等诸烦恼故说空”。如果世人见佛讲空法,不去破自己的“六十二诸见,及无明爱等诸烦恼”,而“于空复生见”(如佛讲“无相”则生有自性的“无相见”)而执著此“空空”法,误以为般若所讲的“空”是什么也没有的“断灭”空——如有人读经,见佛说“佛性者犹如虚空”,就用凡夫心思维,为佛性妄想出一个“空空”的如虚空的自性境界;或者,佛讲如来藏、法身,则以为在十八界之外,有一个“空空”无所有的自性如来藏和法身——这种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的“空空”,仍然还是我执,则旧“常见”病未除,新“断见”病又生,病上加病,我执坚固,那么,诸佛圣人也难可施救了!
实际上,佛讲的“空法”,不是独立于十八界而存在,不是在十八界之外另有一个“空空”存在。此“空”义,不是没有因果缘起的“真实无”断见,而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缘起性空”义!即: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这就是“空”义!或者说,此“空”义是由一切法无自性所显现,反映的是一切法从因缘而生,但有假名,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这一根本性质。这样的“空”义,当然不离十八界,而依缘存在于十八界之中。所以,《心经》中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最容易被学人理解为“断见”。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就是不理解龙树菩萨所讲:“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不知道“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而一见到“性空”二字,就认为是没有因果缘起的“空空”,从而否定缘起,而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错解为“断见”。
这样读佛经时,见到佛讲“如来性空”,就否定如来从缘而起,而不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佛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从而将如来错误理解为“空空”常住,而堕入“断见”。
三、破“有见”即“常见”
“常见”也是自性妄想的一种。世人持“常见”,则会认为世间的事物无因无缘而真实有,存在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从而否定一切法从因缘而生,但有假名,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这一根本性质。如现代人为找到这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层层剥析,得出原力论、中子论、质子论、电子论等等。这种说法,就是《金刚经》所讲的微尘“一合相”。但没有一个科学家敢肯定自己找到了这个永恒不变自性本体的终极之物,因为有自性的微观粒子根本就不存在,一切微观粒子从因缘生,没有自性,但是言说之所假立!
世人堕入有见,就像人们妄想有原子基本粒子一样,妄想有一个基本的我。如四卷本《楞伽经》佛说:“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这个识因就是外道认为的“我”,佛分析有神帝主宰、士夫主宰、自在天主宰,甚至认为是时间能力所生的主宰,或者是微尘物质能力所生的主宰。从而起“我、我所”有自性真实见,执著身心作用,起人我执。再依“我、我所”妄想,起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有自性真实见,执著万事万物为实际有,起法我执。
世人持“常见”的根源,就是其根深蒂固的世俗观念!在甚深难明般若波罗蜜中,各种原因、众缘和合生成的事物,虽然根本没有自性,却能从它的相对因缘的关系中显出各种现象,可以把没有自性的这种现象称作虚幻现象。这个虚幻和我们世俗的理解是不同的:
——世俗观念理解的虚幻,有一个真实和虚幻的区分。例如,“千江有水千江月”,在世俗的理解里,天上的那个月亮,是真实存在的;江水里的月亮,是各种因缘——天上有月亮、有江水、没有云遮盖——而产生的,任何因缘不具备,江月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江月是真实的月亮,而是虚幻的月亮。
世人思维中根深蒂固要找一个“真实”有自性的事物,这样相对就产生了“虚幻”的概念,这就是“二见”、“分别见”。世人最大的“真实”有自性的事物就是“我”,以执著“我”为起点,就产生各种恶行,不离三恶道;遇到善知识,修行善行,一切从“我”出发,得人天报,不出六道;一切从“我”出发,无法发真实菩提心,口头所发菩提心,就像般若经中所讲的“美食杂毒”,中断慧命,不得菩提!
——在般若波罗蜜多里,“一切法如梦如幻”,无论是天上的月亮,还是江月,从本质上都是虚幻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九十六·初分波罗蜜多品》中,善现说:“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如梦波罗蜜多。”佛言:“如是,以一切法如梦所见不可得故。”
为什么都是虚幻的呢?因为无论是天上的月亮,还是江月,都没有自性,只是通过各种因缘的时候,才可以显现各种现象。就像电影一样,它本身没有任何真实性,但是通过人的视觉上的特点,它的音像的作用,在银幕上出现的就像真的一样,而且看的人也进入这个境界,产生爱和恨各种情感,爱死这个,恨死那个。实际上,电影里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情况,是通过电影技术、各种因缘,制造出的一个虚幻的东西。
在佛经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像电影那样的虚幻现象,没有一点真实有自性的东西。原因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形成的,它没有自性。包括成佛,皆有因缘而共合成。所以,要秉弃一切戏论,认真修行,才能因缘和合而成佛!
——这种认识是执著世俗认识的人达不到的!因为他们执著分别见,一定要从虚幻中找出一个“真实”。这样,佛经所讲的道理,他们就无法理解和相信。例如,《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中讲:“又如龙王等心降雨,在人为水,饿鬼身上皆为炭火。”龙王等心降雨,人、饿鬼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人见到是雨水,饿鬼看到的却是炭火。世俗人执著雨水有自性,是真实的,就会说,这明明是同样的雨水,怎么会人、饿鬼看到的却不同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龙王等心降雨,人看到的是雨水,是世俗人行善因缘所成,没有自性!同样的雨水,饿鬼看到的却是炭火,这是修恶因缘得的恶报,没有自性!因为雨水没有自性,所以人、饿鬼各依据因缘果报所见不同!佛菩萨圣人依甚深般若波罗蜜,了知“一切法没有自性,因缘所成,但是假名”,真实知道此人此善因缘、所见是的雨水,此人此恶因缘、所见是炭火,这就是法眼!
如果雨水有自性,则人、饿鬼所见应是一样的,但事实非此,所以此雨水没有自性!佛菩萨圣人了知“一切法没有自性,因缘所成,但是假名”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所以大慈大悲,示现世间,开示因果,讲述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讲述无自性真空如来藏,教导我们依靠修行缘起,转净藏识,由世俗观念步入甚深般若波罗蜜,亲见极清净无自性佛性法身!
但世人执著追求“真实”,如果找不到,或听善知识讲没有这个“真实”——分别出的有自性“我”,则又惊又怖又畏。学佛之人也一样,如果持“常见”,则难舍“我执”。这个“我执”,就是认为永生永世都有一个我。虽然在六道中受苦,但这个“我”心都不变,在无色界天执著无色身,在色、欲界天执著天身,为凡人执著肉身,就连做畜生也贪恋畜生身,而不舍弃,所以不出六道!
虽然在善知识的开导下,逐步认清五阴十八界缘起没有自性是无常法,知道了“法无我”,但“我见”难舍难分,因为若舍又恐又怖,一定要死抓不放才安心。所以,也就像世人一样,执著去找这个真实有自性的终极之物——“我”,始终认为有一法——“我”——无因无缘而生,无始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我执”自性妄想难以销除。
于是,佛祖慈悲,开讲如来藏阿赖耶识——“万法唯识”——唯识佛法,以阿赖耶识建立修行次第。目的是消除“执我”众生听到“无我”后的恐怖,以免其拨无因果缘起而远离佛教,先以唯识佛法教导其深信因果,引导令得最大利益。同时以阿赖耶识去染还净法,引导他们渐修淡薄其“我执”自性妄想。待其“我执”自性妄想逐渐消除,不再怖畏,深信因果,堪受法器后,佛再开示真实之义,就会自然而然明白佛的真实之法——一切法缘起皆无自性的般若波罗蜜佛性,从而彻底破除我执常见。
其中利根之人,虽不完全理解明白佛的真实之法——一切法缘起皆无自性,但自责自己愚钝,老实按佛教依如来藏阿赖耶识建立的去染还净修行次第,认真修行,深信因果,从而明心见性,深知佛说不虚,一切法缘起皆无自性,真实能除去烦恼,依此如来藏阿赖耶识唯识佛学,真实能澄清自性我执妄想,身心寂静,入大涅槃,得大利益!
而钝根之人,看到佛说无为法、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法身、众生心、涅槃等等,就以为在佛经中找到了这个终极之物的依据!从而自性妄想翩翩,起大我慢心,认为无为法、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法身、众生心、涅槃中,有一法可得可证。此法无因无缘而生,无始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从而坚固我执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佛经中讲有“初学菩萨”读般若,看到佛讲“空”而又恐又怖,要知道,其恐怖的不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而是自己妄想的“断灭空”。因为
其长夜执著我见,见佛说“无我”,则担心自己勤苦修行后没有一个享受的境界,所以又恐又怖。如果其真的理解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则不会又恐又怖,而只会不惊不恐不怖!
这些师兄转头再一想,不对呀,佛说的是“平等、清净寂静、常住、不可思议、自性涅槃、无漏、真实、不动、常乐我净”呀!其中钝根之利根者,就又落回到有一个享受境界的“常有”大我见中,这些师兄摆脱不了讲“有我享受”的境界,自会处处执著《楞严经》所讲的五阴境界。其他的钝根者,依外道“常有”大我见,误以为般若所讲的“空”是什么也没有的“断灭空”,心中又恐又怖,生怕自己勤苦修行后没有一个享受的境界,于是开始诽谤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说是“二转法轮”、“非了义”,遮止正法,从而杀害十方佛母,出十方佛身血!
如果执著认为如来藏阿赖耶识有自性、十八界无自性,如来藏中有法可证,即是增上慢人。《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菩萨皆说:“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首楞严经》讲五阴境界微细难辩,如果说有法可证,则会“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五阴境界讲毕,佛又说:“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只有真实消除一切有无二见自性我执妄想,才能不堕五阴境界,“归无所得”,“圆满菩提”,“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般若中无有法定实相,而有众生等及诸果报。”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是菩萨摩诃萨作是观已,于无迷失不恐不怖,复作是念:‘此缘起法,因果不坏。虽复是心法性,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然此诸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我当随其所欲积集善根,既积集已修相应行,终不舍离是心法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金刚幢菩萨说:“了达业性非是业,而亦不违诸法相,又亦不坏业果报,说诸法性从缘起。”
这是甚深微妙的般若波罗蜜多非常难明的地方!本本大经都在讲,是业性、心法性虽无有自性,而业果报依止因缘而得生起,不坏不乱,所以,无为法、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法身、众生心、涅槃等虽然没有自性,“缘起性空”因果现象亦能成,不坏不乱!
如果执著认为如来藏等是有自性真实的,不在“十八界”之中,这就是在找一个境界,即一个不存在的所谓超十八界的“真常”作者,来作为如来藏,来产生众生等及诸果报——这就堕入外道常见所说之神我!
这在《首楞严经》里已经遭到佛批评!在《首楞严经卷第一》,阿难听到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就认为在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法外,还有一个无体的第七尘自性“心”,而成为十九界,从而在六尘十八界的自性妄想上,又加了一个七尘十九界的自性妄想。却不知道此“心”清净无自性,六尘十八界法有自性皆是妄想,又何来有自性七尘十九界的新妄想?所以佛批评说:“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经中处处讲述无作者、无受者,作者、受者都是自心“我执”妄想!正因为如此,在四卷本《楞伽经》里,佛再三嘱咐说:“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四、般若之中无一法,有无俱遣,只破不立
只有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才会通过上面的理论思辩,真正找到我执的根源——认为有自性!只有依此“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才能不见“我、我所”有一丝自性,乃至不见五阴十八界有一丝自性,只见一切法虚假如幻如梦,都无自性。如是不见一切法有真实自性,自然贪瞋痴妄想,就像“空花”一样,幻生而彻底幻灭。
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大正法幢,由此起修,则能彻底破除一切有无二见自性妄想,尤其是能彻底破除无始我执,身心寂静,真实步上解脱道,才能不畏艰辛,发起真实菩提心,像地藏王菩萨一样,无数劫普度众生,从此般若波罗蜜佛母出生成佛!“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
般若之中本无一法,亦无一法可说!但世人执著“有无”二见,以及像“有无二见”一样,互相依赖而存在,互相矛盾而涵盖一切法的二法门——见矛又见盾,佛菩萨才又破矛、又破盾,依世俗语言讲解甚深难明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消除众生的“矛、盾”自性妄想之双见,归顺清净真如!
如大本《六祖坛经》六祖遗教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六祖即是用如“有与无、凡与圣”等,互相依赖而存在,互相矛盾而涵盖一切法的三十六对“缘起性空”法,依世俗语言又破矛、又破盾,销除众生种种自性妄想,言下见性!如问何名为闇,六祖举例答说:“明是因,闇是缘”——也就是说,“明”和“暗”(闇即暗)互为因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也就是说,“明”和“暗”是相对的,有“明”才有“暗”,有“暗”才有“明”,互相依赖而存在;“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也就是说,“明”和“暗”互为因缘而成,但是假名,都不是有自性的定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尊奉六祖的遗教,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有?”则应答说:“无是因,有是缘,没有即无,以无显有,以有显无。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也就是说,“有”和“无”互为因缘而成,但是假名,都不是有自性的定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而世人不解佛菩萨意,见佛菩萨用矛破盾,就说此矛真实,盾不真实;见佛菩萨用盾挡矛,就说此盾真实,矛不真实。不知道佛菩萨实际在说,“矛”和“盾”互为因缘,互相依赖而存在,不是有自性的定法,都没有自性,亦但是假名,皆是“缘起性空”!只要明白了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可得,总之,一切法缘起性空,言下自性妄想销除,身心寂静,即可顿悟见性!
而世人不解佛菩萨意,又用世俗思维,用贡高我慢心揣测佛菩萨意,不离有无二见,坚固自性我执,旧妄想不除,新妄想又来,执著矛盾自性妄想,诽谤而说:“佛菩萨又说矛、又说盾,佛菩萨真是自相矛盾!”(同义此句,可见于一切世俗辞典和书籍!)
佛法只破不立,见四卷本《楞伽经》佛说:“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可见,《楞伽经》中,佛淳淳教导菩萨摩诃萨“不应立宗”,只破不立,乃至“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佛讲因为“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也就是说,“一切性非性”即一切没有定性,“因生相”即一切都是因缘相对而生,即“缘起性空”义。
《中论》结尾,龙树菩萨总结说: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可见,佛是为“悉断一切见”而“怜愍说是法”,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如果著于言说名字,则“以取著故,于义不了”。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佛说:“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是在用“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来破世人执著的“常乐我净”;当声闻学人执著“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时,佛又会用“常乐我净”来破。佛法之中,无一法可立可说,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依缘存在而性空,一切法与非法依缘存在而性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与非法双舍,只破不立!
十卷本《楞伽经卷第六》佛说:“大慧,是故我经中说:‘诸佛如来乃至不说一字,不示一名。’何以故?诸法无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大慧,若不说法者,诸佛如来法轮断灭;法轮灭者,亦无声闻、缘觉、菩萨;无声闻、缘觉、菩萨者,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说?大慧,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应著于言说名字。”
佛说,一切讲述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的佛经中,即一切所有佛经中没有定法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佛菩萨“依分别说”文字语言诠表“定法”,是为了不断“诸佛如来法轮”,为能“依义”之“声闻、缘觉、菩萨”而说,因为这些圣人不会“著于言说名字”,不会“以取著故,于义不了”而产生有法、非法的妄想!
所以,佛法之中,只破不立,诗曰:
中道了义缘起法,自性是空但假名;破有法王出世间,示此佛法真实义。
有是无因无因有,来去相因有和无;有无俱遣破不立,妄想销除见佛性!
第四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一切众生悉有之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这是佛在《大般涅槃经卷》中,对“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中道般若波罗蜜的定义!世人不信,依“有无二见”遂生八万四千自性妄想,总说“我常、我断”二根本妄见。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如来性品》佛说:“善男子,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
佛出为说八万四千对治“有无二见”自性妄想法门,总说有两法门——有我法门、无我法门,用中道之说破除一切我断妄想、我常妄想。佛说有我法门,是破我断妄想之执;佛说无我法门,是破我常妄想之执。总之,佛说一切法门,为除世人有“自性”色的眼睛,止世人一切自性妄想,讲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缘起性空”第一义我!
佛说有我法门,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如来性品》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佛说无我法门,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寿命品》佛言:“纯陀,汝今当观一切行杂诸法,无我无常不住。此身多有无量过患,犹如水泡,是故汝今不应啼泣。”
世人不除有“自性”色的眼睛,不解如来真实义,依常见认为佛定说有我,依断见认为佛定说无我,执持一边,自性妄想连绵不止,旧想未止,新想又起,不入中道,不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缘起性空”第一义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迦叶菩萨品》,佛说如来或入、或说不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等等,迦叶菩萨问佛:“何故今日不决定说?”
佛总结告迦叶菩萨:“善男子,如是之义非眼识知,乃至非意识知,乃是智慧之所能知。若有智者,我于是人终不作二,是亦谓我不作二说。于无智者作不定说,而是无智亦复谓我作不定说。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伏诸众生故。譬如医王,所有医方,悉为疗治一切病苦。”
对有智者,佛不作二说,因为“缘起性空”般若佛性之中无一法可立可说,无一切自性断常妄想,是了义说。
对无智者,佛作不定说,或说这边(如说有我),或说那边(如说无我),即合说“有我、无我”。世人依断常见,谓佛定说:佛说这边有我,就认为定说“我常”,堕入常见;佛说那边无我,就认为定说“我断”,堕入断见。佛是以世谛用文字语言而说有我、无我,非以第一义,其目的是双谴我常、我断自性妄想,只破不立,去除一切有我、无我断常见自性妄想,得见自性真空清净如来藏!所以说佛定说有我、定说无我,是堕入断常见世人的错解!
或者,见佛破有我则见无我,若破无我则又见有我,而迷惑不解,谓佛作不定说。不知道佛的真实意思是:有我、无我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我法就没有无我法,如果没有无我法就没有我法,所以是相互依缘存在之法!依缘相对存在之法,即不真实,即是自性空,即是相对存在但有假名。所以,有我法、无我法皆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或说有我,或说无我,即合说“有我、无我”,“我断、我常”矛盾双遣破不立,“有我、无我”自性断常妄想“贫无立锥之地”,彻底销除,真见佛性!如六祖慧能大师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佛说了义,听者正解了义,才是真了义!
所以,如果认为,佛讲的佛经之中,立有一个“有自性”的定法,以此定法为据,有破有立、破此立彼——则自己的自性断常妄想还有“立锥之地”!佛经之中,只破不立,“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
可见,“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什么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不见有自性定法,不见有“空”自性定法,也不见有“不空”自性定法,只见“空、不空”来去相因而缘起性空,名为智慧。
所以,“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智者不见有自性定法,所以见空及与不空,乃至见我与无我,都是来去相因,“缘起性空”!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一切生死和大涅槃,都是来去相因,如梦如幻,皆无自性定法,“缘起性空”!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见一切空,见“空”有自性定法;不见不空,不见“不空”有自性定法。则落入“空”一边有自性定法,不见“空、不空”来去相因而缘起性空,不名中道。
“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见一切无我,见“无我”有自性定法;不见我者,不见“我”有自性定法。则落入“无我”一边有自性定法,不见“我、无我”来去相因而缘起性空,亦不名中道。
“中道者名为佛性”——中道者,不见空与不空两边有自性定法,只见一切法来去相因而缘起性空的智慧,名为佛性。
所以,“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无有定法不见自性的智慧——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即是佛性。此无自性,或者说一切法“缘起性空”之般若佛性常恒无有变易。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下面还说:“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可见,般若波罗蜜即是佛性,即是诸佛之母!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离于苦;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若言我住,即是常见。……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
佛说,什么是如来藏?如果认为有我住常法,就是用常见看待如来藏;如果认为诸法什么也没有,连我也没有,还缘起修行净行干什么,这就是用断见看待如来藏。如果不能用常见、断见来认识如来藏,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如来藏?佛接着说“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那么,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就是如来秘藏其义,佛此是何义?
佛接着又说:“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善男子,汝亦应当坚持忆念如是经典,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为从乳生?为从自生?从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中间,佛和迦叶菩萨论述酪性不从乳生,不是自生,不是他生)……是乳虽从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为从因缘生,酪至醍醐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得名牛味。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酢若暖,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乃至醍醐亦复如是。”
可见,佛说“我与无我,性相无二”之意就是,这些所有概念“唯得名为从因缘生”,即只有一个从因缘生的名。就像酪一样,不从乳生,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什么意思?就是说,酪是因缘所生,自性只空,但有假名。见《中论》龙树菩萨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可见,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就是说没有自性。所以,佛这里在说,“我与无我”都是来去相因因缘所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性相无二”都是一样,即“缘起性空”义。所以,远离断常二见,就可了知“缘起性空”义就是如来秘藏其义。
可见,佛讲有我,是破世人认为无我而不修行净行的断见;佛讲无我,
也是破世人用有我常法来看待如来藏佛性,而不修行净行的常见。佛讲有我也好,讲无我也好,实际都是在讲,要破除断常二见,以“缘起性空”义来正确认识如来藏佛性,真实修行,才能真见佛性。实际上,整本四十卷《大般涅槃经》,佛卷卷在讲,段段在讲,句句在讲,字字在讲,无时无刻不在讲,一切众生悉有此“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性
,只有真实修行,才能得见。
第五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难明之处——一切平等之法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六·初分菩萨品》佛告善现:“一切法者,谓善法非善法、有记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善现,是名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一切法,皆无所有,无碍无著,应学应知。”
佛说,有为法、无为法等就是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无所有(没有自性,亦为是假名,缘起性空之义,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断灭空见),无碍无著,应学应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一·初分般若行相品》舍利子问善现言:“何因缘故,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都无所取?”善现答言:“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以无性为自性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九·平等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平等,为是有为法,为是无为法?”佛言:“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是有为性、无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佛亦以世谛故说,非以第一义。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身行,无口行,无意行,亦不离身口意行得第一义。是诸有为法、无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第一义中不动,而行菩萨事饶益众生。”
可见,“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是诸有为法、无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义”,此平等相即是“一相,所谓无相”(即“一切法以无性为自性”)。所以,有为法、无为法是因缘生法,“是二法不合不散”,如梦都无自性,亦为是假名——即“缘起性空”,这就是一切法之法性。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七·大神变会》文殊师利菩萨说:“云何平等及非平等?一切诸法自性空寂,如是了知名住平等;不能入于诸法性空,名非平等。”
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切诸法自性空寂”,即一切法“缘起性空”,“如是了知名住平等”!正因为“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一切事物悉有之法性,所以佛经中才处处讲一切法平等。
一、一切有为法——欲界系法乃至一切相智“缘起性空”
什么是有为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六·初分菩萨品》佛告善现:“谓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五蕴、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有住、有异、有灭法。善现,是名有为法。”为什么称上面所说法为有为法?佛说因为一切三界乃至一切相智,有生、住、异、灭,所以是名有为法。可见,有为法的特征就是有生、住、异、灭的变化。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初分法踊菩萨品》法踊菩萨语常啼言:“诸有为法,缘合故生,缘离故灭,于中都无生者灭者,是故诸法无来无去。”可见,“诸有为法,缘合故生,缘离故灭,于中都无生者灭者”,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一切有为法之法性。
另外,阿赖耶识、末那识,此二识是佛教唯识宗的专用名词,也是有为法。见《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将其归入有为法中的“心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六·第八那伽室利分》妙吉祥曰:“……知法性空,……无阿赖耶、无尼延底,无上寂静、最极寂静,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成无坏、非有非无。由此于中成甚深忍,常不远离诸佛妙法。”可见,妙吉祥文殊菩萨显了相讲,“法性空”——“无阿赖耶”识——即阿赖耶识无自性——即“缘起性空”,由此于中成甚深忍,常不远离诸佛妙法。
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中,说末那识“恒审思量我相随”,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所以末那识是依缘(自性我执妄想)存在之物!佛菩萨依修行可破除“我执”,末那识自然不起消失,所以末那识虚假如幻如梦都无自性!总之,末那识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
二、一切无为法“缘起性空”
什么是无为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六·初分菩萨品》佛告善现:“若法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可得,所谓贪尽、瞋尽、痴尽、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离生性、平等性、实际。善现,此等名无为法。”可见,无为法的特征就是无生、无住、无异、无灭。
什么是无为法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三十·第二分设利罗品》天帝释白佛言:“此中何谓无为法性?谓一切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无相无为诸法自性。云何名为诸法自性?谓一切法无性自性,如是说名无为法性。”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诸法自性,就是指一切法无性自性,即一切法没有自性,这就是无为法性。
如果不深入经藏,就会产生无为法不是依缘(有为法)而存在的错误认识,不见佛所说的“是二法不合不散”,而将无为法和有为法割裂,认为无为法单独存在,从而用“有无二见”认识“无为法性”。
——一种是落入“断灭见”,见佛说“无为空”,不知道佛在说无为法缘起性空义,而将无为法错解为什么也没有的“空空”自性断见,又恐又怖。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梵行品》佛说:“无为法中佛等四法,非有为非无为,性是善故非无为,性常住故非有为。是名菩萨观无为空。”
可见,无为空是指“非有为非无为”:缘起修一切佛善法,得佛之体大、相大、用大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希有功德,性是善故非无为;了知一切法缘起自性是空,此“缘起性空”法性遍一切法,性常住故非有为。所以,无为法依有为法而有,虽自性是空而缘起有,而得佛无量善法,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空空的“断灭见”。
——一种是落入“常见”,认为佛依世谛开示的无为法法性,和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的法性不同,认为无为法独立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之外而存在。
例如,认为真如(般若经中又名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的法性,和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的法性不同,认为真如独立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之外而存在,有自性真实体的,而不见天帝释对佛所说的“谓一切法无性自性,如是说名无为法性。”
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众生心、佛法身、涅槃、如来藏等第一义之法性
佛经中讲众生心、佛法身、涅槃、如来藏等第一义,也都同无为法一样,用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等来表述,也就是缘起性空义。如果用世俗“有无二见”来认识,就会错误认为众生心、佛法身、涅槃、如来藏不是依缘存在,而是有自性真实体,产生以下过错:
第一,将众生心的一心法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割裂,执持心真如门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用“有无二见”来认识。
第二,将佛法身和三十二相应身、化身割裂,执持法身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用“有无二见”来认识。
第三,将佛涅槃和解脱之法、如来之身、摩诃般若割裂,执持涅槃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用“有无二见”来认识。
第四,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割裂,执持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落入有无二见。
这样,圆融的第一义佛法分割破裂,从此变成一个个互不相干的名相;佛讲的了义之义,变成了一个个不了义之语。这些过错产生的原因,就是“依语不依义”。
(一)众生心之一心法——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初分学观品》佛说:“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说:“三界唯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十行品》功德林菩萨说:“了彼众生心自性,达无性者所行道。”所以,佛菩萨讲,三界唯心,性相俱空,达无性者所行道,此心无自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十回向品》金刚幢菩萨说:“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业而回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五·初分辩大乘品》佛说:“善现,真如真如自性空故。……善现,法界法界自性空,乃至实际实际自性空故。”可见,心真如法没有自性,真如“不得自性是真性”,即心真如法没有自性。
《大乘起信论》解释分显示正义中,众生心分为两种,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心生灭者,是心真如依因缘而有的差别,在凡是染污阿黎耶识,在圣是体大、相大、用大,真实相是“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心真如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即心无相可得。“无有相”心真如、“无形相”心生灭二门之心相虽不可得,而“是二门不相离”。
《大乘起信论》立义分中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可见,无有相“心真如相”能示摩诃衍体,无形相“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体大、相大、用大。合并说,即是无相众生心(或无相法)能示摩诃衍体大、相大、用大因缘相,即众生心(或法)“缘起性空”!
所以,众生心的一心法缘起性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不可相离。众生心的一心法虽无自性相,但在凡能流浪三界,在圣能体大、相大、用大。如果认为心性不生不灭,则有心相可得,则错解佛菩萨意!
如果不深入经藏,就会产生众生心不是缘起性空的错误认识,将众生心的一心法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割裂,不见菩萨所讲“是二门不相离”,执持心真如门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就会用“有无二见”认识众生心性。
——一种是落入“断灭见”,见佛说“唯心所现,性相俱空”等,不知道佛在说众心法“缘起性空”义,执持心真如门一边,将心真如门错解为什么也没有的“空空”自性断见,从而将众生心也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的“空空”自性断见,认为这就是第一义,而不见佛菩萨所说的心生灭门,以及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一种是落入“常见”,认为有一个有自性的“心”。这就是《首楞严经》佛所批判的“行阴”中的“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就会认为真如心性独立在十八界之外存在,从而将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对立起来,错误认为真如无为法恒常(见楞严外道说“我心性名之为常”),十八界有为法无常(见楞严外道说“彼生灭者真无常性”),是不同之物。
(二)佛法身和三十二相应身、化身,一切如来具足三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分别三身品》佛说:“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佛身有很多种讲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化身、应身、法身三身说。佛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各种形象都有,乃至山川河流。佛应身就是佛行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德功德,而得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色身。佛法身,就是如如、如如智,诸佛具足之智慧,是名法身。
佛说,化身、应身,是假名有。化身是为成就众生而变化之身,变化而出,变化而灭,是假名有,缘起性空,容易理解;但为什么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之应身也说是假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十·昙无竭品》昙无竭菩萨说:“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本业因缘果报生,生时不从十方来,灭时亦不去至十方,但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可见,佛三十二相色身“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亦是缘起性空,但假名有!
佛在金光明最胜王经中接着说,法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这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一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什么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因为三十二相佛应身乃至化身“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二身非常恒无变,所以,见佛色身不是真见如来!
那么,什么才是真见如来?《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二十·广博仙人会》佛言:“善男子,诸如来者,皆是法身,非是色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八·第六分念住品》佛言:“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九·十住品》佛言:“何谓菩萨而常审谛观诸佛身?以真正见诸佛则为法身故。”——可见,见佛法身,才是真见诸佛,真见如来!
佛在金光明最胜王经中接着说,法身是如如、如如智,即如实相应之诸佛智慧;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那么,什么是如实相应之诸佛智慧?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二·菩萨身密品》金刚手大秘密主菩萨摩诃萨告寂慧菩萨摩诃萨言:“是故以其如实之智,伺察如来真实之身。以观如来身平等故,即当伺察自身真如。取要言之,审观一切身非身性,毕竟不生,知一切身皆是缘生法所成故,如是知已乃能悟入彼法身门;入是法身门故,即成法身。”可见,见一切身非身性,没有自性,皆是“缘生法”所成——即“缘起性空”,就是如实之智,能入是法身门故,即成法身!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八·菩萨藏会·毗利耶波罗蜜多品》佛说:“菩萨摩诃萨,于缘生法了一切身,既了知已引摄法身。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当于引摄此法身时,我说是等便证法身;既得证已,又能示现蕴、界、处身,当知是身法身所显。”可见,依“缘生法”引摄法身,便证法身,又能示现蕴、界、处化身、应身!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释发趣品》龙树菩萨说:“此中佛自说:见法身者,是为见佛。法身者,不可得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可见,“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即“缘起性空”之般若正见,就是“真实有”之佛法身!
如果不深入经藏,就会产生佛法身不是缘起性空的错误认识,将佛法身和三十二相应身、化身割裂,不见佛所讲“三身具足”,执持法身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从而用“有无二见”认识众生佛法身。
——一种是落入“断灭见”,如见佛说:“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等,不知道佛在说佛妙法身“缘起性空”义,执持佛法身一边,将佛法身错解为什么也没有的“空空”自性断见,认为这就是第一义,而不见佛所说普度众生的三十二相应身、化身,自然也不见不知不发佛的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又怎能成佛?所以,用“断灭见”来认识佛妙法身,决不是第一义,当然是错解。
——一种是落入“常见”,认为有一个有体的“法身”。认为“三十二相应身”和“化身”无常,而佛“法身”单独存在有体相恒常,而不见佛说“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以“常见”认识佛法身,从而产生“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尤其是有人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分别三身品》中看到佛比喻说烧打真金、浊水澄清、虚空除屏、梦中非谓无心,说“如是法身,与烦恼离,苦集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其看到这里,不联系上下文,就执著佛的比喻,认为佛说法身有自性,有真实体,而为前二身作根本。这样理解,就彻底堕入《楞严经》所说的“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中。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分别三身品》这段经文佛是这样说的:“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上段所讲比喻在这里,中间佛连说三个法身非谓无体)……是法身者,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是故诸佛体无有异。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
可见,如来地之如来法身由三净故极清净,即烦恼净、苦净、相净,所以如来法身体是无烦恼、无苦、无相体,无相体就是无自性体,不是贪著“有我享受”境界人认为的有自性能真实享受体,如来法身无相极清净无自性!所以,一切诸佛体体无异,皆是无相极清净无自性!这样决定信者,佛才承认其是佛弟子!
要知道,如来法身无相极清净无自性,体大、相大、用大而示现应化身,普度众生。见《大宝积经卷第十·密迹金刚力士会》密迹金刚力士复谓寂意菩萨:“欲知佛身则是法身,身无有色,无众妄想,所现色相为贪慕好求豪尊位众生之故,而示形相令目睹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说:“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意是,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应该成就众人爱敬三十二相应身,为众生作依止;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则示现何种应化身而度脱之,令国土中众生皆成就三十二相得如来法身智!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法身、应身、化身三身一体,“缘起性空”故!
所以,法身、应身、化身,一切如来具足三身,三身不相离,皆“缘起性空”故!
关于“法身”的正确认识,在大本《六祖坛经》中有精彩论述,特此摘下大家学习: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六祖大师说:“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如果离开“三身无有自性”本性,别说有自性体三身,就是名为有身见,而无佛智。
六祖又说偈言:明白了三身无有自性,就能够具满性、智、行之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就能够明了四智菩提,不离见闻等六根尘识十八界缘起,超然而登极清净无自性佛地!我所说的真实无谬,请不要再终日在自性妄想、有无二见中找菩提了(菩提无相极清净无自性)!
关于认为“法身”有自性,有体相恒常的错误认识,在大本《六祖坛经》中也有精彩论述,特此摘下大家学习: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僧志道认为:“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一看就是将色身和法身割裂的“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六祖答说:汝是佛家弟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怎么用外道的有无断常二见,来议最上乘法,即法身之第一义!
六祖又答说:你总是认为“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六祖一听,就知道僧志道认为法身独立于十八界之外存在,斥责僧志道不去熄灭自性生灭妄想,却妄想去求得无相极清净无自性之寂灭。
然后,六祖进一步说:你又用世俗“常见”妄想心推测涅槃常乐,言有身(即僧志道认为的有常法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这就是生死我见根本,“耽着世乐”——和世俗人追求欲乐享受又有什么两样!
六祖说: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即认为一切法有自性相,而不知道所谓的自性相是梦幻虚假没有的,所以“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而不可得。
六祖又说: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自性妄想销除),更无(事物有自性的妄想)生灭可灭,是则寂灭(法身)现前。当(寂灭法身)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亦不见法身有自性之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法身没有所谓的“一体”,连名都没有,更没有所谓的“真实体”,皆是虚妄!——这才是佛法身的真实体,无相极清净无自性,但名耳!)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何况堕入断见,说涅槃是一个有自性的万法不生的“空空”境界,这就是用外道见来谤佛,毁灭佛之“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
(三)涅槃——解脱之法、如来之身、摩诃般若,佛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寿命品》佛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什么是解脱之法?一切无漏法即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六·初分菩萨品》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漏法?”佛告善现:“谓出世间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现,此等名无漏法。”无漏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乃至一切相智,这些是可以到达出世间佛大涅槃之无漏法,所以是解脱之法。
什么是如来之身?《大般涅槃经卷第三·金刚身品》佛说:“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如来法身体是无烦恼、无苦、无相,如来法身极清净无自性,一切诸佛体体无异,皆是无相极清净无自性!如来法身极清净无自性,体大、相大、用大而示现应化身,普度众生。这样决定信者,佛才承认其是佛弟子!佛说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应该成就众人爱敬三十二相应身,为众生作依止;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则示现何种化身而度脱之,令国土中众生皆成就三十二相得如来法身智!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法身、应身、化身三身一体,“缘起性空”故!
什么是摩诃般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一·初分辩大乘品》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能如实观一切法性,于诸法性无所执著,亦劝他如实观一切法性,于诸法性无所执著,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摩诃般若就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即佛乘相。
什么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佛说:“大般涅槃者,名解脱处,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佛说,“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没有众生之处,又何来大涅槃?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淤泥之中才生莲华,如来随有调伏众生之处示现大涅槃!
如何而作示现大涅槃?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佛亦如是,示现自行解脱之法,亦教众生行解脱之法;示现自行摩诃般若,亦教众生行摩诃般若;示现自见极清净无自性如来法身,亦教众生见极清净无自性如来法身;解脱之法、如来法身、摩诃般若三法极清净无自性,佛示现安住如是缘起性空三法,自入涅槃,亦教众生入涅槃,如世伊字。
所以,解脱之法、如来法身、摩诃般若极清净无自性三法不相舍离,佛随有调伏众生之处,示现教授解脱之法,示现教授摩诃般若,示现教授如来法身,示现自入大涅槃;众生随顺佛教,自知己有如来法身,依摩诃般若,行解脱之法,而亦入大涅槃。所谓佛与众生之大涅槃,亦依众生、依见如来法身、依摩诃般若、依行解脱之法而缘起性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八·如化品》佛告须菩提:“……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所以,涅槃依众生、依见如来法身、依摩诃般若、依行解脱之法而缘起性空,如化没有自性,是了义说!佛有时说涅槃不如化,涅槃法真实,是为新发意菩萨说,遮其惊怖,是不了义说!
总之,涅槃虽如化没有自性,但以大悲为上首不舍众生,以无所得为方便随顺摩诃般若,如实观一切法性见如来法身,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修行一切十善乃至一切种智无漏解脱之法,能真见“缘起性空”如来之体大、相大、用大的无量功德佛身,而“为众生故名入涅槃”。
如果不深入经藏,就会产生佛大涅槃不是缘起性空的错误认识,将佛大涅槃和解脱之法、如来之身、摩诃般若割裂,乃至和众生割裂,不见佛所讲“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执持涅槃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从而用“有无二见”认识佛大涅槃。
——关于“涅槃”的错误认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认为涅槃就是死亡,进入一种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的“空空”自性境界。这实际就是世人在用“断灭见”看待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佛说:“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揵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揵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佛说,这种说涅槃是空空无所有境界的说法,是外道尼揵子的错误观点,而外道尼揵子真实没有解脱。真解脱者佛不是这样,没有这种空空无所有境界,所以是真解脱者。佛之大涅槃知见,是依“缘起性空”之真法身、真般若、真解脱法,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大涅槃,大涅槃亦如化“缘起性空”!
——关于“涅槃”的错误认识,另一种是否定涅槃依众生、依见如来法身、依摩诃般若、依行解脱之法而缘起性空,割裂认为“涅槃”单独存在,有体相恒常,有可供如同世俗享受一般的“常乐我净”之体。这实际就是世人在用“常见”看待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迦叶复言:“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槃者,是义云何?夫涅槃者,舍身舍智。若舍身智,谁当受乐?”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闷,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复回还,同伴问之:‘汝今所患,竟为差不?而复来还。’答言:‘已差,身得安乐。’如来亦尔,毕竟远离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无有尽灭,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若言如来有受乐者,无有是处。是故毕竟乐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佛说,“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是故毕竟乐者即是涅槃”。什么是大涅槃?佛前面已经说过:“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这就是如来之乐,佛以大悲为上首而决不舍弃一众生,以无所得为方便随顺摩诃般若,如实观一切法性见如来法身,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修行一切十善乃至一切种智无漏解脱之法,真见“缘起性空”如来之体大、相大、用大的无量功德佛身,而“为众生故名入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佛还说:“因缘义者,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在该句经文的前后,佛以制定戒律的缘起来说明因缘之义,并总结说:“如是诸句即是一义,所谓空义。”所以因缘之义,即是“缘起性空”义。
佛说,“缘起性空”因缘义者,不发菩提心,声闻、缘觉种性之学人,不解“缘起性空”如是甚深难明之义,不知道解脱、涅槃、摩诃般若如伊字三点而成一样,不相舍离,互为缘起而性空,这样佛显了相所说的第一义,在这些学人眼里,反而就成了秘密之藏。
佛的意思展开来就是说,那些声闻、缘觉种性之学人,不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又怎么能够理解佛“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之深意?又怎么能够理解佛以大悲为上首而决不舍弃一众生,以无所得为方便随顺摩诃般若,如实观一切法性见如来法身,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修行一切十善乃至一切种智无漏解脱之法,真见“缘起性空”如来之体大、相大、用大的无量功德佛身,而“为众生故名入涅槃”之如来之乐?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念处品》佛说:“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众生共,若无众生,菩萨云何能得菩提?”但对于既不发普度众生菩提心,又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的人,当然想不到也不承认佛“随有调伏众生之处”而作示现大涅槃,很自然认为佛之“大涅槃”不依赖众生而单独存在,堕落到有体相恒常、有“常乐我净”之体可供其如同世俗欲乐一般享受的“常见”中。
(四)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夫人说:“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世尊,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
佛用矛盾双遣、只破不立的方法,来阐明如来藏实相:佛为遮“常见”,说“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不解脱智一切烦恼就是处处认为有“自性”,小到名利八风,大到阿赖耶识,而起无明烦恼。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就是了知一切法“自性空”,妄想销除,得空如来藏。
佛为遮“断灭见”,说“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就是佛所讲的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密等所有修行之法,依此修行,销除自性妄想,可真实了知清静自性空之如来藏。
所以,“不空、空”如来藏“缘起性空”,虽无一法可立可说,但能通过修行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之缘起,去染还净,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销除一切自性妄想,能得如来藏空性之智。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夫人还说:“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若诸有情作如是见,是名正见。若正见者名真佛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什么是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沤和品》佛言:“五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字。”其实,部部般若经典都在讲,受持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持般若波罗蜜过五波罗蜜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尊等等。所以,如来法身之常乐我净波罗蜜,就是不相舍离六波罗蜜之般若波罗蜜,作如是见,是名正见,名真佛子,得佛法分。
胜鬘夫人接着还说:“世尊,如来藏者,非有我、人、众生、寿者。”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中,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如来藏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义。
胜鬘夫人总结如来藏还说:“是故,世尊,如来藏者,与不离解脱智藏,是依、是持、是为建立;亦与外离不解脱智诸有为法,依、持、建立。”什么意思?胜鬘夫人在说如来藏“缘起”法义,与解脱智藏相应的缘起是体大、相大、用大之佛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希有功德,与不解脱智诸有为法相应的缘起是凡夫的流浪六道。
胜鬘夫人接着还说:“如来藏者,如我所解,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可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世尊,刹那刹那善不善心,客尘烦恼所不能染。何以故?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什么意思?胜鬘夫人在说如来藏“性空”法义,如来藏无自性体,所以烦恼不触不能染。
胜鬘夫人紧接着说:“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由有烦恼,有随染心,随烦恼染,难解难了;唯佛世尊为眼、为智、为法根本、为尊、为导、为正法依,如实知见。”什么意思?胜鬘夫人在说如来藏“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正法义,如来藏虽无自性体,但依烦恼、随烦恼染之缘起而能得染心,从而流浪六道!此如来藏“缘起性空”因果般若波罗蜜正法义,甚深难明,唯佛理悟证悟如实知见。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结束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佛言:“此经《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应如是持;《说不思议十种弘誓》,应如是持;《以一大愿摄一切愿》,应如是持;《说不思议摄受正法》,应如是持;《说入一乘》,应如是持;《说无边谛》,应如是持;《说如来藏》,应如是持;《说佛法身》,应如是持;《说空性义隐覆真实》,应如是持;《说一谛义》,应如是持;《说常住不动寂静一依》,应如是持;《说颠倒真实》,应如是持;《说自性清净心烦恼隐覆》,应如是持;《说如来真子》,应如是持;《说胜鬘夫人正师子吼》,应如是持。”
佛连说十五个经名,教诲天帝释“应如是持”。要知道,佛说的经名虽不同,但义则相同。其中,有两个经文名,佛直接讲述胜鬘夫人会所说法义:一个是《说空性义隐覆真实》,就是说用“说空性义”来“隐覆”——即遣除有“真实”定法的自性妄想。一个是《说颠倒真实》,佛在这里还重复强调,要“颠倒真实”,就是要将有自性“真实”法的妄想颠覆,不要再这样妄想了,而随顺《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佛的最后遗嘱:“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甚深般若波罗蜜,来认识如来藏的法性是“缘起性空”。
同时,其余经名,也是从不同方面讲述此“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佛真实之义。
《赞叹如来真实功德》,是说佛之真实功德由此甚深般若波罗蜜而出生,甚深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见经文,胜鬘夫人说:“稽首法自在”。此法无他,就是佛得道所证甚深般若波罗蜜。《说入一乘》《说无边谛》《说如来藏》《说佛法身》《说一谛义》《说常住不动寂静一依》《说自性清净心烦恼隐覆》《说如来真子》《说胜鬘夫人正师子吼》同样皆从甚深般若波罗蜜而入、而说、而见、而住、而出生、而正师子吼。
《说不思议十种弘誓》,是说应发不思议十种弘誓,从而坚固不忘正法甚深般若波罗蜜。见经文,胜鬘夫人发誓后总结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正法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舍大乘。”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其根本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不可忘般若波罗蜜,否则则舍大乘之佛乘。《以一大愿摄一切愿》《说不思议摄受正法》皆是在说坚固不忘甚深般若波罗蜜正法。
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二》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
佛在此明确说“我说如来藏”等同“离自性”,“离自性”即性空,性空即是缘起,总之,如来藏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
如果不深入经藏,就会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割裂,执持一边,认为其单独存在,用“有无二见”来认识如来藏。
——一种是落入“断灭见”,如《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佛说:“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有人读经,不知道佛说如来秘藏空寂,是在说如来藏“缘起性空”义是常,无有变易,执持空如来藏一边,将如来藏错解为断灭一切烦恼什么也没有的“空空”自性境界,认为这就是第一义,而不见佛所说“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不空如来藏,以及不见本品中佛所说“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落入“断灭见”。
——一种是落入“常见”,如见佛说:“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有人读经,不知道佛是在说如来藏“缘起性空”义是常,无有变易,执持不空如来藏一边,将如来藏错解为有一个真实有自性的“如来藏”,认为这就是第一义,而不见本品中佛所说“若言有者,智不应染”,错解为有自性,落入“常见”。
第六章 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深信因果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七·佛说入胎藏会》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佛说:“为善获其善,作恶受恶报。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
可见,作业受果,为善缘起获善报,作恶缘起受恶报,缘起就是因果,我们在此娑婆世界受苦,就是不识此缘起因果;性空就是指在此娑婆世界受苦不是定法,通过修行佛一切善法,可以离苦得乐,乃至解脱涅槃,这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佛说:“果报如影如响,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信“果报如影如响”,没有自性,不是定法;虽业力、果报“如梦如幻”,没有自性,不是定法,而缘起有业力、果报,这就是深信因果。
例如,在《央掘魔罗经》大乘了义经典中,整个经典都是建立在“幻化”的基础上的。央掘魔罗是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的幻化身,所杀的师傅、师母是释迦佛幻身,文殊师利也是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的幻化身。娑婆世界释迦佛和十方世界八十亿佛,都是释迦佛,请问这八十亿释迦佛那一个是真实的?都是大慈大悲,应以佛身而度,则现佛身而度的幻化身,都是众缘和合故有,而没有自性的!
虽是幻化,因果不失!央掘魔罗杀害千人少一,虽已得阿罗汉道,但行必有报,今生地狱之火已经从其毛孔喷出,痛苦非常,惨不能言(见《贤愚因缘经卷第十一·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对佛菩萨来说,这些都是虚幻现象,此中无人无我,没有自性,所以能不畏艰辛,无数劫普度众生,如地藏菩萨摩诃萨一样!但对我们这些“我执”未除的凡夫,执著真实,所以受报真实!
如果执著认为作业必定不受果,是断灭邪见。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或有人言:‘恶业无果。……’,我为除断如是邪见,故于经中说如是语:‘一切作业无不得果。’”
可见,认为没有业力、没有果报,作了恶业不受果报的人,持的是断灭邪见。佛为破此断灭邪见,在各佛经中说:“一切作业无不得果。”做作业必受果报的定说,以破此断灭邪见。但请注意,佛没有说一作业,就产生确定不变有自性的果报,而只说“无不得果”。
但如果错解佛说的此语,认为诸业“定得报者”,也就是说诸业定得有自性的果报,则是魔眷属。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可见,认为业力有自性、果报有自性,“定得果者”、“定得报者”的人,是破坏佛法的恶魔眷属!
为什么这样讲?涅槃经中,佛讲:“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人远离修习圣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不得解脱得涅槃者,亦无是处。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槃。”
认为业力有自性、果报有自性,“一切业定得果者”的说法,那么,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如果所受善业果报有自性的话,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如果所受恶业果报有自性的话,亦应永已受大苦恼。这样认为,就堕落到了常见,现在富贵之人就可以为非作歹仍然永世富贵,贫困之人即使修善也没有用仍然永世贫困,就破坏了佛所讲的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密等所有修行之法,破坏了依此修道可得解脱、涅槃的正法。所以,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定得果者”,即认为业力有自性、果报有自性者,则无修道、解脱、涅槃,则不会相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则非佛弟子,是魔眷属。
实际上,业力没有自性、果报没有自性,因此,鸯掘摩罗虽杀害多人,但依佛教修道,而重报轻受,仍得阿罗汉解脱果。如果业力、果报有自性,鸯掘摩罗应该到地狱等恶道受定果报,而实际却是在人间,毛孔生地狱之火而重报轻受,而且修行得阿罗汉解脱果。所以,“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依佛教修道,“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可得解脱、涅槃!
为什么依佛教修道会重报轻受?涅槃经佛讲:“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这样的有智之人,“能观诸法同如虚空”——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犹如往恒河水中投盐一升,水无咸味。
这正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所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业力没有自性、果报没有自性,而缘起有非定法果报,依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密等佛法,可得解脱、涅槃!这样相信,就是“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但对众生而言,虽业力、果报如梦如幻,没有自性,不是定法,而缘起有业力、果报。因为众生执著定法,执著自性,执著真实,所以受果报真实!而且也不是定法果报,不修善法,还会“轻报转地狱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九·四谛品》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自相空法中,无众生,无业因缘,无果报。须菩提,若有众生不知是诸法自相空,是众生作业因缘——若善、若恶、若无动,罪业因缘故堕三恶道中,福业因缘故在人天中生,无动业因缘故色、无色界中生。是菩萨摩诃萨行檀那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尽受行是助道法,入如金刚三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饶益众生,是利当不失故不堕五道生死中。”
佛说:“自相空法中,无众生,无业因缘,无果报。”请大家不要一见到佛经说“无”字,就说“无”字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错解为没有业力、没有果报,这是持断灭邪见人的说法。大乘佛经中的“无”字,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是指“自性无”,也就是龙树菩萨所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佛的意思是业力、果报从缘而起,不是定法,没有自性。
下面佛继续说:“若有众生不知是诸法自相空”——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则“罪业因缘故堕三恶道中,福业因缘故在人天中生,无动业因缘故色、无色界中生”,而流浪三界。如果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行檀那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尽受行是助道法,入如金刚三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饶益众生,是利当不失故不堕五道生死中。”
对不知是诸法自相空——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坚持“恶业无果”的断灭邪见,或坚持诸业“定得报者”、“定得果者”而无修道、解脱、涅槃的魔眷属,不知悔改、怖修善业的无智之人,涅槃经讲,“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醎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譬如有人堕于圊厕,既得出已,而复还入;如人病差,还为病因;如人涉路值空旷处,既得过已,而复还来;又如净洗,还涂泥土;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已得解脱无所有处,唯未得脱非非想处,而复还来至三恶趣。何以故?一切凡夫唯观于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于人;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唯观于果,不观因缘,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当知是等皆魔伴党,系属于魔,即是爱人。如是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系缚,不知心相及以贪相。
“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所以,诸佛菩萨讲因果,即是在“观因缘”,“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而是“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即因果“缘起性空”!
只有知诸法自相空——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并且依教奉行,修菩提道,地狱重报现世轻受,才是“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才是真正的入佛门,才是真正的三归依!因为世间的一切富贵荣华,一切贫困挫折,已不能动摇其归佛之心!因为一切富贵荣华没有自性,自不会贪著而起恶业;一切贫困挫折,只是重报轻受,安然处之念弥陀。请问,还有什么样的业障能使“深信因果”者,远离佛教?
富贵荣华不能!贫困挫折不能!善业不能!恶业也不能!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见《金刚经》),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此无实无虚法,必见佛性,必至佛道!
第七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义来说
读大乘佛经时,由于佛意深邃,不要用世俗“有无二见”望字生义——生起自性妄想,而要见字解义——用“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解读。
在佛经中,佛用各种方式来描述“自性”,或者由于佛经译者选择字词的不同,这样“自性”就有“相、性、体、法、我”等很多同义词。
同样,在佛经中,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名义来说“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来破自性,这样“缘起性空”就有很多同义词。这些同义的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显破自性,又称“遮法”,用“空、无、不、非、离”等词直接否定自性,又分单遣式、双遣式两种;第二类隐破自性,又称“表法”,字面上是肯定描述,看不出否定自性,但实际意思是否定自性,又分比喻式、形容式两种;还有单独归入的一类,缘起有式,以一切事物缘起而如幻有,但有名,非自然有,来否定自性。
一、“自性”在佛经中的同义词——“相、性、体、法、我”等
“性”字:“性”字是“自性”的简称,有时又是“法性”的简称。
《持世经卷第二·性品》,佛对“性“字有精彩的论述:佛说:“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故,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言示无性法。”
——可见,“性”字是“法性”时,佛说“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是法性”,法性没有自性,一切事物缘起性空。“性”字是“自性”时,佛说“自性不可得”,“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自性没有自性,也是一切事物缘起性空。
“相”字:四卷本《楞伽经》卷第四,佛说:“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可见,“相”即相状,指六根所认知的万有相状,有自相、共相之分。人们由万有相状,起名相、事相两种计著相,从而认定事物有自性,是真实有,从而产生各种分别妄心。
“体”字:通常与“性”字连用,称为“体性”。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佛说:“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
——“体”字、“体性”即是“自性”之意。
“法、我”字:《成唯识论》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轨持,彼二俱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可见,在佛经中,通常“法”字代表无情世间的自性,“我”字代表有情世间的自性。
二、“缘起性空”在佛经中的同义词——单遣式显破、双遣式显破、比喻式隐破、描述式隐破、缘起有式破自性五式
(一)单遣式显破自性——“空、无、不”等
用的最多的是“空、无、不”三字,例如:
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等等。空字基本全部采用单遣式显破自性。
无:无相、本无、无愿、无形、无求、无见、无著、无依、无作、无为、无我、无有情、无命者、无生者、无养者、无士夫、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无使作者、无起者、无使起者、无受者、无使受者、无知者、无使知者、无见者、无使见者、无所有、无差别、无依无住、无取无执、无碍无著、无有自在、无有定法、无有法定实相……等等。
离:离自性、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等等。
还有不可得、隐覆真实……等等说法。
1、“空”字
在佛经中,“空”义就是无自性义,称为“自性空”,又称空性。值得注意的是,空不是指什么也没有的断灭空,而是说没有自性。
大乘经典讲空,分为很多种,如三空、七空、十八空、十九空等等。
大乘经典讲空,并不是与“有”对立,在万有之外别有一个空,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乘经典讲空,有以下几种描述方式:不可得故,无自性故,缘起故,但名字故。
一切大乘佛经中所批判的空,都是认为“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一切大乘佛经中所肯定的空,都是“自性空”。
一切大乘佛经中所批判的有,都是认为“真实有一物”的真常见。一切大乘佛经中所肯定的有,都是虚假如幻如梦“依缘有”。
总之,都是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义。
2、“无”字——无相、无我相、本无
在佛经中,“无”义就是无自性义。大乘经典讲“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断灭无,而是指自性无之“缘起性空”义。
在佛经中,“无”字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无相”。什么是“无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佛说,见到万有相状都是虚妄的,如梦如幻的,没有自性的,则见如来佛性。无相就是如来佛性。正确理解“无相”,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无相不是说没有万有相状,而是说万有相状缘起没有自性,如梦如幻虚妄的。这一点必须注意,以免落入什么也没有的断见(又名无相见)中。
第二,因缘所起的一切万法,一个“相”字就已经全包含了。而且“相”字还包括仅存在于众生妄想的高度抽象的概念,例如长短、明暗等,这只是相对的抽象概念,没有实体,它们也是互相依赖而产生的,也是相的范畴。
“无相”在佛经中,展开讲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其根本就是“无我相”,因为有了我相,才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破了我相,则已破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见《解深密经卷第一·胜义谛相品第二》,佛说:“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可见,佛说“法无我性”就是“真如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真如除了“法无我性”没有其它胜义,“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无论任何时候,“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诸法法性“法无我性”真如安立法界安住。
在佛经中,“无”字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本无”。“本无”并不是指什么也没有的断灭无,而是指自性无,这是通过比较几本同译的般若经典得出的结论。但读者从字面上,容易将“本”字理解成为“本末”的“本”字,错误认为“本无”是本来什么也没有的断灭无,从而将缘生法认为是无中生无、无中生有。如果认为缘生法是无中生无,则堕入断灭见。如果认为缘生法是无中生有,则堕入《楞伽经》佛所批判的“缘起自性”。“本”字正确的理解是事物的“本来自性”,“本无”是“本来自性无”之意。
3、不可得
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在第三卷学观品一开口讲经,就说:“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佛开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学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而成佛。所以,佛第一句话,总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乘!
——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什么?下面,佛立即开讲,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所住、能住不可得故。……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犯、无犯相不可得故。……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法性、相不可得故。……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三解脱门不可得故。……静虑、无量及无色定不可得故。……解脱、胜处、等至、遍处不可得故。……如是诸想不可得故。……是诸随念不可得故。……如是诸想不可得故。……如是诸智不可得故。……是三等持不可得故。……如是诸根不可得故。……如是五种不可得故。……如是六种不可得故。……如是五种不可得故。……如是四种不可得故。……如是六种不可得故。……如是六法不可得故。……如是诸法不可得故。”
在佛说的每一句话中,相同之处就是“不可得”三字,所以,佛讲学般若波罗蜜多学什么,就是学“不可得”!总之,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总论就在第三卷学观品,核心就在佛说的第一句话,学“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成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四·第四分地狱品》佛言:“善现当知,即一切法毕竟空故、性远离故、永寂静故名不可得,即不可得说名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不可得”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即一切法毕竟空故、性远离故、永寂静故”之“缘起性空”义。
单遣式显破自性,采用直接否定事物自性的表述方法。这种说法的优点是单刀直入,简单明了。但由于翻译时,通常省略“自性”二字,所以,初学者看多了,不解佛意,依世俗思维,认为是佛的意思是要将事物坏灭或消失掉,而从常见极端变成断灭见极端。
所以,初学者读经读到“空、无、不”等字时,如果佛经没有提到自性,最好自己理解时加上“自性”二字。要明白佛菩萨“空、无、不”等否定的是事物“自性”,而不是依缘存在事物本身。佛菩萨并不是说要将事物坏灭或消失掉,这是断灭见。佛菩萨想说的是,事物的各种如梦如幻现象缘起性空,依缘存在而没有自性。
例如,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流传甚广,就采用了这种单遣式显破自性,而且省略了“自性”二字,其中有四句如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初分学观品》中,却没有省略“自性”二字,该四句是这样的:“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多了两句,“色自性空”专门强调色是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强调不是说色空就是将色空掉变为没有色。就是说,空的是色的自性,而不是空色变为没有色,这是断灭见!
我们将《心经》四句,“空”字前面加上“自性”,再来读一下:色不异自性空,自性空不异色,色即是自性空,自性空即是色。容易明白了吧!色没有被读的断灭掉吧,否定的都是色的妄想自性,色依旧如梦如幻依缘存在。
提倡这样读经,并不是叫大家随便添减佛经的字句,而是说,当大家不理解佛经的真实意思的时候,不要强解,而是要看一看比较不同的译本,这样就容易明白佛经的原意。我这样在“空”字前面加“自性”的方法,是我比较过也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同一经文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玄奘法师翻译《心经》时,是作为简本,而省略了“自性”两字。
所以,在佛经中,见到这些“空、无、不”等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佛菩萨是在单遣式显破自性,来否定自性,说明事物依缘存在幻生幻灭,讲“缘起性空”义。
(二)双遣式显破自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因无缘”等
用的最多的是“无、不、非”三字,例如:
无: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染不染、无一无二、无二不二、无因无缘……等等。
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动不静、不取不受、不舍不放、不增不减、不起不灭、不合不散……等等。
非: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非见非闻、非觉非知、非有非无、非虚非实、非坚固非不坚固、非自在非不自在、非常非断、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净、非即三世非离三世、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净非不净、非远离非不远离、非寂静非不寂静、非缚非脱、非有非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等等。
离:离一离异……等等。
例如,在《楞伽经》中,就有著名的“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字句非字句”,包涵了“无、不、非、离”等字的百非句。
双遣式显破自性,采用直接否定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彻底否定该事物自性的表述方法。双遣式这种说法,克服了单遣式容易造成读者从常见极端变成断灭见极端,采用了矛盾双遣、只破不立的手法表述。但由于翻译时,通常还是省略“自性”二字,所以,初学者看多了,不解佛意,依世俗常见思维,仍然认为有自性真实物存在。
1、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看佛经时,被人错解最多的词就是“不生不灭”。很多人看到佛经说某事物不生不灭,就理解为该事物有自性,是不会依众缘相合而存在,它应该是无因无缘而生,无始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的,自然而有——如佛经常说法身、如来藏等不生不灭,于是就认为其有自性,从而堕入常见。
而实际上,不生不灭,是指事物的自性不生不灭,因为事物的自性从来都不存在,又何来自性的生与灭?当然没有自性。所以,佛经中“不生不灭”的意思是指自性空。同样,“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意思也是指自性空。见《心经》佛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中论》龙树菩萨讲: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中论》龙树菩萨还讲: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所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等就是“若法从缘生”,即《中论》龙树菩萨说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义,“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垢净、增减、有无等等,也是相互依存的因缘法,所以即是自性空。所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即是“缘起性空”。
佛菩萨说这些,是为了遮断世俗人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垢净、增减等等两边断常自性妄想,如果能明白,则能“善灭诸戏论”,彻底破除断常两边自性妄想,尤其是无始“我执”自性妄想,身心寂静,真实步上“妄想澄清大涅槃”的解脱道。
2、非有非无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这是佛在《大般涅槃经卷》中,对“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的定义,所以,非有非无就是“缘起性空”义!
3、无因无缘
《无字宝箧经》佛言:“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复有一法是佛所觉。善男子,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不思、无增无减。善男子,若法毕竟自性法性非是自性,若法譬喻所不可说,若以名字亦不可说,此是一法如来所觉。”
佛有时说“无因无缘”,佛这里并不是否定“缘起”,而是在否定“因”和“缘”的自性妄想。从经文可以看出,“无因无缘”和“无生无灭、无思不思、无增无减”的意义一样,“若法毕竟自性法性非是自性”,都是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义,“此是一法如来所觉。”
所以,在佛经中,见到这些对称的“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因无缘”等词,就应该知道佛菩萨是在双遣式显破自性,来否定自性,说明事物依缘存在幻生幻灭,讲“缘起性空”义。
(三)比喻式隐破自性——“如梦、如阳焰、如幻、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等
总共有十个比喻,又称大乘十喻,所有的大乘佛经说明事物时,都比喻说一切事物如梦如幻等,来表示事物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从而破除世人的自性妄想。具体分析如下:
如幻:比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犹如幻像,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
如阳焰:指在炎阳底下蒸腾流动的云气所产生的幻影,远望如野马奔腾,又似火焰,渴者思饮,终不可得。比喻妄想之不实际,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
如梦:人做梦时,在梦中本无实事,但梦里却妄执为实,认为一切是真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是如此,本无自性,依缘存在皆是虚妄,但人们不了解,执之为实,故说如梦。
如水月:比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如水中所现之月影,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并非真实。
如响:“响”是指回音,谓世间一切语言音声,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犹如山谷回音,本无自性,无有真实。
如空花:“空花”是指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比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
如像:比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如镜中的影像,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并非真实。
如光影:比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虚幻如影,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并非真实。
如变化事:“变化”是指得神通者,变化出来的各种人物和事情,并非真实所有。比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虚幻如化,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
如寻香城:“寻香城”即指“海市蜃楼”。“寻香”指“乾闼婆”,意译“香阴神”,天龙八部之一。比喻事物的幻有实无,皆是依缘存在的虚假幻象,本无自性。
所以,在佛经中,见到这些“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等比喻词,就应该知道佛菩萨是在比喻式隐破自性,来否定自性,说明事物依缘存在幻生幻灭,讲“缘起性空”义。
这里强调说明一下,讲解佛经时,请使用佛所说的大乘十喻,而不要另外自创!为什么?我见到有人自创比喻,用“电”来比喻阿赖耶识,说:“灯泡、灯座、电线这些条件具足了,把灯泡装上灯座上,这时便看见灯亮了。故灯亮这事没有自性,因为它是由各种条件组合所成。但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电,这才是灯泡亮的真正原因。但这个电却是通过灯亮而表现出来的,故灯亮只是外在缘起法,而电才是真正灯亮的自性。……从这点来看阿赖耶识是有自性。”实际上,这就是在用《首楞严经卷第十》佛所讲行阴中四颠倒见的“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用“神我”见来认识阿赖耶识:其认为电有自性,为一分常见;其它由电线、灯泡、灯座因缘而成的灯亮没有自性,为一分无常见。因此电就成了灯亮的作者,这样认识阿赖耶识就是“神我”作者外道见。在佛所说的大乘十喻中,没有“一分无常一分常”之说,一切“如梦、如阳焰、如幻、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都是虚假,没有一丝“有电”的所谓自性!
看佛经时,看到佛说比喻,要依喻解义——双遣断常自性妄想!不要执著,旧自性妄想未除,依比喻又起新自性妄想——断常自性妄想双起,而不解如来真实之义!要知道佛说比喻,是佛手指指月,要看月,而不要把指头当做月,而不见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清净法身以般若为体,般若之中无一法可立可说,法、非法依缘存在而性空,至此双遣法、非法断常自性妄想,不起筏法自性妄想,不起非筏法自性妄想,身心寂静,归顺清净真如!
《圆觉经》(又名《如来藏自性差别》,见圆觉经最后)里,一开头佛就讲:“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佛说一切法,只破不立,只为销除世人一切自性妄想——“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如是身心寂静,才能真见如来藏!
(四)描述式隐破自性
描述式在佛经中又称为“诠表”或“表诠”,就是用正面肯定的语言来描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五·第四分随顺品》佛说:“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佛在这里说,要知道一切法但有假名,只有虚假的文字可以作正面的肯定描述,应该这样认识而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佛的实际意思是,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不可以根据言词所作的正面肯定描述,就断定事物有自性,实际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四·出现光明会》佛说:“陀罗尼实义,非文字诠表,随顺于世间,但以假名说。”佛说,陀罗尼实义即第一义,如涅槃、法身、真如、众生心、如来藏、佛性等等,是不能够用正面肯定的语言来描述的,但随顺于世间认识事物的习惯,强用文字假说。
所以,在佛经中,看到正面描述第一义的名词,一定要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千万不要依虚假的言词认定第一义有自性而行邪念!这一类正面肯定描述的言词,大约有以下几个:
1、平等、毕竟平等、同一性、无分别、无差别——平等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佛说:“言平等者,即是平等,即是空。”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维摩诘言:“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七·大神变会》文殊师利菩萨说:“云何平等及非平等?一切诸法自性空寂,如是了知名住平等;不能入于诸法性空,名非平等。”
可见,了知自性空寂,名住平等;不能入于诸法性空,名非平等。一切法自性空,所以一切法平等,这就是佛在经中经常讲“一切法法性同一性”的真实之义。所以,“平等、毕竟平等、同一性、无分别、无差别”等就是“缘起性空”义。
2、清净、寂静、最极寂静、毕竟寂寞、无求无欲——清净寂静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说:“何谓诸法自性清净?谓一切法自性是空,离一切法有所得故;一切诸法自性无相,离一切法诸分别故;一切诸法自性无愿,以一切法不取不舍、无求无欲,诸法毕竟自性离故,是名诸法性常清净。”
可见,“清净”就是自性是空、自性无相、自性无愿,佛经简说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清净”就是无所得(离一切法有所得)、无分别(离一切法诸分别);“清净”就是不取不舍、无求无欲、离自性(诸法毕竟自性离故)。所以,在佛经中,清净、空、无相、无愿、无所得、无分别、不取不舍、无求无欲、离自性等,异名同义,都是一切法(缘起)皆无自性(性空)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所以,清净心就是不见自性心,“清净”就是“缘起性空”义。
《大宝积经卷第四·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佛告无边庄严菩萨摩诃萨言:“无边庄严,汝今当观一切诸法,本性皆空,自性寂静,无有作者。”
可见,“自性寂静”指的是“一切诸法,本性皆空”,所以,“寂静”就是“缘起性空”义。
3、常住、不变、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常住
在佛经中,佛经常讲:“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如《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那么,如来常住,如来是否有一住处?佛讲“常住无有变易”的真实之义是什么?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师子吼菩萨品》佛说:“有佛无佛,法界常住。善男子,若言佛性住众生中者。善男子,常法无住,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如来法身亦无住处,法界、法入、法阴、虚空悉无住处,佛性亦尔,都无住处。”可见,佛说如来法身、佛性“都无住处”,是名常住。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师子吼菩萨品》佛说:“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家都知道,十二缘起性空,所以,佛所说的如来常住,就是因为佛性缘起性空,一切众生定有如是佛性故。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佛说:“如来常住,不生不灭,非心非色,非有非无”,《大般涅槃经》佛说:“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可见,佛所讲的如来常住,是“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之中道“缘起性空”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佛说:“复次,迦叶,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可见,佛所讲的如来常住,是指“法常”,即一切众生和佛皆有的“缘起性空”佛性“法常”。
如果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而读佛经,则见到佛讲“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会否定如来无有性,而不见《中论》龙树菩萨讲:“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同时也否定如来从缘而起,而不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佛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从而将如来错误理解为有自性常住法,而堕入“常见”。
所以,“常住、不变、无有变易、不可破坏”等就是“缘起性空”义。
4、不可思议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二行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言:“曼殊室利,云何自性不可思议?……;有法真如求不可得,无法真如求不可得,是故自性不可思议。”
可见,佛说不可思议,就是说自性不可思议。因为自性不可得空,有法真如、无法真如缘起性空,没有任何自性,没有又怎么可思议呢?如果去思议,那就是在想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和“空花”,是在妄想。
《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优波离会》佛说:“凡夫迷惑随心转,多劫轮回诸有中,若知法性皆无性,是名真实不思议。”所以,佛说不可思议,就是在说真如法性皆无性之“缘起性空”义。
5、自性涅槃
有人读佛经见“自性涅槃”一词,错误理解为涅槃有自性。那么,涅槃是否有自性?佛讲“自性涅槃”的真实之义是什么?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释提桓因品》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可见,佛说涅槃如幻如梦,没有自性。
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二》佛告大慧:“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可见,佛说如来藏“自性涅槃”,就是说如来藏“离自性”自性空,所以,佛说如来藏“自性涅槃”,就是说如来藏根本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七十六·第二分道土品》佛说:“彼音声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谓一切法无性、空等。’”
可见,“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一切法无性”之“缘起性空”义。
6、无漏
《大哀经卷第三》佛说:“何谓无漏?何谓无受?离于四漏名曰无漏:一曰欲漏,二曰有漏,三曰痴漏,四曰见漏。离此四漏,所谓无受,离四事受:一曰受欲,二曰受有,三曰受见,四曰猗戒。离此四受,彼此四受,悉归无明恩爱所缠,依猗于内从内发起。如来至真除于内受,所生根本于内清净,归趣一切众生清净;其内净者彼无想念已,无想念除于颠倒,唯念柔顺不住无明;已不住无明,则不复住十二有数;已能不住十二有数,则无所生;其无所生,彼则寂然;其寂然者,彼则无谊;其无谊者乃第一谊;其第一谊乃为究尽;其究尽者彼无人谊;其无人谊无所获谊;其无获谊则如来道,是十二缘;已了十二则曰法谊;其法谊者是则名曰睹见缘起;其睹缘起则见于法;其见法者则见如来。”
可见,佛所说的无漏,从现象上看,是离于欲漏、有漏、痴漏、见漏四漏;而其根源,是见十二缘起性空,见于如来法身。所以,佛说“无漏”法,就是说“缘起性空”义;所以,佛说“无漏”身,就是说“缘起性空”义法身。
7、真实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三·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得安隐。何等为十?所谓:……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安隐。”
《大宝积经卷第六·无边庄严会·出离陀罗尼品》佛说:“一切诸法皆非真实、非不真实。何以故?诸法本性,非以文字、语业宣说可见可得,一切诸法皆无本性。”
可见,佛经中讲真实、不真实,都是佛的方便说法,其最终目的要告诉大家的是“一切诸法皆无本性”的“缘起性空”真实法义。
例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佛说:“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但佛又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如来寿量品》说“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佛一会讲法身“体性如空”,一会又讲如来法身“体是真实”,究竟佛的真实之义是什么?
实际上,佛在用矛盾双遣、只破不立的方法,来阐明来法身实相:佛讲法身“体性如空”,是遮止众生用凡夫心认为法身有自性体的“常见”;佛讲法身“体是真实”,是遮止众生见到佛说“法身如幻梦”(见《楞伽经》七卷本卷一)等时,用凡夫心认为佛没有法身的“断灭见”。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如来寿量品》下面又直接给出了“真法身”的含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空性即是真法身!所以,佛的最终目的要告诉大家的是“空性”法,即“缘起性空”义。
例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佛说:“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灭,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有人看到这句,就说佛经也说真如自性真实!我们全面看一下经文:
佛说:“天王当知,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灭,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清净不变如虚空无等等,一切三界无有一法所能及者,遍有情身无与等者;清净离垢本来不染,自性明净、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识非心意识,性即是空、无相、无愿……”
所以,全面的看,佛的意思是,真如自性真实,是指“自性明净、自性不生、自性不起”,“性即是空”的“缘起性空”义!
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五·第五分付嘱品》,佛告善现:“真如自性尚不可得,况有余法能有所作?随世俗故作如是说。”如果佛说真如自性真实,能有所作,是随世俗故作如是说!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显相品》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诸法无本而有业报,诸佛菩萨凡所发言我知其意,既知意已即思量义,思量义已即见真实,见真实已济度众生。’”发菩提心的菩萨,所见的真实之义就是诸法没有自性而有业报,见此“缘起性空”真实义已济度众生。
总之,佛经中所讲的真实,或者不真实,都是在说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义。
8、但有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奉钵品》佛说:“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
可见,佛说名字“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因缘和合作法”不是真实法,没有自性,即名字“缘起性空”。佛教导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能够执著名字的定性描述而见事物有自性,要不见事物有自性,由此而不执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初分学观品》佛说:“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提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
这段就是《心经》部分内容玄奘法师的大本翻译。可见,五阴乃至菩提,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自性皆空。所以,佛经中讲“但有名”,就是在说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义。
9、无动、不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六十六·初分遍学道品》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具最胜觉,虽能受行如是深法,而于其中不求果报。何以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于自性无动故。……何以故?善现,诸法自性即是无性,无性不能现证无性。”佛说,菩萨摩诃萨不见一切事物有自性,即是自性无动。可见,无动就是描述菩萨摩诃萨的圣智法身——一切事物没有自性,缘起性空。
(五)缘起有式破自性——“常乐我净”
在佛经中,佛不是专门用“空”来讲“缘起性空”义,也用“有”来讲“缘起性空”义。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所以,在佛经中,见佛说“有”字时,不要理解错误为“真实有”,而是要正确理解为“从缘生故名之为有”,即是“依缘存在”,要想到“色即是空”,“亦为是假名”,而不是“真有一物”的真常有,而是如梦如幻有!
同样,看佛经时,见“空”、“无”等字时,要想到“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即是“依缘存在”,要想到“空即是色”,“亦为是假名”,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而是自性空无!
例如《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寿命品》佛说:“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请千万不要错解认为,佛说佛性有常乐我净之自性!要知道,佛这里是破诸比丘的“无常、苦、无我、不净”定有此法的边见而说的,不是说佛性有常乐我净之自性!佛性常乐我净是缘起有而自性空!
见佛前面经文说:“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佛的意思是,众生被欲界、色界、无色界常乐我净之自性妄想烦恼无明所束缚,所以佛说无我、无常、不净、苦,来破众生三界常乐我净之自性妄想烦恼无明。但诸比丘不达佛义,反而如彼醉人,执著认为有此无我、无常、不净、苦定法,于非转处而生转想——仍然还是被自性妄想烦恼无明所束缚。
佛接着说:“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佛于是回转过来,用“法身、涅槃、佛、法”义之常乐我净第一义,再来破诸比丘的“无常、苦、无我、不净”定法的边见自性妄想。什么是法身?般若波罗蜜就是法身。什么是涅槃?无漏解脱法、法身、摩诃般若三点成伊(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寿命品》),就是涅槃。什么是第一义我?即是佛性。什么是第一义净?无漏解脱法就是净。常乐我净之“法身、涅槃、佛、法”第一义,都无自性,缘起性空!所以,佛的真实意思是,佛性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义就是常乐我净。
下面经文中,佛还说:“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佛的意思是,知道生死没有自性,众生依佛教可以成佛,就是知道“无我”;知道如来佛性也没有自性,缘起性空,就是知道“我”。知道声闻、缘觉没有自性,最终成佛,就是知道“无常”;知道如来法身就是般若波罗蜜,是缘起性空义,就是知道“常”。知道一切外道执著自性我见,就是知道“苦”;知道“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就是知道“乐”。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自性,就是知道“不净”;知道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即一切无漏不共法解脱无为法,也是如梦幻泡影没有自性,就是知道“净”。所以,“常乐我净”义就是“缘起性空”义。
读经时,既能遣除“无我、无常、不净、苦”之自性见,又能遣除“常乐我净”之自性见,没有世人丝毫“有无二见”自性妄想,才名为中道,才能真见无相极清净无自性常乐我净佛性。
同样在佛经中,佛讲的“胜义有”,也是“善权方便说”,而来讲“缘起性空”义。
见《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说:“云何胜义有?谓于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设皆悉永断,离诸戏论,离诸分别,善权方便说,为法性、真如、实际、空、无我等。”
所以,佛经中所讲的“胜义有”,就是“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设皆悉永断,离诸戏论,离诸分别”,也就是和“一切名言、一切施设、戏论、分别”相对而“善权方便说”有“胜义有”,即胜义有但有假名,又称为“法性、真如、实际、空、无我”等!即“缘起性空”义。
三、“般若波罗蜜”有无量义,佛随众生根性而说!
《无量义经·说法品》佛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可见,佛在此经显了相开示“无相”一义,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随“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此“无量义”是指“无量名义”,不是说有无量意思,佛说的意思只有一个,就是无相般若波罗蜜,但“亦为是假名”而有无量名义字词。
上面所有的字词分析,就是以《无量义经》佛的这“一法门无量义”为依据。总之,此“无相”缘起性空义一法门,双谴“有无宗”断常二见,彻底破除自性我执,真能拔众生苦,菩萨修此必得疾成佛!所以,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义来说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义义平等!
第八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法来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说:“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迦叶菩萨品》佛说:“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谛说为世谛,说世谛法为第一义谛。……善男子,我若当于如是等义作定说者,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知根力。……善男子,广略说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可见,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佛随“众生诸根性欲”而说一实相印、三法印、四圣谛法、十二因缘法,十善乃至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无量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一、一实相印,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宝塔大明品》释提桓因言:“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世尊,是名一切诸佛法印。”
《心经》说:“是故诸法空相……”已经点明什么是法相,即“诸法空相”。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六·初分佛母品》佛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作所依处,能示世间诸法实相。”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南天竺沙门菩提流志等译,经名即说般若波罗蜜就是实相。
可见,佛在般若波罗蜜经典中,显了相讲般若波罗蜜多开示的就是诸法实相、诸佛法印,也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佛说:“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
佛讲,能见一切诸法皆是虚假——没有自性,即“缘起性空”义,随其缘起虚假幻相自性妄想灭处,即见诸法实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可见,佛在最后的遗教《大般涅槃经》中,显了相说诸法实相,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所以,佛所说的一实相印,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对利根者,“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佛直接开示此一诸法实相印。
二、三法印,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什么是三法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寂灭涅槃印。亦是《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圣行品》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三法印。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讲,释迦佛前世为雪山大士时,得此偈之上半两句,为从罗刹得此偈下半两句,而不惜舍身,说明此偈所述真理极其宝贵!雪山大士舍身前,答树神问时说:“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此“空法道”,不是断灭空道,而是“缘起性空”道!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说:“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
可见,有为法无常,“皆属因缘”——依缘存在,“无有自在”——没有自性,是缘起性空;“无有自在故无我”——没有自性所以无我;没有自性,所以无常、无我、无相,即寂灭涅槃。所以三法印中的主线是“无有自在”——即没有自性的“缘起性空”诸法实相印,由此而开演出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寂灭涅槃印。
佛为什么由一诸法实相变三开演三法印?众生根器不利故,不普为发趣一切乘,没有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佛开示“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见《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用只破不立的三法印开演一诸法实相——“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但有人不解佛意,错解三法印,说佛立有一定法——寂灭涅槃法!《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释提桓因品》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
所以,佛只破不立,用三法印开演此一诸法实相——“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三、四圣谛法,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所以,佛只破不立,又用四圣谛法开演一诸法实相——“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四、十二因缘法,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七》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诸法性皆空,……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说五阴性空,以十八性空,以十二缘起性空故,为众生说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见诸法性皆空,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转还。何以故?不见诸法挂碍,当何从有狐疑?”
这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一处佛经出处,可见“缘起性空”亦指的就是“十二缘起性空”。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所以,“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即“十二缘起性空”——简称“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即是佛性,即是第一义空,即是中道,即名为佛,名为涅槃。“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所以,佛只破不立,又用十二因缘法开演此一诸法实相——“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五、十善乃至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也摄入“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法印!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宝塔大明品》释提桓因言:“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所谓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六神通、八背舍、九次第定,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世尊,是名一切诸佛法印。……”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
可见,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十善道乃至佛一切种智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法印!
十善业——是与世法增加自性我见十恶业相反的十业,修行十善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看破放下自性我见:不杀长寿——即淡化自性我见而顾及其他众生的大悲摩诃心之始,不盗富裕——淡化物质层面(色)的自性真实妄想,不邪淫——淡化身见(色受想行识)的自性真实妄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淡化口、意精神层面(受想行识)的自性真实妄想,总之,是淡化此娑婆世界一切自性真实妄想!十善业不能完全破除自性我见妄想,但能够淡化欲界自性我见妄想,是“明心见性”修行的第一步。持十善业可以引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大家看名字就可以知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十善业就是戒学。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心”是指对一切众生的“爱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得乐”。“悲”是对众生的“同情心”“怜悯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脱苦。“喜心”就是“无嫉妒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不离快乐。“平等无量”,是对众生一律平等、不分亲仇的思想境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彻底破除欲界自性我见妄想,因为此四无量心一切为众生而考虑,其核心是要求忘我。
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即色界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即无色界中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修此四禅、四无色定,逐渐淡化色界、无色界自性我见妄想。
四无量心、四禅、四无色定就是定学。
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四谛、六神通、八背舍、九次第定、六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无漏法身,这就是佛之慧学。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六·初分菩萨品》佛告善现:“谓出世间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现,此等名无漏法。”
三十七品乃至一切种智——此是佛菩萨彻底破除自性我执妄想的无量无边修行证悟境界,上述佛智慧无漏法身仅仅是佛无量无边功德海一滴之相,但已非摩尼宝珠平生所学可以表述,请大家遵循佛教,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至心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学、如理思惟,广为有情宣说流布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即可常见十方无数无边世界现说妙法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身、色身、智慧身等!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二十九·初分校量功德品》天帝释说:“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得常见十方无数无边世界现说妙法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身、色身、智慧身等,当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至心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学、如理思惟,广为有情宣说流布。……如是诸法无性自性,皆悉名为无为法性。”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所以,佛随众生诸根性欲,用无量法来说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法平等!
第九章 佛法大乘、小乘,乘乘平等,皆是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不二法门
《解深密经卷第二·无自性相品第五》中,佛说:“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可见,佛法分大乘、小乘,是因为“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那么,佛为何又“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解深密经卷第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中,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可见,佛在声闻小乘中,开示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诸法自性——缘起而性空。如《中阿含经卷第七·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中,“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佛开示五盛阴“缘起”“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即是“缘起性空”之法。
这些说法,在大乘中也是这么说,“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都是“缘起性空”之法,所以,佛“不说乘差别性”。大乘、小乘中,虽然说法对象不同,因发不发菩提心而根器有差别,但佛都是在说“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所以佛说大乘法、小乘法没有差别,“唯是一乘”。
但大乘人听了,真实理解“缘起性空”,志愿宽广,发大乘菩提心,愿尽未来际,普度众生而成佛!小乘人听了,虽亦理解“缘起性空”,但志愿狭隘,不发普度众生的大乘菩提心,只想自己断除烦恼,亦证四果等,所以堕入阿罗汉、辟支佛小乘!
所以,佛时时都在转“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佛平等而说“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轮是一,但听众依发不发菩提心而根器有差别,自分为大小乘。非佛所说有大小法,听众听大小法而分为大小乘。要知道,佛慈悲平等,一切众生视若己子!
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中,大长者想“等以大车而赐诸子”,佛也一样,想“等与大乘”。佛又说:“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可见,众生堕入阿罗汉、辟支佛小乘,非佛之咎,是小智众生求羊车、求鹿车,不发普度众生的大乘菩提心,而不求大乘牛车之咎!随后,经中佛总结说:“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是不求大白牛车,不发普度众生的大乘菩提心,只求羊车、鹿车小根众生“不尽能受”佛教之咎!
所以,《解深密经》等经中,佛说“唯有一乘”,是说佛法是一,即一乘“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依此发菩提心可成佛。但小乘“难证果”根器,无法正确理解,总认为佛还有更上法。所以佛反复强调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依此都可成佛,以激发其快发菩提心,快解“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但是执著自性我执妄想不放的外道根器,不快发菩提心,不深入经藏快解“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相反对大小乘“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认为大乘中佛有更上法,小乘中佛未说此更上法,大乘高明,贬低小乘而不实修!但其又不知道大乘更上法是什么,于是在佛经中东找西寻,依世俗有无二见,篡改佛意,自然就开始诽谤流通演说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法师,贬低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经,断佛正法。这就是佛说的:“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
所以,佛法大乘、小乘,其根本法理皆是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不二法门,发菩提心通过修行皆可成佛,乘乘平等,不可递兴诤论。
第十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是区分佛法和外道世间法的根本标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说:“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问相品》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是故佛依止是法行,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法。何等是法?所谓般若波罗蜜。”
可见,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会宗品》佛言:“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诸善法、助道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佛告须菩提:“所谓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法相、常舍行。须菩提,是诸余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所以,“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所以,佛说的一切法,都是在说般若波罗蜜。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第二》佛说:“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所以,佛说的一切法——即一切佛经,都是在为众生成佛而说!所以,一切佛经都在说般若波罗蜜这一“诸佛之母”法,为的是一切众生能从中出生成佛!
一切恶不善法,即是三恶道轮回法、外道世间所说法,这个大家都理解。但一切“善法”,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也即非佛所说法,这个就比较难以理解了!
因为没有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不能从中出生成佛!佛只“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不说没有般若波罗蜜的不成佛法!所以,没有般若波罗蜜“善法”即是六道轮回法,即是外道世间所说法!
例如,不杀、不盗善法,《大智度论卷第十八·释般若相义》龙树菩萨说:“佛法语及外道语: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观空虽同;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一切外道皆著我见。”
“佛法语”说善法,不但是为了去除杀盗恶法,更重要的是次第教诲,用“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去除恶法的根源——自性“我见”,能令人得须陀洹等四果、菩萨十地直至成佛,从此永拔恶趣烦恼,所以是究竟善法。
而外道语,“一切外道皆著我见”!《大智度论卷第十八》下面还说:“诸外道中,设有好语,如虫食木,偶得成字。”外道语偶然亦能说善法,如论中说“不杀、不盗,慈愍众生”等,亦能令人得生人天善处,但皆著我见!不除恶趣自性“我见”根源,来生必堕有无二见处,恶道如影随形,不得脱离!
《大智度论卷第一百》还说:“如外道凡夫能生禅定船,渡欲界、色界海;无色界如大海,深广则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所以,外道善法非究竟善法,其戒福、禅定、智慧,不离自性“我见”,仍是六道轮回法。
只有摄入般若波罗蜜中的一切佛善法,以一切法虚假如幻如梦,一切法都是依缘存在,一切法都无自性,一切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一切法不可得——“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为眼目,才能彻底打破无始劫来自性“我见”的桎梏,真实走上解脱之路,破除无始烦恼,步上成佛大道,得大利益!
所以,是否依自性“我见”说法,是破除自性“我见”,还是执著自性“我见”,是佛法和外道世间法的根本区别。只有依靠般若波罗蜜,才能真实分出什么是自性“我见”——认为有自性就是“我见”的根源;只有依靠般若波罗蜜,才能彻底打破自性“我见”——因为一切法虚假如幻如梦,一切法都是依缘存在,一切法都无自性,一切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一切法不可得。
所以,“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诸佛之母”,是区分佛法和外道世间法的根本标志!凡是不承认般若波罗蜜、贬低般若波罗蜜、不相信般若波罗蜜的一切法,即使用佛经名词装扮的再漂亮,也都非佛法,而是外道世间法!
第十一章 般若波罗蜜住者即佛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佛正法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十·嘱累品》佛说:“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所以,若般若波罗蜜在世,则“有佛在世说法”,即正法在世!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白言:“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多。……“善哉!世尊,摄受正法者则名大乘。……正法住者为大乘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乘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摄受正法就是摄受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为波罗蜜,六波罗蜜其根本就是般若波罗蜜。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大方便品》佛言:“须菩提,譬如转轮圣王,若无轮宝不得名为转轮圣王,轮宝成就故得名转轮圣王;五波罗蜜亦如是,若离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不离般若波罗蜜故得波罗蜜名字。”
大乘即是佛乘,而一切诸佛由般若波罗蜜佛母出生。所以,般若波罗蜜住者即六波罗蜜住,六波罗蜜住者即大乘住,大乘住者即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六波罗蜜灭,六波罗蜜灭者即大乘灭,大乘灭者即正法灭。所以,般若波罗蜜住者即佛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佛正法灭。
《乾隆大藏经》将《般若部》放在首部,就是因为般若波罗蜜是佛法的根本标志,有了此部,世上才有佛正法!学习阅读佛经,如果不从般若经典开始理解透彻,就直接阅读其它讲述佛菩萨常乐我净之体大、相大、用大的大乘方等经典,则会看到什么,就会执著什么——看到体大,就认为有体大相;看到相大,就认为有相大相;看到用大,就认为有用大相。如见《华严经》佛之体大、相大、用大,就认为佛法身有体大相、有相大相、有用大相,从而错解“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无相佛意,常见自性妄想连绵,堕入外道常见而不自知!
而且,在大乘方等经典中,处处讲“自性空”,很多经文翻译时简称“空”,世人依断见自性妄想连绵,误认佛讲的“空”是什么也没有,否定因果缘起,而不知道佛意是“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从而堕入断见深渊。
所以,在《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中,佛嘱咐讲:“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佛意是,依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者,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依常见者、依断见者,方等经者亦如毒药。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夫人言:“有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法离自毁伤,生多功德入大乘道。何等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自成就甚深法智;或有成就随顺法智;或有于此甚深法中不能解了,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除此三种善男子、善女人已,诸余有情于甚深法,随己所取执著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设在余方,应往除灭。彼腐败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胜鬘夫人说是语已,与诸眷属顶礼佛足。
时,佛世尊赞言:“善哉!胜鬘,于甚深法方便守护,降伏怨敌善能通达。汝已亲近百千俱胝诸佛如来,能说此义。”
——胜鬘夫人说,有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一种是能理证、悟证佛甚深法智;一种是能理证佛甚深法智,虽未及悟证而已经能随顺不逆;一种是不能理解佛甚深法智,但自责“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不诽不谤。这样对待佛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智的人,能“生多功德入大乘道”而成佛!
胜鬘夫人还说,还有一类众生,不但没有悟证,也没有理证,而且不会惭愧“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反而随己所取外道“断常二见”执著妄说,违背诽谤正法,败坏佛正法。对这一类刚强众生,大家一定要不舍不弃,无论在那里都要前往,慈悲教化,予以除灭。
佛赞说,你说的很对!所说所行不违背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就是“于甚深法方便守护”;发菩提心,慈悲教化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怨敌善能通达”。你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才能讲述此最上甚深了义摩诃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佛法精髓。
第十二章 大乘缘起唯识论——唯识经典是隐密相了义经
唯识宗和般若波罗蜜,都承认因果相续不坏不乱,其宗旨都是“令达二空”——人无我及法无我,通过修行而成佛,因此都是大乘佛教,都是佛的正法。般若波罗蜜是显了相破除自性我见,而唯识宗是隐密相破除自性我见,其根本法理都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下面,依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有关阿赖耶识的部分,简要学习一下唯识宗:
唯识宗核心就是认为“万法唯识”,建立阿赖耶识(去染还净后称第八识)一法,以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阿赖耶识是“能藏”,众生现行活动的有漏杂染种子是“所藏”,被第七识末那识妄执为“我”称“执藏”,来说明众生的因果现象。
阿赖耶识,翻译过来即“藏识”,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以阿赖耶识中所藏的,具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的种子,变现出宇宙万有。
一、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及《成唯识论》如何讲阿赖耶识
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中,有三颂是来说明阿赖耶识: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一)第一颂四句: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是说二乘学人不明白阿赖耶识,生起迷执——执断执常,认为阿赖耶识或实无、或实有,起断常见,由此无著、天亲、护法各大乘论主,引经据典与二乘学人争论,用唯识法,破二乘学人的断常自性迷执。所以,建立阿赖耶识的唯识法,是用来破二乘学人断常自性迷执的,而不是破大乘般若波罗蜜的。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佛说:
“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
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
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
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
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
可见,佛对“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敢发真实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佛菩萨才开讲如来藏、赖耶藏识的!如果他能够“若遇善友发大心”,就像《解深密经》所说成为“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发真实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就能“证得如来常住身”——“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缘起性空”了义般若波罗蜜!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佛在此颂的前面,佛还讲:
“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
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
若欲为佗广分别,无智人中勿宣说,
一切凡愚众生类,闻必生疑心不信。
若有智者生信解,念念观察悟真如,
十方诸佛皆现前,菩提妙果自然证。”
可见,佛对“日夜能观妙理空”的“清信善男子”,才是“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而且持此修行可以“十方诸佛皆现前,菩提妙果自然证”!
又如《楞伽经》十卷本中,佛说:“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大慧,是故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学此法。”
可见,佛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即不知道一切法但有假名,而依据言词所作的正面肯定描述,错误断定事物有自性“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所以,佛教诸菩萨,当学此法!菩萨学此法干什么?教化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用如来藏识、阿梨耶识佛学,破其执著自性迷执,渐渐引导其“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而发真实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
所以,建立阿赖耶识的唯识法,是用来破二乘学人和外道自性迷执的,而不是破大乘般若波罗蜜的。相反,大乘般若波罗蜜——“妙理空”、“实相空”、“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是“真实观”,发真实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的“智者生信解”!
《成唯识论卷第三》论说: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岂斥他过己义便成?若不摧邪,难以显正。……
(中间和后面省略部分,为破斥各小乘派别的迷执,可见原文)……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可见,《成唯识论》所讲的“若不摧邪”——邪指的是“断常二见”,所讲的“难以显正”——正指的是“应信大乘缘起正理”,即阿赖耶识的识性,“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而龙树菩萨《中论》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所以,阿赖耶识的识性,即是“缘起性空”,造论的菩萨已经在此处用“隐密相”讲述了此意。
《楞伽经》七卷本(十卷本也有)中,关于龙树菩萨,佛是这样说的:
“未来世当有, 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众缘所起义, 有无俱不可;——即缘起法自性空义,不可以用有无二见来认识!
缘中妄计物, 分别于有无,——缘起法是虚妄之物,没有自性。用有无二见认识,就
如是外道见,
远离于我法。 是外道见,从而远离佛所说“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所以,《楞伽经》所讲的“如来藏”,亦是“缘起性空”。释迦佛为免学人执如来藏、阿赖耶识为断为常,在《楞伽经》七卷、十卷本末的偈中,特别点明要依龙树菩萨的“缘起性空”中观,来正确理解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识性——即无自性“缘起性空”。
(二)第二颂四句: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指的是一切种子,都含在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三藏中,这三藏义“浩浩不可穷”,即生死轮回无有边际。这里比喻,第八识本识如渊深的大海,前七识转识如波浪,依境为缘风,而摇荡轮回不停。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的功能,保持因果不坏不乱,而在轮回中到后世受生受果。
第二颂是用来说明,众生依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三藏,在轮回中保持因果不坏不乱,而变现出今世来生、宇宙万有。
第二颂其核心内容,是免二乘学人堕入断见,拨无因果缘起,而来证明轮回中“因果不失”——“因果不失”就是佛手指的月,而阿赖耶识是佛的手指,请看月!
(三)第三颂四句: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指的是菩萨通过修行,到了不动地前,所执“我执”才永远破除,而舍去“执藏”之名。通过修行,菩萨顺行而至金刚道,所有业障已酬,所以异熟(果报之意)空,一切所藏有漏杂染种子永断,而舍去“所藏”之名。到了佛果位,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无垢净识一时同发,一切因果、真如实际,无不朗照,所以说:普照十方尘刹中。此时,无一切有漏杂染种子、我执,只有无垢净识,则“能藏”之名亦舍去。此时,阿赖耶识名亦舍去,转名第八识。
《成唯识论卷第二》讲阿赖耶识,是这样说的: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可见,阿赖耶识的三藏——能藏、所藏、执藏之义,都是“与杂染互为缘”而存在的。而且由于这些“杂染”种子,人们才产生了“我执”。
《成唯识论卷第三》论说: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可见,到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无学果位,阿赖耶识的三藏——执藏、所藏、能藏的一切有漏杂染种子都将舍去。有漏杂染种子没有了,三藏的杂染功能也就没有了。
阿赖耶识,翻译过来是“藏识”,到了此三乘无学果位,三藏——能藏、所藏、执藏就被舍去,那么,剩下的阿赖耶识,还有什么?但空名耳!大乘经典讲没有自性,其中一个描述方式就是“但有名”。但《成唯识论》论者更彻底,连阿赖耶识空名也不要,“由斯永失阿赖耶名”!在下面论文的讲述中,不再起用阿赖耶名,而用第八识来代替阿赖耶名,阿赖耶识名也就消失了。
但二乘学人一见“舍”字,不明白佛菩萨是为破六十二诸见、我执及无明爱等诸烦恼一切有漏杂染种子而说“舍”字,反而会再妄想出一个“舍去”之后的顽“空空”自性境界。龙树菩萨《中论》讲:“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所以,造论的菩萨在此处,赶快遮止,说“非舍一切第八识体”,用此来遣除二乘学人见“舍”字而造的顽“空空”自性境界。
可见,阿赖耶识也是“与杂染互为缘”——即依缘存在,一切有漏杂染种子有则存在,一切有漏杂染种子无则不存在;阿赖耶识也是没有自性——“阿罗汉位方究竟舍”,即是自性空。总之,阿赖耶识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
第三颂其核心内容,是免二乘学人堕入常见,认为自己有漏杂染的阿赖耶识实有不变,而错认自己没有佛性,不能通过修行而成佛。第三颂是来证明菩萨按佛教通过修行,可以空三藏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破除“我执”,酬答业障,成大圆镜智,去染还净阿赖耶识而“修行成佛”——“修行成佛”就是佛手指的月,而阿赖耶识是佛的手指,请看月!
二、阿赖耶识的识性是无自性“缘起性空”;阿赖耶识虽无自性,而因果能成
《成唯识论卷第三》论下面继续说: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
解深密经亦作是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一直到《成唯识论卷第四》)……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净种故。证此识有,理趣无边,恐厌繁文,略述纲要。别有此识,教理显然,诸有智人应深信受。如是已说初能变相。
——这就是《成唯识论》论述第八识有自体的主要部分。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二是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净种故,即因果能成。
(一)第一个理由,第八识自性微细,见《解深密经卷第一·心意识相品第三》,此品原经文如下: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
菩萨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
此品经文意味深长。佛说,我虽然在此开演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但对掌握了“心意识秘密”,即“一切种子心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各种功能的菩萨,不称其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只有当他“如实不见”一切种子心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时,佛才称其为“胜义善巧菩萨”和“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实际上开示了本经的宗旨,即只有见一切法虚妄,虚假如幻如梦,才是真正掌握了“心意识”的一切秘密。
所以,认为可以见到有自性甚深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菩萨,非是“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不见有自性甚深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菩萨,是“胜义善巧菩萨”,是“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实际上,这里佛又使用了矛盾双遣、只破不立的方法在讲经:佛开示阿陀那识甚深细,似有一物,是遮止断灭见,用此来遣除学人听到佛说“不见阿陀那识、阿赖耶识”而妄想造出的什么也不见的顽“空空”自性境界。佛开示“不见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不见一物,是遮止常见,用此来遣除学人听到佛说“阿陀那识甚深细”而造出的实有一物的自性妄想。
佛的真实意思是:阿陀那识、阿赖耶识非断非常,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识性是“缘起性空”——即无自性“法性空”。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将阿赖耶识列入有为法中的“心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阿赖耶识没有自性。
《说无垢称经卷第五》佛说:“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无阿赖耶,即阿赖耶识自性空!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十·如来嘱累品》文殊师利菩萨说:“无阿赖耶,超过一切所依处故。”——无阿赖耶,即阿赖耶识自性空!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五·入秘密漫荼罗位品》大日世尊说:
“诸佛甚奇特,权智不思议,
无阿赖耶慧,含藏说诸法。——阿赖耶是诸佛权智方便之说!
若解无所得,诸法之法相,
彼无得而得,得诸佛导师。”
——大日世尊说:阿赖耶是权智方便之说!若解无所得,诸法之法相,彼无得而得,得诸佛导师!所以,阿赖耶识的识性是无自性“缘起性空”,说阿赖耶识有自体自性的说法,都是佛菩萨的权智方便之说!
(二)第二个理由,许有此识,而因果能成。实际上,没有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因果亦能成:
所有大本的般若波罗蜜经里,都有舍利弗和须菩提的一段对话,以《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深功德品》为例:
(须菩提说:)“舍利弗,若人梦中起业,是业有果报不?”
(舍利弗说:)“佛说一切法如梦,不应有果报。若觉分别,应有果报。”
(须菩提说:)“舍利弗,若人梦中杀生,觉已分别:‘我杀是快!’是业云何?”
(舍利弗说:)“须菩提,无缘则无业,无缘思不生。”
(须菩提说:)“如是,舍利弗,无缘则无业,无缘思不生;有缘则有业,有缘则思生。若心行于见闻觉知法中,有心受垢,有心受净,是故,舍利弗,有因缘起业非无因缘,有因缘思生非无因缘。”
可见,在睡梦中起业,如梦中杀生,醒觉之后,缘已灭现无的梦境,犹生“我杀是快!”的猛利贪著瞋心。可见,从无自性已灭的梦境之业,亦能有贪著瞋心业果报发生。
所以,须菩提说:“无缘则无业,无缘思不生;有缘则有业,有缘则思生。”即“业”无自性,依缘存在,无缘则无业,有缘则有业——即业亦是“缘起性空”。所以,因果不需要有自性的业,虽“缘起性空”,也可以不坏不乱!
所以,没有有自性的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因果现象亦能成,不坏不乱!
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三慧品》中,须菩提言:“世尊,云何无佛,化能有所作?”
“须菩提,譬如过去有佛名须扇多,为欲度菩萨故化作佛而自灭度。是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应菩萨行者记已灭度,一切世间众生谓佛实灭度。须菩提,化人实无生无灭。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信知诸法如化。”
可见,此无自性的化佛,亦能有所作,能够缘起示现教菩萨行、授菩萨记的现象果报。所以,认为一定要有自性的缘起,才能有因果现象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要“当信知诸法如化”,而化亦能有所作——因果现象亦能成,不坏不乱!所以,因果不需要依赖任何有自性的所谓一物,也可以不坏不乱!
所以,没有有自性的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因果现象亦能成,不坏不乱!
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一》佛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金刚幢菩萨说:“了达业性非是业,而亦不违诸法相,又亦不坏业果报,说诸法性从缘起。”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此缘起法,因果不坏。虽复是心法性,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然此诸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我当随其所欲积集善根,既积集已修相应行,终不舍离是心法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
可见,本本大经都在讲,是业性、心法性虽无有自性,而业果报依止因缘而得生起,不坏不乱,所以,没有有自性的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缘起性空”因果现象亦能成,不坏不乱!
三、般若波罗蜜和唯识宗,都承认因果相续不坏不乱,都是“令达二空”,依之修行都能成佛
其实,菩萨开讲唯识论,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些道理呢!菩萨造论的时候,和佛在《解深密经》讲经的方法实际一样,四处在遮遣自性妄想,时不时的或显了相或隐密相开示如来藏、阿赖耶识“缘起性空”的了义法性。
如《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非断非常”的法性,“应信大乘缘起正理”;《楞伽经》讲“如来藏”,在七卷和十卷大本中,释迦佛点明要依龙树菩萨的“缘起性空”中观,来正确理解如来藏的法性;《解深密经》讲,菩萨只有“如实不见”一切种子心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时,佛才称其为“胜义善巧菩萨”和“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六·第八那伽室利分》妙吉祥曰:“……知法性空,……无阿赖耶、无尼延底,无上寂静、最极寂静,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成无坏、非有非无。由此于中成甚深忍,常不远离诸佛妙法。”可见,妙吉祥文殊菩萨显了相讲,“法性空”——“无阿赖耶”识——即阿赖耶识无自性——即“缘起性空”。
佛菩萨遮来遣去,在破了一切六十二诸见,无明爱等诸烦恼,遮遣人法我执一切有漏杂染种子后,再破除阿赖耶识(永失阿赖耶名),最后命名为“第八识”。“第八识”亦但空名耳!“知法性空”,“由此于中成甚深忍,常不远离诸佛妙法”,是“胜义善巧菩萨”和“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说:“云何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于彼有情将为说法,先当方便随顺,现行软美身语,亦复现行近施随转,除彼于己所生恚恼。彼恚恼除便生爱敬,爱敬生已于法起乐,然后为其宣说正法。……
“若诸有情于佛所说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解如来密意义趣,于此经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有事、无生无灭,说一切法皆等虚空皆如幻梦,彼闻是已如其义趣不能解了,心生惊怖,诽谤如是一切经典言非佛说。菩萨为彼诸有情类,方便善巧如理会通如是经中如来密意甚深义趣,如实和会摄彼有情。
“菩萨如是正会通时,为彼说言:‘此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但说诸法所言自性都无所有,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虽有一切所言说事,依止彼故诸言说转。然彼所说可说自性,据第一义非其自性,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无有事。一切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从本已来都无所有,当何所生?当何所灭?是故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谓虚空中现有种种若往若来若住起堕屈伸等事。若于尔时诸色色业皆悉除遣,即于尔时唯无色性,清净虚空其相显现。如是即于相似虚空离言说事,有其种种言说所作邪想分别随戏论著,似色业转。又即如是一切言说邪想分别随戏论著似众色业,皆是似空离言说事之所容受。若时菩萨以妙圣智,遣除一切言说所起邪想分别随戏论著,尔时菩萨最胜圣者,以妙圣智证得诸法离言说事,唯有一切言说自性,非性所显。譬如虚空清净相现,亦非过此有余自性应更寻求,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等虚空。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幻梦形质都无所有。如是诸法,非如愚夫言说串习势力所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诸法胜义离言自性都无所有。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如幻梦。
“如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不作损减,不作增益,无所失坏,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如其所知,如是开示,当知是名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
——弥勒菩萨在此唯识宗的根本经典,玄奘大师西天万里所取真经中说:如果诸有情于佛所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能理解心生惊怖,诽谤说这些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是佛说。那么,会通方便善巧菩萨就会告诉他说,此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这是断灭空见,佛只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因为对甚深空性相应经典心生惊怖的众生,所理解的甚深空性是断灭空,所以菩萨以“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而方便善巧教化。方便善巧菩萨在教化时,根据惊怖众生的根性,“虽有一切所言说事”,似乎这些所言说事有自性,但实际上菩萨“所说可说自性”,“据第一义非其自性”,仍是在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甚深空性。
例如:菩萨对错解甚深空性为断灭空的众生,就不再讲空性了,就只讲“缘起”因果,讲一切法都是缘起,没有不缘起的法,连阿赖耶识应信大乘缘起正理等等。菩萨这样随顺引导众生,似乎有自性法,似乎有成佛自性,众生就不会对菩萨生恚恼,而只会菩萨生爱敬,因为表面上看菩萨所说正是其所想。而菩萨方便善巧实际所讲,仍然不违背第一义一切法皆无自性,因为缘起即是性空,从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依缘存在之物,所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自性空无之物!——“缘起性空”就是一切事物的法性!
请千万不要以为,会通方便善巧菩萨所说会违背第一义甚深空性,说有自性法。要知道,菩萨所讲的每一个字、句、段、论等,皆不违背“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实相,处处随顺引导众生,令众生欢喜。时机一到,随顺引导的众生,就会像二祖慧可大师一样,在达摩祖师引导下,“觅心了不可得”,从而彻悟大乘缘起正理,缘起即是性空!原来如来藏、阿赖耶识也是“缘起性空”呀!要知道,玄奘大师就是会通方便善巧菩萨,其总汇护法等菩萨所造的《成唯识论》,就是这样讲阿赖耶识的!
——弥勒菩萨最后总结说,“如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不作损减,不作增益,无所失坏”,即菩萨见一切法皆无自性,从本已来都无所有,从来都不存在的自性,当何所生?当何所灭?当何所取?当何所舍?当何所损减?当何所增益?当何所失坏?
弥勒菩萨接着说,“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菩萨知道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法性,一切众生的佛性就是“缘起性空”般若佛性,这就是菩萨所知道的“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菩萨还知道,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甚深空性,这就是菩萨所知道的“若法实无知为实无”,一切法皆无自性!这样解悟、证悟,这样对众生开示,就是会通方便善巧菩萨。
四、不可依唯识、般若而起争
通过前面对唯识宗的学习,大家知道唯识宗是隐密相破除自性我见,其根本法理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唯识宗和般若波罗蜜,都承认因果相续不坏不乱,其宗旨都是“令达二空”——人无我及法无我,通过修行而成佛,因此都是大乘佛教,都是佛的正法。
唯识宗和般若波罗蜜的区别仅是初始教化的众生不同,对于长夜习外道见,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而深执不舍我见,不能悟入甚深“缘起性空”法性,如果对其立刻宣说,其会误解为“断灭空”,或又惊又怖,或拨无因果缘起,从而远离佛教,失大利益!对这些众生开始不能直接开示甚深空性,而应为其宣说阿赖耶识,先令依此去除外道错误因果见,依阿赖耶识而深信因果,引导令得最大利益,后由善解经典真义,自然就能弃舍阿赖耶识有自性说,有无俱遣,归顺清净真如。
而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只有如《解深密经》所说“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胜义善巧菩萨”和“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不需要先除其疑虑怯弱,而可以立刻“显了相”直接宣说,因为其深信因果,有无俱遣,“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所以,唯识宗的核心,是承认因果相续不坏不乱,其宗旨是“令达二空”——人无我及法无我,通过修行而成佛——“修行成佛”就是佛手指的月,而“万法唯识”是佛的手指,请看月——“修行成佛”!
而且,般若波罗蜜的核心,也是承认因果相续不坏不乱,其宗旨也是“令达二空”——人无我及法无我,通过修行而成佛——“修行成佛”就是佛手指的月,而般若波罗蜜也是佛的手指,也请看月——“修行成佛”!《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学如成萨云若慧如,应无所见、无所得。”所以般若波罗蜜也是佛的手指,也请看月——“修行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未渡生死大河前,唯识、般若法皆不可舍!不可依唯识、般若而起争!因为依此唯识、般若缘起,必能成佛!
第十三章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般若经典是显了相了义经
实际上,一切佛经都是了义!一切佛经都在用显了相或隐密相,讲说佛得道所证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中道正观——“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所以,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般若波罗蜜经典是显了相了义经!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见《自在王菩萨经卷上》佛说:“了义经者,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以依义故,一切法不可说故,菩萨如是名为依了义经。若人于一切经,不能如是依义,是名不了义。”可见,“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以依义故,一切法不可说故”!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见《解深密经卷第二·无自性相品》胜义生菩萨说:“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众所修事业。”可见,“诸法皆无自性”“了义言教”——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那么又何来不了义经!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见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一》佛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可见,“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所以,读佛经必须要知道的是:佛分了义和不了义经,是从语言文字上来划分的,显了相说“缘起法”即“性空法”即“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第一义的就是了义经,隐密相说的就是不了义经。无论了义还是不了义,都是在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同一第一义!不过这些,只有智者才能看到,不智者看到的却是割裂佛法而纷争!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一·第五分甚深相品》佛说:“复次,善现,有诸菩萨先世虽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于其中不能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般若波罗蜜多,疑惑、迷闷、难可开悟。所以者何?不了义者心多疑惑、迷闷、难喻。”可见,“不了义”佛指的就是不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这样的人闻说般若波罗蜜多,“心多疑惑、迷闷、难喻”。
有人问: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明明说有不了义经,你为什么说没有?
摩尼宝珠答:请大家细看《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最后一段,佛在讲完四依后,佛总结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
请大家再细看《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了义者名为菩萨,……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可见,佛讲“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是激励大家快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不要只做声闻小乘自了汉,而是要做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摩诃萨。
佛下面还说:“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佛说什么名了义?“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佛说不要执著我所说法,要牢记我的最后遗教——“一切诸法皆是虚假”,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是名了义!
佛说什么名不了义?“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佛说如果执著我所说法,见我说什么,就取著认为什么是真实,则于义不了!例如,见佛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就错误认为“烧燃、无常、苦、空、无我”是真实有自性的定法;又见佛说“涅槃”,就错误认为涅槃是真实有自性的定法;两者一合,就更错误认为佛说涅槃亦烧、无常、苦、空、无我,这就是佛说的真实定法。这样的人,永远不离自性妄想,总是违背佛的最后遗教——“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佛说什么就执著什么,错认为其是真实有自性的定法,那么一切佛经对其而言,“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非佛所说经典不了义,是其“以取著故,于义不了”!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一开讲“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就说:“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佛讲完四依,佛最后总结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佛最后总结说:我是为这些不发菩提心,不解“如来深密藏处”甚深了义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海”的“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对发菩提心“有慧眼”智者,我不说此四依,直接开讲佛“缘起性空”之体大、相大、用大的无量功德甚深了义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身!
佛最后总结说:“法者即是法性”——即佛讲四依开头所说“一切佛法即是法性”,一切佛法法性即是般若波罗蜜法性。见《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佛说:一切法法性故,般若波罗蜜法性。
“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即佛讲四依开头所说“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般若波罗蜜法性就是诸佛真法身,有佛无佛,此法性常住不变。请注意,不是如来有一真实定法,而是如来“缘起性空”之体大、相大、用大的无量功德甚深了义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性法身常住不变。
“智者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智者必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所以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智者不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不关心众生,又怎会关心众生是否有佛性?又怎会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成为智者?不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就是不智者。
“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即“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这样的智者,当然了达一切大乘经典!在这种既有普度众生之菩提心,又有不生执著之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智者眼里,“一切佛法即是法性”,又何来了义与不了义?一切佛法即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法性!
如果读经,讲“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是对照佛经,争取早开智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普度众生;而是真认为佛讲有不了义经,依娑婆世界胜负心,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而斗争坚固想依此经贬低否定彼经,那么这样学佛,就是持“有无二见”而“一切诸经皆是不了义”的“肉眼诸众生”,就不是“一切诸经皆是了义”“有慧眼者”菩萨,其所认为的“了义”必然是不离有自性妄想义,了的必然是住诤论处坏灭佛法义。因为所有的佛经都只破“有无二见”,不立“有无二见”,都在双谴“有无二见”。实际上,一切佛经,都在说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中道正观,一切法如梦如幻。
如果持“有无二见”来分辨了义经、不了义经,则有的读经,见经中说“有真实法”的字样,就错解认为佛都说了“有真实法”,其他“如梦如幻”、“空”、“空性”说法都是错误的,是不了义,认为“有真实法”才了义,起常见。有的读经,见经中说“空”、“空性”的字样,就错解认为佛都说了“什么也没有”,其他缘起法都是错误的,是不了义,认为“什么也没有”才了义,
否定因果,起断见。于是,互相攻击,这派说那派不了义,那派说这派不了义,不肯深入经藏,争论不止!其实,都是盲人打架,不见光明!
所以,世俗开讲佛教历史的书籍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句子:“佛教历史上一直都有‘空有之争’”。“空有之争”错误认识的根源,就是依“有无二见”来解读佛讲的“有”和“无”,而不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总之,佛经没有真不了义,只有显了相或隐密相说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之分;但愚人不解谓之秘藏(不了义),智者了达则不名藏(了义)。所以,佛经经皆了义,不可遮止贬低佛经任何一偈一句!
第十四章 破诽谤般若波罗蜜为“空宗不了义”、“二转法轮不了义”
现代社会,有二个非常流行的错误见解:第一种,是将佛教分为三宗——相宗、空宗和性宗,认为相宗、空宗不如性宗,将般若波罗蜜归入空宗,然后贬低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第二种,按时间先后将佛所说法划分为三时,认为佛在此一、二、三时各转四谛、般若、唯识三种不同佛法,认为般若波罗蜜是佛在第二时二转法轮时所说,所以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这些错误见解广为流传的根源,就是不肯深入经藏,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一、破毁呰般若波罗蜜为“空宗不了义”
相宗、空宗、性宗的说法,来自于唐宗密大师的《禅源诸诠集》。现代有学者,将宗密大师之相宗、空宗、性宗三宗一味平等说,错解为贬低相宗、空宗不如性宗,将般若波罗蜜归入空宗,然后贬低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之讹论!真正学佛之人,不可上当,请直接阅读唐宗密大师的《禅源诸诠集》原典!
宗密大师在卷第二说:“先叙禅门,后以教、证。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证之,然后总会为一味。”宗密大师说:依性说相教即相宗,是佛密意说;破相显性教即空宗,也是佛密意说;显示真心即性宗,是佛显意说。宗密大师最后强调,三宗“总会为一味”,不可分割。
那么,宗密大师是如何说显示真心即性宗的呢?《禅源诸诠集卷第三》,宗密大师说:“性宗则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为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此与空宗、相宗一谛,义无别也);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可见,宗密大师说:认为缘起有色等诸法,是为俗谛;认为诸法“缘起性空”,就是真谛(宗密大师在这里注释说,空宗、相宗的第一义谛,和性宗一样,也是“缘起性空”义);由“缘起性空”真谛所显的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即“缘起性空”义,为中道第一义谛。请认真看,“缘起性空”第一义谛是教门,明白了是理悟;依教所显“一真心体”是证门,称为中道第一义谛,是说不仅要明白通达“缘起性空”第一义,还要真实证悟,如佛大菩萨一样,真见“缘起性空”如来之体大、相大、用大的无量功德佛身,能“为众生故名入涅槃”。
宗密大师的说法方式,是“先叙禅门,后以教、证”,分三种:禅门见上文三种;教门有相宗、空宗、性宗三种,但宗密大师注释强调,空宗、相宗、性宗的第一义谛完全一样,都是“缘起性空”义;证门则归元无二路,都是由“缘起性空”真谛所显的一真心体。请不要随文生邪意,一看宗密大师说“一真心体”,就认为是有自性体的一心。宗密大师说的是一真“缘起性空”心体,心体没有自性!
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卷第三》再次强调:“虽分教相,亦勿滞情。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三教三宗是一味法——“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了义法,性宗是“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了义法,空宗、相宗也是“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了义法!
宗密大师实际在说,般若波罗蜜包含一切佛法,涵盖三宗!所以,宗密大师是佛真正弟子,与佛说完全一致!见四卷本《楞伽经卷第一》佛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佛说,所有佛经,都在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的般若波罗蜜义。宗密大师正确继承了佛此说,所以,宗密大师是佛真正弟子!宗密大师说三宗是一味法——“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了义法,三宗门虽不同,而理相同、证相同,三宗平等!
二、破毁呰般若波罗蜜为“二转法轮不了义”
(一)破错解《解深密经》,毁呰般若波罗蜜为“二转法轮不了义”
按时间先后将佛所说法划分为三时,佛在此一、二、三时各转四谛、般若、唯识三法,四谛、般若、唯识三法不同,有高低胜负——这种错误见解的来源,就是曲解《解深密经》,胜义生菩萨依众生发菩提心的不同程度而划分的“三转法轮”说。
在《解深密经卷第二·无自性相品第五》中: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修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
为更好理解此处经文,下面列出另一个译本《深密解脱经卷第二·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翻译的该段合读:
尔时,成就第一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初成应正等觉,于波罗奈城仙人集处,诸禽兽游处,为诸修行声闻行人,一转四谛希有法轮,世间一切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无能转者。若有能转依法相应,无有是处。
“世尊,此第二转法轮,说上法相可入法相,分别彼诸不了义修多罗,为住大乘众生,说于诸法无有体相,诸法不生,诸法不灭,诸法寂静,诸法自性涅槃,希有之中复是希有。
“世尊,此是第三转法轮,为住一切大乘众生,说诸法无体相、不生、不灭、寂静、自性涅槃,善说四谛差别之相,希中希有,无人能入,无人能对,无人能诤,更无有上,更无有胜,了义修多罗无诤论处。”
胜义生菩萨说,佛一转法轮,是“惟为发趣声闻乘者”,根器未成熟,“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般若正见,佛用“四谛相”开示。为什么佛用“四谛相”开示?原因就是发趣声闻乘者,未发广大菩提心,只能得小乘四果,不能成佛。所以,非佛所说四谛相般若正见法轮不了义,是听者根器未到,“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其未发广大菩提心,还要继续受佛教诲而成佛!是听者自己犹未了佛义,是听者自己仍“是诸诤论安足处所”,非佛所说四谛相般若正见法轮!
《佛说三转法轮经》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苾刍,由我于此四圣谛法解了三转十二相故,眼智明觉皆悉得生,乃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舍离烦恼心得解脱,便能证得无上菩提。”可见,“四圣谛法”中已经“三转十二相”,用“知、断、证”三转“四圣谛法轮”,虽只是对五苾刍说,但此法已经“能证得无上菩提”而成佛。但五苾刍是小乘根器,不发广大菩提心,所以只得罗汉果。四圣谛法是能成佛之法,难道是不了义经?当然不是!四圣谛法是了义经!
另一译本,在讲“三转法轮”时,直接说佛“说诸法无体相、不生、不灭、寂静、自性涅槃,善说四谛差别之相”。也就是说,佛用“诸法无体相、不生、不灭、寂静、自性涅槃”这样的不同语言差别之相来讲“四谛”,佛说这就是“了义修多罗”。所以,非佛所说四谛相般若正见法轮不了义,是听者根器未到,“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其未发广大菩提心,还要继续受佛教诲而成佛!是听者自己犹未了佛义,不发菩提心而堕入二乘,是听者自己仍“是诸诤论安足处所”,非佛所说四谛相般若正见法轮!
胜义生菩萨说,佛二转法轮,是“惟为发趣修大乘者”,只是趣向,不能“普为发趣一切乘”,未真正发意求向大乘,未真正发真实菩提心,未真正大慈大悲!
惟为发趣修大乘者,对这些对象,佛“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即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轮,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名为二转法轮。
何为“隐密相”?本品经中上面经文有讲,佛说:“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就是佛根据“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即一切法皆无自性,讲述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何谓“法要”?即第一义,“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即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轮。
因为听者资质有差别,虽“发趣修大乘”,但自性我执坚固,所以用隐密相说不了义经,将真实义——“一切法皆无自性”隐密包含在里面,以渐次开悟众生,以免不够根器众生听后不解,又惊又怖,远离佛教!
另一译本,在讲“二转法轮”时,赞说“诸法无有体相,诸法不生,诸法不灭,诸法寂静,诸法自性涅槃”真实义是“希有之中复是希有”,并在“三转法轮”也说此义。可见,胜义生菩萨所说的“未了义”指的是“修多罗”佛经语言,非所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真实义不了。见另一译本说“分别彼诸不了义修多罗”,显然是指用隐密相说真实义这样的佛经语言为不了义,因为其没有直接了当的用显了相说。
所以,非佛“二转法轮”隐密相所说般若正见法轮不了义,是“惟为发趣修大乘者”根器未到,自性我执坚固而未真正发真实菩提心,不堪受法,佛才用隐密相说真实义,但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自性我执坚固而所发菩提心未真正坚固广大,还要继续受佛教诲而成佛!是听者自己犹未了佛义,自性我执坚固而未发真实菩提心,未到不退转菩萨地,是听者自己仍“是诸诤论安足处所”,非佛“二转法轮”隐密相所说般若正见法轮!
胜义生菩萨说,佛三转法轮,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可以正解,真正发意求向大乘,真正大慈大悲,像地藏王菩萨一样,愿为众生“替与减负,或全与负”,“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见《地藏菩萨本愿经》)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已能破除自性我执妄想,所以佛以显了相直接讲述“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即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了义法轮开示,让大家明白佛所说的“诸法无体相、不生、不灭、寂静、自性涅槃”和“四谛”等等种种不同语言差别之相讲的一切佛经,都是胜义、了义和第一义,三乘是一,都是“普为发趣一切乘”发真实菩提心之佛乘。听者利根上智,一听就明,依教奉行,真实破除自性我执妄想,“普为发趣一切乘”发真实菩提心而到不退转菩萨地直至成佛。所以,“无上无容”——没有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摩诃萨如是发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而成佛更上的法了,讲者了义,听者亦了佛义而成佛,所以“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三转法轮”的划分,虽然文中有“初于一时、昔第二时、今第三时”字样,但文意不是按时间先后划分,而是按说法对象发菩提心的不同程度而分为三种:不发菩提心的是“惟为发趣声闻乘者”;发菩提心而自性我执坚固,未到不退转菩萨地的是“惟为发趣修大乘者”;破除自性我执,发真实菩提心,到不退转菩萨地的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在另一译本中,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字眼,而是用“如来初成应正等觉、此第二转法轮、此是第三转法轮”来说明说法对象分别是“为诸修行声闻行人、为住大乘众生、为住一切大乘众生”,同样是按说法对象发菩提心的程度分“三转法轮”。
要知道,佛根据说法对象的不同,时时都在转“一切法皆无自性”——“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法轮是一,听众分三!上根者显了相直接开示,中根者以隐密相开示而劝修,下根者以四谛相开示而劝证,是谓“三转法轮”!
胜义生菩萨所讲的三转法轮,是指佛根据众生发不发真实普度众生之菩提心的三种根基,而用四谛相、隐密相、显了相“三”相来“转”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这佛唯一正“法轮”,称为“三转法轮”!而非有人错解认为佛有三个高低不平的不同佛法,佛在一、二、三时转这三个不同佛法!——这是在诽谤佛厚此薄彼,对众生不慈悲平等
!
要知道,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时,就已经开演大乘《华严经》了,参会的“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要知道这可是“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的了义佛会!难道这也是在讲“第一时不了义一转法轮”?
实际上,在声闻乘经典中,也在开示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法轮。如《中阿含经卷第七·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中,“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此经开示五盛阴“缘起”“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即“缘起性空”,也在转“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一无上正法轮!
所以,“三转法轮”并不是按时间先后区分的。每一个法会,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佛时时都在转“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母,这一无上正法轮!法轮是一,四谛相、隐密相、显了相三相开示,听众依发菩提心的不同程度分三,随类得解,是谓“三转法轮”!
(二)破错解《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毁呰般若波罗蜜为“二转法轮不了义”
除了上文外,还有人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无作品第》中诸天子说的“见第二法轮转”,说般若波罗蜜经典是不了义经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无作品第》尔时,诸天子……作如是言:“我等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是中无量百千天子得无生法忍。
佛告须菩提:“是法轮转,非第一转,非第二转。是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无法有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
佛言:“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乃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相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摩诃波罗蜜。何以故?虽一切法自性空,而诸菩萨摩诃萨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法可得转法轮,亦无法可转,亦无法可还。……”
——可见,佛在这里的总结中,已经批驳了执著于“二转法轮”之人——“……诸菩萨摩诃萨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法可得转法轮,亦无法可转,亦无法可还。”佛说,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无法可得转法轮,亦无法可转,亦无法可还”,请不要再执著按时间先后划分“三转法轮”的妄想了!
可见,须菩提在这里已经讲述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真义——“虽一切法自性空,而诸菩萨摩诃萨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此一切法自性空——“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可以成佛!
即使是按执著以时间先后划分“三转法轮”的说法,有所谓按时间先后曲解的“三转法轮”,那么,说“见第二法轮转”的是诸天子,不是佛说,而且,佛后面已经批驳说:“是法轮转,非第一转,非第二转。”那么,按其世俗逻辑,非第一转,非第二转,必是第三转了,所以,般若波罗蜜也就是了义经!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段时说:“法轮即是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起无作相,故无转无还。”所以,佛所转的“法轮即是般若波罗蜜”,无论是一转,还是二转、三转,乃至一切佛经所转,都是此“法轮即是般若波罗蜜”!转转平等,轮轮平等,皆是了义!
诗曰:
南无本师释迦佛,勤苦娑婆度众生,了义般若转法轮,众生随类各得解!
三、诽谤贬低“诸佛之母”——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后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信毁品》佛告须菩提:“须菩提,若破般若波罗蜜,毁呰般若波罗蜜,则为破十方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则为破佛宝;破佛宝故,破法宝;破法宝故,破僧宝;破三宝故,则破世间正见;破世间正见故,则破四念处,乃至破一切种智法;破一切种智法故,则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罪;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罪已,则受无量无边阿僧祇忧苦。”……
佛言:“是愚痴人为魔所使故,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名初因缘。是愚痴人不信深法,不信不解,心不得清净,是第二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愚痴人与恶知识相随,心没懈怠,坚著五受阴,是第三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愚痴人多行瞋恚,自高轻人,是第四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以是四因缘故,愚痴人欲破坏深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劝诫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曼殊室利,假使碎此四大洲界悉为极微,一一极微各为一佛。有一极恶邪见众生,起毒害心杀尔所佛,劫夺一切法财、资财,破灭世间法王、法药。曼殊室利,于意云何?彼恶众生获罪多不?”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彼所获罪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计,我于彼事尚不忍闻,况能说其获罪多少!若害一佛犹堕无间大地狱中多劫受苦,况杀尔所诸佛世尊,如是众生定受无间大地狱苦无有出期。”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若有毁谤障碍此经,不令演说、流通、供养,其罪过前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
“曼殊室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经百千无数大劫,备修种种诸菩萨行,皆证无上正等菩提,彼恶众生罪业重故,犹未能出大地狱苦。曼殊室利,彼恶众生于十方界无间地狱,无一不经多劫受苦,况余地狱、傍生、鬼界!何以故?彼愚痴者毁坏十方三世诸佛法身母故。设彼经前极微数劫受重苦已,出三恶趣来生人中,得大恶疾,一切医药所不能救。复经尔所极微数劫,生便无舌或无手等,各经尔所极微数劫。曼殊室利,我以神力住世一劫或一劫余,说彼众生毁谤、障碍此经罪报亦不能尽。曼殊室利,诸有智者欲得现在、未来安乐,勿于此经毁谤、障碍。”
“邬波尼杀昙”指数之极限,即无穷大。请不要诽谤任何流通演说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法师!请不要贬低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经!起毒害心杀害如此无穷多的佛的罪过,都比不上“毁谤障碍此经,不令演说、流通、供养”之罪过,超过“邬波尼杀昙”倍!因为“彼愚痴者毁坏十方三世诸佛法身母故”!“诸有智者欲得现在、未来安乐,勿于此经毁谤、障碍”!
第十五章 破依“贡高我慢心”和“戒取见”诽谤佛教密宗和善权方便菩萨
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相,难见难解不可思量!印度菩萨月称大师承佛慧业,在《入中论》中,正确解释龙树菩萨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见,不许阿赖耶识有自性,认为“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强调因果不需要阿赖耶就可以成办,用“只破不立”的方法说明般若佛性,于末法期转大法轮,显了相说第一义——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以大智大勇肩负起了振兴佛教的历史使命,不但在教义理论上正确继承了龙树菩萨、月称大师的“能破有无宗”之“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开示了《菩提道次广论》及《佛理精华缘起理赞》等不朽之作;而且,整顿戒律,建立起由显入密的学院式寺院,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的佛法传承。
如果明白了《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佛的最后遗嘱:“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缘起性空”甚深般若波罗蜜,佛教密宗和善权方便菩萨不难理解。但末法时期,有斗争坚固的初学众生,依“贡高我慢心”和“戒取见”肆意诽谤密法,诽谤善权方便菩萨,而不畏惧恶道之苦。
一、破依“贡高我慢心”否定四归依
显教佛经中讲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密教佛经中讲四归依,除了显教三归依外,还要归依上师。但有人因为在显教佛经中,找不到讲述“四归依”一模一样的字句,而否定佛教密宗,其根源就是贡高我慢,依语不依义。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夫人说:“法者,是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依,名少分依。何以故?说一乘道证究竟法身,于后更无说一乘道,三乘众者有恐怖故,归依如来求出修学;有所作故,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诸有情,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润,由信乐心,归依于法及比丘僧——是二归依,由法津润信入归依。如来者,非法津润信入归依。言如来者是真实依,此二归依以真实义,即名究竟归依如来。何以故?如来不异此二归依,是故如来即三归依。”
所以,三归依即是归依如来,因为只有通过如来,“由信乐心”,“得法津润”,才能知道佛法僧三宝而归依!而佛示现涅槃后,众生福薄,即便是信佛念佛的人也已经不多了,更勿论亲自见佛了!那么,能令众生“由信乐心”“得法津润”的就是善知识即上师了。
佛教密宗讲归依上师,其根本意思是“视师如佛”。在《大明度无极经卷第六》就有“普慈开士及诸女闻之大喜,……与法来相见,持杂种香、若干宝衣以上师矣,作礼绕八百匝,自归言:‘愿吾等,进高行,获尊经。’”的“自归”“上师”的字样。佛在经中还教诲说:“善士慎于邪教。莫念师在深宫,以之懈怠,敬当如佛。”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佛说:“菩萨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萨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何谓四事?一者、不欺师,尽其形寿不两舌谀谄;二者、尽形寿不两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于人不念人恶;四者、视诸菩萨如见佛,及初发意无异。是为四。”
所以,归依善知识上师,视师如佛,就是归依如来,也就是三归依。归依善知识上师,视师如佛,可以去除贡高我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深信佛法甚深,只见己过,莫论人非,而直心求法修行,得大利益。归依善知识上师,视师如佛,则见平等;见善知识上师与佛平等,则能见一切众生,从凡夫乃至佛“缘起性空”无有差别而平等,则真见三归依。见《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五》复问:“若凡夫乃至佛无有差别,云何三宝现于世间,大利益众生?”佛答:“平等即是法宝,法宝即是佛宝、僧宝。何以故?未得法时,不名为佛,得平等法故,名为佛;得是平等法故,分别有须陀洹等差别。”
如果不能“视师如佛”,则不会归依善知识上师,心中我慢难除,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闻法难有“信乐心”,难“得法津润”,而见善知识上师与佛不平等;见善知识上师与佛不平等,则见一切众生,从凡夫乃至佛有自性差别而不平等;不平等则不见法宝,不见法宝则不见佛宝、僧宝,则不见三归依。
二、破依“戒取见”诽谤密法和善权方便菩萨
藏传佛教包括显教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强调:大小乘并重,闻思修并重,戒行和正见并重,修福和修慧并重,显法和密法并重等。实际上,藏传佛教的学习次第就是由显入密的。
佛教密宗金刚乘,是站在显教菩萨乘理论和实践的最高点上,是能够当下或当生心即开悟“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的大根器人,而修行解脱成佛的无上法门。对能领悟“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甚深般若波罗蜜,破除贡高我慢心,发无上菩提心之人,即使是博地凡夫,依此甚深密法也可以即生成佛。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佛说:“佛有深法不当妄教人,是为大过。”佛教密宗金刚乘称为密法,理应不被公开。心不开悟“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甚深般若波罗蜜,贡高我慢不除,不发无上菩提心,不是密宗金刚乘根器的更不能偷学。
但现在是末法时期,部分佛教甚深密法,被贡高我慢,不悟“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甚深般若波罗蜜,不发无上菩提心之人所盗而公开。根器未到的有业障众生,有意无意看到后无法理解,又不能“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而接受,于是开始诽谤。
因为根器未到的初行学佛者,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见未除,对佛教密宗金刚乘甚深密法,以及善权方便菩萨表面违反戒律的善权方便不能理解,尤其会依“戒取见”而起瞋心,肆意诽谤,造堕地狱之业!
例如,取著不杀不淫等戒,诽谤密教中的甚深密法。这样的诽谤者,实际上已经堕入“戒取见”。
“戒取见”指外道法,如认为持牛狗等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炙身、断绝饮食等苦行,就能得清净之果。见《大智度论卷第四十·释往生品》龙树菩萨说:“斋戒取者,九十六种外道法中,取是法望得苦解脱。”《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三·释阿毗跋致品》龙树菩萨还讲:“戒取,名外道戒;行此外道戒,不得涅槃。”
乃至执取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行,认为这样能得清净之果,也是“戒取见”。见《大乘显识经卷下》佛言:“大药,云何见戒取因?戒谓师所制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行。取谓执取。是戒作如是见,因是持戒,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是因故获于胜有,谓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无漏善。无漏之善无阴熟果,今此戒取是有漏种植之,于识执善恶业,识不淳净,烦恼因故受热恼苦,是为见戒取因。”
可见,产生“戒取见”的原因,就是执著持戒苦行,求有所得而计望得道。《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七·释等学品》龙树菩萨讲:“若谓常,出家学道,持戒苦行,则生戒取。”求有所得则堕入常见——如认为如来藏、阿赖耶识有自性为我,著我为常,“堕常见中而生斋戒取,计望得道
,或修后世福德乐”。这是六十二见的根本之一,也就是诽谤贤圣的根源。见《大智度论卷第四十·释往生品》龙树菩萨讲:“若说有众见,已说一切见结;如经说有众见,为六十二见根本故。若人著我,复思惟我为是常?为是无常?若谓无常,堕断灭中而生邪见,无有罪福;若谓为常,堕常见中而生斋戒取,计望得道,或修后世福德乐,欲得此二事故取戒。求苦乐因缘故,谓天所作,更生见取。若说有众见,则摄是二见:边见、邪见。若说斋戒取,已说见取。”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释般若相义》龙树菩萨说:“佛法语及外道语: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观空虽同;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一切外道皆著我见。”所以,如果求有所得而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则是外道语,因为“一切外道皆著我见”;无所得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才是佛法语。
如果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表面看上去严守戒律持戒不杀不淫,实际堕入常见而心中期望有所得,以此为据而贡高我慢,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自性我执坚固,则堕入“戒取见”,实际就是不修戒。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佛说:“不修戒者,不断戒取。”这样实际上是增上慢者。见《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优波离会》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断贪欲,名增上慢;我断瞋恚及以愚痴,名增上慢;贪欲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瞋恚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愚痴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谓有所得,名增上慢;谓有所证,名增上慢;谓有解脱,名增上慢;见诸法空,名增上慢;见于无相,名增上慢;见于无愿,名增上慢;见于无生,名增上慢;见无所作,名增上慢;见有诸法,名增上慢;见法无常,名增上慢;谓诸法空何用修习,名增上慢。优波离,是名声闻乘人增上慢者。”
如果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即使表面看上去不守戒律,实际虽在其中而无所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普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善权方便菩萨,仍是真正持戒!见《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有人得闻此一切法平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假令其人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终不因斯堕于恶道。何以故?已受调伏心律仪故。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中》文殊师利说:“何谓正戒?假使修正、不想、平等,是谓正戒。一切诸法解之如空无想无愿,是谓正戒。于三脱门而不造证奉行审谛,无想不想,无应不应,是谓正戒。”文殊师利告善住意:“设使处淫怒痴无明恩爱,堕于贪身六十二见,或四颠倒、三品恶行、八邪九恼、九神止处、十不善业,虽在其中而无所著,是谓正戒。”
可见,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法平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假令其人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终不因斯堕于恶道。何以故?已受调伏心律仪故”,“设使处淫怒痴无明恩爱,堕于贪身六十二见,或四颠倒、三品恶行、八邪九恼、九神止处、十不善业,虽在其中而无所著,是谓正戒”!
其所为都是以方便力教化众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佛讲:
“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
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
所以,“日夜能观妙理空”,此“妙理空”不是没有因果缘起的断灭空,而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才是真正最上持佛净戒!
三、佛教密宗和善权方便菩萨,说有罪者,当知是人自受其殃!
佛教密宗有很多超出世人常理的密法,如果有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深信《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佛的最后遗嘱:“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缘起性空”甚深般若波罗蜜,自然可以理解。但如果处处执著,贡高我慢,我执坚固,则会转起诽谤。下面举显教佛经所讲密法为例说明: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现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讲:善财童子见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如是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或见弥勒为转轮王,劝诸众生住十善道;……或作魔王,说一切法皆悉无常;……
——可见,菩萨甚至做魔王,包括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也或作魔王!而且读佛经时,经常看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被种种恶人逼迫,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乃至于妻子。读了上面这些深经,才明白过来,这些恶人都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乃至这些恶人中最恶之魔王,都可能是以大慈而著称的未来佛慈氏弥勒菩萨。“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
释迦牟尼佛面对如此种种逼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不起一丝瞋念,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除了这些住不可思议解脱恶人菩萨,还有许多以常人身份出现,表面戒行有亏的善权方便菩萨。例如: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佛说:“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众人皆见谓我实犯,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坚持禁戒无有漏缺。”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佛言:“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
《楞严经》佛讲:“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译者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也曾被当时军阀姚兴强逼娶了十个妻子。《晋书·鸠摩罗什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罗什被逼娶妻后,众僧人纷纷学样娶妻。鸠摩罗什在钵盂中放了满一钵针,召集僧人说:“如果能够学我的样,将这些都吃掉,就可以娶妻。”他举起食匙舀针放进口中,如吃面条一样。众僧愧服。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如来性品》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来而作是说?世尊亦于余经中说听治破戒,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善男子,如我先说:‘正法灭已毁正戒时,增长破戒非法盛时,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受畜奴婢不净物时,是四人中,当有一人出现于世,剃除须发出家修道。’见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净与不净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复不识,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共和光,不同其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虽见诸人犯波罗夷,默然不举。何以故?‘我出于世,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纠治。善男子,如是之人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说有罪者,当知是人自受其殃。是护法者实无有罪。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憍慢,发露悔故。”
所以,末法时期,无数佛菩萨以破戒身示现,和大家“与共和光,不同其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如是之人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说有罪者,当知是人自受其殃。是护法者实无有罪”,“以无憍慢,发露悔故。”
四、菩萨顺行,如来逆流!初学菩萨,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首楞严经卷第八》佛讲完“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的“三种渐次”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后,佛总结说:“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一)“菩萨顺行”——修证佛三摩提,立三渐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可见,“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是初学菩萨,应遵照经中佛所讲“三种渐次”,“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从于凡夫终大涅槃”,“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三种渐次”见《首楞严经卷第八》佛说:“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见《首楞严经卷第八》佛接着说:“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二)“如来逆流”——譬如龙象冲击,非驴所堪,唯佛与佛乃能堪任!
但对“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者,即善权方便菩萨,经中分明已经说是“如来逆流”,即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虽“终大涅槃”而“从于凡夫”行方便教化。如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如来逆流”。文殊师利菩萨其实在北方常喜国已经成佛,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又如杀害千人少一的央掘魔罗,也是“如来逆流”。央掘魔罗其实在南方一切宝庄严国也已经成佛,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
见《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佛说:“若菩萨摩诃萨,先现放逸,后现功德,是照世间,如月云消,度无量众生现如来功德。大王,当知彼非恶人,是则菩萨善方便耳!”
王白佛言:“以何义故言非恶人,先辱师妇,受行恶师毗舍遮行?”
佛告大王:“彼不辱师妇,彼亦非师,现为彼师及妇色像变易其心,习乐师法,言常清净。大王当知,是大奇特!譬如龙象冲击,非驴所堪;如是,大王,如来人中大龙象王,隐覆言教秘密说耳,声闻、缘觉皆所不堪,唯佛与佛乃能堪任!
“大王,南方去此过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无有声闻、缘觉之乘,纯一大乘,无余乘名。彼诸众生无有老病及不可意苦,纯一快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纯一妙色,一切世间无可为譬,故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王当随喜合掌恭敬,彼如来者岂异人乎?央掘魔罗即是彼佛,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彼土无有声闻、缘觉,纯一大乘,无余乘名,亦无老病众苦之名,纯一快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无有譬类,故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王当随喜合掌恭敬,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
“若有众生向央掘魔罗、文殊师利恭敬作礼,若复闻是二人名者,见欢喜国如见自家。闻彼名故常闭四趣,或以戏笑,或随顺他,或为名利此及外道,或犯重禁五无间罪,亦闭四趣。若善男子、善女人为二名所护者,若今现在及未来世,旷野崄难诸恐怖处皆悉蒙护,于一切处恐怖悉灭,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毗舍阇众,悉不能干。
……
佛言:“大王,如彼师及师妇、央掘魔罗母,彼三人者悉是我幻!我示幻化不可思议,因我教化央掘魔罗,度无量众生。”
“如来逆流”者,例如,如果见到有大德评论批评另一大德,要知道这是菩萨的善权方便,在教化当机的众生。
——要知道,这就像《央掘魔罗经》里的央掘魔罗示现杀害千人少一,而释迦牟尼佛予以教化,才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千古名言,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因我教化央掘魔罗,度无量众生。”
——要知道,大德评论批评另一大德,“譬如龙象冲击,非驴所堪”,“唯佛与佛乃能堪任!”要知道,这是“龙”和“象”在“冲击”,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佛”和“佛”在演戏,教化当机的众生;“非驴所堪”,不是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的凡夫所能承受,“唯佛与佛乃能堪任!”
——要知道,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大家千万不可对任何一方大德而起轻视之心。
见《央掘魔罗经》佛说:“若有众生向央掘魔罗、文殊师利恭敬作礼,若复闻是二人名者,见欢喜国如见自家。”
“如来逆流”者,例如,善权方便菩萨,有时会站在恶行众生一边,与其同事恶行,予以教化。
——要知道,这就像世界上子女众多的慈心父母一样,有的子女成材,有道德有财富;有的子女不成材,无道德无财富。这时候,慈心的父母往往都是站在不成材的子女一边,尽心竭力的去提供帮助,哪怕子女一点也不争气。因为无道德无财富的不成材子女,比有道德有财富的成材子女,更需要帮助。
——要知道,善权方便菩萨深明“一切诸法皆是虚假”之“缘起性空”甚深般若波罗蜜,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大悲精进菩提心,
为普度一切众生,示现方便作恶行落入恶道,而不会畏惧恶道之苦。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六·第六分通达品》佛说:“假使十方殑伽沙界,满中大火如无间狱,此世界外但一有情应可度者,菩萨为彼尚从中过,况多有情!此诸菩萨不作是念:‘无上菩提不易可得,菩萨修行如救头燃,要经百千那庾多劫,如斯重担实难荷负。’但作是思:‘过、现诸佛皆修此行证大菩提,我亦如是正应修习,宁百千劫处地狱中,使诸有情皆得度脱,终不弃舍速趣涅槃。’菩萨如是行精进时,心不自高,于他不下,不见能行及所行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天王,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精进波罗蜜多。”
例如,我曾见一位大德讲经时举例说,有一出家僧人,精进持戒,曾到印度虔诚礼拜过佛祖的遗迹。但文革时,却一反常态,带头砸佛像、烧佛经,随后得恶病,痛苦不堪而死去。这位大德教育大家,要真学佛,宁舍生命不可毁戒,否则因果不虚,就像这位出家僧人一样。
我读了后,对讲经的大德,以及落入恶道的出家僧人,同时肃然起敬!讲经的大德,正面教育初学菩萨,要深信因果,严守戒律,必然是如来化身。而落入恶道的出家僧人,反面教育初学菩萨,示现砸佛像、烧佛经等毁戒恶行,同时示现恶报,由此度无量众生深信因果,不再行毁戒恶行,必然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
讲经的大德评论批评落入恶道的出家僧人,就是“譬如龙象冲击,非驴所堪”,“唯佛与佛乃能堪任!”
“如来逆流”者,例如,在佛经中,对因地时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实行种种迫害,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乃至于妻子的恶人——堕入恶道的提婆达多,就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善权方便菩萨。
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提婆达多品》佛告诸比丘:“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三)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初学菩萨,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但对于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的初学菩萨,不要说恶道之苦不能忍受,就是用刀划破手指都会疼痛难忍而生瞋心。所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善权方便菩萨(慧行菩萨)所行,非其所能!初学菩萨,“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见《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一·发胜志乐会》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瞋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瞋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瞋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所以,读佛经讲戒律,初学菩萨,应该“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否则容易诽谤大德而不自知!
尤其是对出家者,即使出家者不是善巧方便菩萨,不是慧行菩萨,而是真的犯戒,在家人也不能呵骂举罪而说僧过恶!就算出家者的犯戒行为是事实,在家人如果呵骂举罪而说僧过恶,四处宣扬,也是不对的。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三·无依行品》: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于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刹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为当合尔?为不合耶?”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破戒诸恶苾刍,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又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何等为十?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圣戒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生放逸处,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布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得大财位,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舍家法,趣于非家,勇猛精进,修诸胜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心乐山林阿练若处,昼夜精勤,修诸定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己,生念智慧殊胜思惟;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宿植出离善根殊胜思惟,软语慰问,乃至礼足;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无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后,虽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大梵,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慧法眼,况能为他宣说正法!
“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于生天涅槃香气。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于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
……
尔时,尊者优波离闻佛所说,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卒呵举。若如是者,于未来世,有诸苾刍破戒恶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诸苾刍僧,于是人等,云何方便呵举驱摈?”
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罪!我尚不许诸苾刍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何况驱摈?若不依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或复驱摈,便获大罪。优波离,汝今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二者、不和僧众,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三者、不和僧众,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八者、众多苾刍、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复有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亦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诸余外道,呵举苾刍;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举苾刍;三者、造无间罪,呵举苾刍;四者、诽谤正法,呵举苾刍;五者、毁呰贤圣,呵举苾刍;六者、痴狂心乱,呵举苾刍;七者、痛恼所缠,呵举苾刍;八者、四方僧净人,呵举苾刍;九者、守园林人,呵举苾刍;十者、被罚苾刍,呵举苾刍。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亦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复次,优波离,若有苾刍,毁犯禁戒,与僧共住。于众僧中有余苾刍,轨则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无不圆满,应从座起,整理衣服,恭敬顶礼苾刍僧足,便至破戒恶苾刍前,求听举罪作如是言:‘长老忆念!我今欲举长老所犯,以实非虚妄,应时不非时,软语非粗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损减,为令如来法眼、法灯久炽盛故,长老听者,我当如法举长老罪。’彼若听者,便应如法如实举之;彼若不听,复应顶礼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刍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实举之。’时僧众中上座苾刍,应审观察能举所举,及所犯事虚实轻重,依毗奈耶及素怛缆,方便检问,慰喻呵责,以七种法如应灭除。若犯重罪,应重治罚;若犯中罪,应中治罚;若犯轻罪,应轻治罚,令其惭愧,忏悔所犯。”……
因为“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只有有天眼者才能分辨。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
佛言:“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喻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药。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佛讲,有天眼者,才能分辨“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这样的有天眼者,“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此有天眼之在家优婆塞,应该远离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而不是呵骂举罪而说僧过恶,四处宣扬其破戒恶行。
佛讲,如果没有天眼,只有肉眼,则无法分辨“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那么对任何僧人,“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
所以,没有天眼的学佛之人,要对任何人,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是持戒还是不持戒,都要尊敬!我们应该学佛一样,对施恩与己的人,对持戒之人,要视为如来化身;对迫害阻碍自己的人,对不持戒之人,要视为“如来逆流”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学佛忍辱不起瞋念,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总之,学佛之人,要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观察和思维,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会从因果的角度去对待,把这些逆境转变为修行的逆增上缘,远离贪瞋痴,不仅可以心平气和的做好世间的事,更能积聚福慧资粮,令我们更快的成就。
总之,学佛之人,要求自己,要严守戒律,认真修行三种渐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如是菩萨顺行而至,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读到自己不能理解的甚深佛经,请务必“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而接受,不可诽谤,只有赞叹:佛法高深,非我所解,愿我来生能亲受佛教而解真实之义!从此老老实实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纯一善人不退转菩萨所,争取亲受佛教,才是正业!
初学菩萨应发愿见佛,见《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释初品中随喜回向等》问曰:菩萨常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莂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第十六章 破依“常见”诽谤《六祖坛经》为“真常性宗”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开篇明义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慧能见到五祖忍大师就说:“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慧能三鼓入室,五祖忍大师以袈裟遮围,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遂启祖言:“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总揽全篇,慧能大师求法时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慧能大师悟法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大师教法时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可见,整本坛经“不离自性”!
但世人依常见,认为整本《六祖坛经》慧能大师所讲“自性”为真实有、非自性空,从而错判六祖慧能大师为“真常性宗”!
那么,六祖慧能大师所讲的“自性”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读一下《六祖坛经》,慧能大师所讲“菩提般若之智”一段,就可知道: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自性”
师复告众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二、“自性”是“自性真空”,“无有一法可得”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三、“自性真空”不是断见,“自性能含万法是大”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四、“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而识“自性真空”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五、无念、无忆、无著,“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六、《无相颂》“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即心通, 如日处虚空; 为传见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祖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七、破“真常性宗”之“自性”常见说
可见,《六祖坛经》慧能大师所讲述的“自性”,不是真实有、自性实有,而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自性真空”,“无有一法可得”。此“自性真空”不是断见,而是缘起“自性能含万法是大”,此“一悟即至佛地”。
大本《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还说:“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六祖即是用如“有与无、凡与圣”等,“二道相因”互相依赖而存在的三十六对“缘起性空”法,依世俗语言“生中道义”,销除众生种种自性妄想,言下见性!如问何名为闇,六祖举例答说:“明是因,闇是缘”——也就是说,“明”和“暗”(闇即暗)互为因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也就是说,“明”和“暗”是相对的,有“明”才有“暗”,有“暗”才有“明”,互相依赖而存在;“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也就是说,“明”和“暗”互为因缘而成,但是假名,都不是有自性的定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所以,世人依常见,不见六祖慧能大师讲述“菩提般若之智”时说的“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和明心见性偈里的“本来无一物”,以及“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不知道五祖忍大师所传法是“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从而错判六祖慧能大师为“真常性宗”!
《大般涅槃经》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有”不是真有一物,是如幻有,依缘而幻有之意;“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无”不是什么也没有,是自性无,如幻所缘和如幻所生,都没有自性之意!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说:“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自清净,即是“自性真空”;自性能生万法,即是“缘起”。“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不立有一个自性定法,却能缘起而生万法,所以《六祖坛经》慧能大师所说,就是“缘起性空”的实证注解,符合释迦佛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所说“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所以是中土汉地正确的般若波罗蜜正法传承。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宗喀巴大师说:“什么事物依靠因缘,什么事物便无自性。……众缘和合生成之物,虽然根本没有自性,却能显现各种形象,所以称作虚幻现象”。不立有一个自性定法,却能缘起而显现各种形象,亦符合释迦佛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所说“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所以是藏地正确的般若波罗蜜正法传承。
所以,当今世界,由释迦佛所传,龙树大师弘扬,汉藏两地六祖慧能大师、宗喀巴大师一脉相承的“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才是中道般若正见!诗曰:
无上宗喀巴大师,六祖慧能出世间,慧光普照汉藏地,慈悲不舍一众生。
缘起性空法精髓,了义般若示东土,演说正见以一音,于甚深法方便护。
第十七章 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真实发出离心、菩提心
一、 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可以真实发出离心
懂得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就可以用此智慧,真实观照现实生活中烦恼:
总说,能正确对待名利,从“名利”二执之中清醒过来。名利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所谓永远不变的名利幸福生活只是虚幻。名利是“缘起”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今生不如意,是前生未种善因“缘起”;今生再不种善因“缘起”,来生照旧不如意。今生富贵如意,是前生种善因“缘起”;今生再种善因“缘起”,来生照旧富贵如意。
分说,能正确对待“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看破“称”“誉”没有“自性”,听到各种称扬赞誉,自然明白是前世今生努力行善的“缘起”,谦虚谨慎,不起我慢。看破“讥”“毁”没有“自性”,听到各种讥讽流言,则不起瞋恚,明白是前世今生作恶不行善的“缘起”。看破“利”没有“自性”,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看破“苦”、“衰”没有“自性”,则知道只要努力修善,一切都会过去。看破“乐”没有“自性”,大福大贵必会过去,五浊娑婆善难恶易,一句弥陀心中口上,常念不懈愿到西方!
总之,人生没有自性,始终无常,无论是欢宴还是恶梦,一切终有散场的一天。只有把握今天的“缘起”,才有来生的善处!即使是来生的善处,也是没有自性!因为自性妄想始终没有停歇,我执烦恼的身影始终不离脚下,始终是六道轮回的仆人!
《阿弥陀经》佛讲:“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未得无生法忍的众生,“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因为到了西方极乐净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必得无生法忍,破除自性我执,成为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普度一切烦恼众生,成为六道轮回的主人!
总之,何谓真实出离心?树起“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开始思考人生无常、三恶道苦,开始深信因果,皈依三宝,可破恶业得寂静涅槃。已知“我执”害处,虽未及破除,但善心已渐生,恶心已渐去,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真实发起出离恶道、出离此恶世界之心!无论是在东方娑婆秽土,还是往西方极乐净土,身心寂静,都皆已是善人!
二、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可以真实发菩提心
什么是真实发菩提心?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中,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有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发起真实出离心,就可以依此智慧,真实观照现实生活中众生的烦恼——没有自性,依佛教善法修行之缘起,可以真实去除,得大利益!从而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妹、如己如子,同体大悲,发起真实菩提心,誓愿成佛,普度一切烦恼众生,真名菩萨!
如果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则必然不离我执,于是不学佛的执著行恶,诽谤贤圣;学佛的执著行善,嫌弃执著行恶之人,无法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普度一切烦恼众生”的真实菩提心。《中论四卷》龙树菩萨讲: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四卷《中论》的解释文里说:“邪见有二种:一者、破世间乐,二者、破涅槃道。破世间乐者,是粗邪见,言无罪无福,无如来等贤圣,起是邪见舍善为恶,则破世间乐。破涅槃道者,贪著于我,分别有无,起善灭恶,起善故得世间乐,分别有无故不得涅槃。”
文中解释说,执著行恶,宣扬没有罪福因果,没有如来、菩萨、缘觉、罗汉等贤圣,堕入断见,而舍善为恶,这是粗邪见,来世必堕三恶道,则破世间天人之乐。执著行善,不舍自性我执,持有无二见,虽起善灭恶,破三恶道,往来人天享受天人之乐,但持有无二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我执坚固,不出三界六道,故不得涅槃。
如果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不舍我执,依“有无二见”执著行善来学佛,芸芸众生必然被其分为正邪二众,行善顺己见的称为正,不行善不顺己见的称为邪;愿度顺己见行善的人,不愿度不顺己见不行善的人,甚至诽谤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权方便菩萨,瞋心猛烈!大本《六祖坛经》慧能大师告诫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
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中有他人是邪,则我见坚固,难有慈悲之心,更不用谈普度一切烦恼众生的菩提心了!所以,六祖教诲——“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邪正亦是“缘起性空”,这样才能一视同仁,打破我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见人过,彻底发真实菩提心,愿无私普度一切众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中,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可见,真实发菩提心者,发誓愿成佛之大心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离般若波罗蜜。若离般若波罗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自性我见坚固,无法发真实菩提心,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八·大如品》所说,如鸟无翅,中道必“堕声闻地、若辟支佛道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问相品》佛说:“须菩提,诸佛大事者,所谓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佛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佛说宝云经卷第六》佛说:“菩萨要依众生修诸功德,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终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为具佛道。”
可见,成佛不离众生。真实发菩提心者,发誓愿成佛之大心者,决不舍离一众生,而是“救一切众生”,“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若舍离一众生,则是远离“诸佛大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称扬菩萨品》佛说:“须菩提,菩萨成就二法,恶魔不能坏。何等二?一者、观一切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菩萨成就是二法,恶魔不能坏。”
可见,只有既了知“观一切法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又具有“不舍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之真实菩提心者,则一切障碍不能为碍,必不忘佛祖殷切嘱累,必至成佛!
《楞伽经》最后,大慧菩萨和佛讨论完各种佛法后,突然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复逮成无上菩提。”
大慧菩萨说,“不食肉”就是慈心;得慈心已,声闻、缘觉、菩萨逮成无上菩提。大家要明白,“不食肉”就是不再残害众生,初学菩萨真实发菩提心之始!由此行去,不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顺行而至,就如般若经典所说:“如坚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地,虽依空戏而不据空,亦不为空之所拘碍。”(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二·初分善学品》)
三、修行护持般若波罗蜜,即是修佛一切善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会宗品》佛言:“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九·现灭诤品》佛说:“持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所以,修一切佛教善法,即是了知一切佛教善法“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法性义;修一切佛教善法,破一切世俗恶法,即是了知一切世俗恶法“缘起性空”般若波罗蜜法性义。
何谓“修行”?《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圣行品》佛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恶法的根源是人我执,我执的根源是认为有自性,能破除自性妄想的就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所以行持般若波罗蜜,就是持戒,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总之,持般若波罗蜜,行一切善法,破一切恶法,就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修行的根本就是不离般若波罗蜜!一切佛菩萨的修行都是在护持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因为十方诸佛不从余法出生,只从般若波罗蜜佛母出生!小乘声闻修行四谛相般若波罗蜜,所以得阿罗汉果!中乘人修行十二因缘相般若波罗蜜,所以得辟支佛果!大乘人不但自己修行四谛相、十二因缘相、六波罗蜜相般若波罗蜜,而且护持一切众生得四谛相、十二因缘相、六波罗蜜相般若波罗蜜,所以得佛果!
怎样“如实修行”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中,佛告文殊师利:“汝入不可思议定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不也,世尊。若我入不可思议定者,我则成可思议。世尊,心无心,我当云何入不可思议定?
“复次,世尊,我初发菩萨意,言‘我当入不可思议定’,我今无此意当入不可思议定。世尊,如初学射,先作此意‘我当射堋’;射堋成已,后作是念‘我当射皮’;射皮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木’;射木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铁’;射铁成已,无复前念,随其箭中,皆能彻过。我亦如是,昔初发意,求入不可思议定。我于今日,无复此意当入不可思议定。何以故?此定不可思议故。”
文殊师利菩萨讲,初发菩萨意的人,要先发意说“我当入不可思议定”,成就后则无此意“我当入不可思议定”!文殊师利菩萨比喻说,这就好像练习射箭,先练习射箭靶(即堋);能射穿箭靶后,再练习射更硬的皮革;能射穿皮革后,再练习射更硬的木板;能射穿木板后,再练习射更硬的铁皮;能射穿铁皮后,再射任何东西,不需要再发意,任何东西“随其箭中,皆能彻过”。
佛菩萨也是这样,刚开始时,初发意时求入不可思议定,求随顺般若波罗蜜。逐步学习,先破除名利八风自性;破除名利八风自性娴熟后,再破除人法二执自性;破除人法二执自性娴熟后,真见极清净无自性如来藏,从此以后,如《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八十华严普贤菩萨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时说的佛智:“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不需要再发任何作想妄意,就明了一切法无自性般若波罗蜜!一切幻生幻灭的大千世界,都不能再迷惑菩萨的法眼,皆是“缘起性空”,处处无滞,所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见《心经》),真实得大利益!
四、一切法皆是佛法,远离增上慢,无所执著真实修行
阅读此论,请依本论所讲佛经之义,不要错解本论教大家唯学般若波罗蜜,不学余波罗蜜!《大乘方广总持经》佛说:“阿逸多,菩萨如是具足修行六波罗蜜,乃能成就无上菩提。彼愚痴人信己自执作如是说:‘菩萨惟学般若波罗蜜,勿学余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最殊胜故。’作是说者,是义不然。……我曾往昔于六十劫,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各六十劫。彼愚痴人妄作是说,唯修一般若波罗蜜得成菩提,无有是处。彼怀空见故作如是不净说法。”
阅读到这里,如果认为本论只教大家唯学般若波罗蜜,那么,佛说“怀空见故”,将佛所说不相舍离之六波罗蜜割裂,将佛所讲“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之“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当作了断灭空见,才“作如是不净说法”!即使是发菩提心的菩萨乘人,已经有所执著,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而自性我执坚固不除,实际上已经是增上慢者。
《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优波离会》佛告优波离:“云何名为菩萨乘人增上慢者?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当发心求一切智,名增上慢;我当修行六波罗蜜,名增上慢;唯依般若波罗蜜而得解脱,更无余法而得出离,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名增上慢;此法是净,此法非净,名增上慢;此诸佛法,此缘觉法,此声闻法,名增上慢;此法应作,此不应作,名增上慢;此是深法,此非深法,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名增上慢;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疾得耶?不疾得耶?名增上慢;一切诸法不可思议无能知者,我能了知,名增上慢;乃至于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起思惟为大执著,是名菩萨增上慢者。”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离增上慢?”
佛告优波离:“若于一切不思议法无所执著,是名究竟无增上慢。”
请深入经藏,反复阅读本师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反复阅读龙树菩萨《中论》等,反复阅读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反复阅读宗喀巴大师《佛理精华缘起理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发心求一切智,缘起修行六波罗蜜,“于一切不思议法无所执著,是名究竟无增上慢。”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法性品》佛对胜天王说:“大王,未来末世正法灭时,其有众生乐勤修行,不值法炬,无人为说甚深之法。尔时,菩萨即为演畅甚深妙法,所谓般若波罗蜜,令诸众生得戒定慧,又赞之言:‘善男子,如是末世正法灭时,汝等能发菩萨之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众生。此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之所行者,汝若勤修,则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离菩提。譬如有人种谷已秀,当知收获必在不久;菩萨亦尔,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闻般若波罗蜜,当知决定去佛不远。”
所以,此论显了相讲述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就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佛法也不例外。佛法随能接受正见的众生而兴起,也会随不能接受正见的众生而消亡,各有因果“缘起”,皆是“性空”。智者了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不忧不虑,随缘护持而行,因为其深信佛所讲:“有佛无佛,法性常住。”
阅读本论到这里,您一定已经理解,此常住“法性”,不是有一性的常见,也不是没有因果的断见,而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法性。此常住“法性”,在凡不减,依“缘起性空”染污阿赖耶识而流浪六道;在圣不增,依“缘起性空”体大、相大、用大一切善法而见佛无量功德海!菩萨这样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闻般若波罗蜜,当知决定去佛不远。
可喜可贺的是,随着科学的昌明,现代社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是依缘存在,是依赖于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没有永远不变的世界,这个世界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我们也开始讲和平、不讲战争,讲发展、不讲斗争,讲物质、也讲环保,讲享受、也讲慈善,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应世大菩萨的方便教化。
在我眼里,宣讲和平、发展、环保、慈善的人,无论他是学者、大富翁、科学家、政治家,还是普通人,无论他信佛教,还是信其它任何宗教,他们都是菩萨化身,因为他们用世法的隐密相来宣讲“世界是依缘存在,没有自性,没有永远不变的世界”的无上般若波罗蜜佛法。实际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已经从中受益,我们已经消除了无数战争、无数斗争,我们开始环保发展,我们开始行善积德,为来生积累下人身(不战争就是不杀,是来生得人身之五戒因之首)、物质(慈善布施)、佛法(“世界是依缘存在,没有自性,没有永远不变的世界”的世法隐密相无上般若波罗蜜)的福德资粮解脱之因。
所以,佛菩萨永远慈悲平等,永远不舍弃任何时代的众生。在末法时代,依然在用世法“世界是依缘存在,没有自性,没有永远不变的世界”的隐密相宣讲无上般若波罗蜜;那么,一定要相信,在没有佛法的时代,佛菩萨一定还会用其他众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用世法更隐密相来宣讲无上般若波罗蜜。
只要有了“缘起性空”般若正见,就会明白,世间法不离佛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离世间品》佛说:“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随众生心,为其演说,悉令开悟。’”佛还说:“是故,菩萨常化众生,身无疲倦,不违一切世间所作。是名缘起善巧智明。”诗词赞曰:
深信因果见空性,不离大悲菩提心,读经明此真空义,缘起修行当作佛!
第十八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未来佛弥勒菩萨言“此是菩萨知诸法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
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阿僧祇宫殿……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
弥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受诸菩萨三昧喜乐,能见菩萨神力所持、助道所流、愿智所现种种上妙庄严宫殿;见菩萨行,闻菩萨法,知菩萨德,了如来愿。”
善财白言:“唯然!圣者,是善知识加被忆念威神之力。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
弥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善男子,此解脱门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解脱门,一生菩萨之所能得。”
可见,弥勒菩萨摩诃萨说:“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即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见!
所以,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此是菩萨知诸法智”!“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这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摩诃萨“一生菩萨之所能得”!
第十九章 护持佛悟道时所证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佛在金刚经中说,在于后末世即现在这个时代,受持读诵此经,即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所得功德果报不可思议。佛还说,我不讲了,因为所得功德果报实在是太大了,太不可思议了,小心众生不可能接受的,讲了他也不会相信的,佛说我还是不讲了。
其实,佛此处没有讲,但在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讲法对象是曼殊室利菩萨即文殊菩萨时,佛开讲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功德果报!仔细看清楚,请只为自己未发菩提心的小心众生,不要惊喜的“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劝诫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假使碎此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悉为极微,一一极微为一圣者。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尽彼圣众寿量短长,以诸世间上妙饮食、衣服、卧具及医药等,起殷净心奉施供养;般涅槃后各收驮都,起窣堵波严饰供养;或以七宝满如前说尔所极微大千世界,上复积至色究竟天,于彼圣者各别奉施尔所大千世界七宝,毕自寿量昼夜三十牟呼栗多相续不断。曼殊室利,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获福多不?”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前说施福尚难思议,何况于此所获福量!”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此经流通演说,所获福聚于前施福,百倍为胜,千倍为胜,乃至邬波尼杀昙倍亦复为胜。
“曼殊室利,如是功德若不回求佛菩提者,应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他化自在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乐变化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睹史多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夜摩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作天帝释,况转轮王!以彼回求一切智故,能得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堪忍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驮都”指佛的舍利,“窣堵波”此处指供养佛舍利的佛塔。“牟呼栗多”是古时间单位,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邬波尼杀昙”指数之极限,即无穷大。
佛说,护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受持此经流通演说,如果回求一切智,“能得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
佛还说,护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受持此经流通演说,如果不回求佛菩提,“应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他化自在天王、乐变化天王、睹史多天王、夜摩天王、天帝释,况转轮王!
在佛经中,佛所讲的一切善法,没有一个功德福利胜过甚深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是成佛之法!即使不能深解,耽染欲界,不求成佛证菩提,但“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不诽不谤,护持而行,得天上人中一切最胜王位报!
第二十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大般涅槃前的最后遗教
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世尊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时的一段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槃。
——佛临般涅槃前,第一次嘱咐众生:“我以甚深般若……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甚深般若就是般若波罗蜜,众生依之分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名出世人。佛前一句嘱咐众生,我说的法相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后面再嘱咐众生,要依般若波罗蜜断无明灭生死始!
——佛临般涅槃前,第二次重复嘱咐众生:“我以摩诃般若……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摩诃般若就是大乘般若波罗蜜,发菩提心的菩萨摩诃萨依之成佛得名大涅槃。佛前一句嘱咐众生,我说的摩诃般若法相就是大涅槃!佛后面再嘱咐众生,真见摩诃般若波罗蜜,名为解脱;不知道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无明!
——佛临般涅槃前,第三次最后嘱咐众生:“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佛最后嘱咐众生,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见十二因缘性空,圣用十二因缘而得解脱!佛最后告诉众生,以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佛在最后的三次嘱咐中,层层推进,一讲三乘普被之甚深般若,说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二讲发菩提心之摩诃般若,说真见此法,名为解脱;三讲般若波罗蜜等同于佛眼,以是因缘,佛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由此可知,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就是无上甚深佛之知见!
在《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佛在本经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所以,佛涅槃前的最后遗教就是:“一切诸法皆是虚假”——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佛以一音演说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众生各各随所解,发声闻心的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发缘觉心的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发普度众生菩提心的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这就像一个大富长者准备长期出门远游,那么,他一定会将家中最珍贵的无价宝物交付子女,千叮咛万嘱咐好好看管,依此无所乏短常可如意!
大慈大悲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同样在般涅槃前,千叮咛万嘱咐,将最珍贵的佛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托付给了我们,依此大家也可以像佛一样解脱大涅槃!
所以,没有比这更了义的佛法了!佛已经做了最后的嘱托!——我们应该遵佛遗教,像看待自己的眼睛一样,认真护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承先代无数大菩萨业,广为流传,完好无缺的交付予如幻众生,才能真正报佛深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龙树菩萨、六祖慧能大师、宗喀巴大师及其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摩尼宝珠居士 顶礼
摩尼宝珠是娑婆世界一介凡夫,世俗毛病浑身不少,名利八风吹得动,贪瞋痴秽还满身,但我深信,依此“缘起性空”般若正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母,名利八风必将散,贪瞋痴秽染还净,护法修行功德满,我亦当作佛!以此
论为因缘,摩尼宝珠愿与一切众生携手共见十方佛!
附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论!》引用《乾隆大藏经》佛经索引
经名(按拼音排序) 部名和序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大乘般若部·0017 部
禅源诸诠集四卷 此土著述·1565 部
成唯识论十卷 大乘论·1190 部
持世经四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62 部
大哀经八卷 大乘大集部·0075 部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 大乘涅槃部·0109 部
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 大乘涅槃部·0111 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大乘般若部·0001 部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 大乘宝积部·0020 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 大乘论·1206 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50 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大乘大集部·0060 部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9 部
大乘密严经三卷 大乘单译经·0440 部
大乘起信论(二译)三卷 大乘论·1243 部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73 部
大乘显识经 大乘宝积部·第0049部
大法炬陀罗尼经 大乘单译经·第0418部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 大乘大集部·0057 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大乘华严部·0083 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大乘华严部·0084 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 大乘华严部·0085 部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上下同卷 大乘单译经·0439 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乘单译经·0423 部
大佛顶如来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大乘单译经·0442 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大乘单译经·0526 部
大智度论一百卷 大乘论·1163 部
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98 部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大乘宝积部·0052 部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2 部
佛说宝云经七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48 部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86 部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大乘宝积部·第0053部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1038 部
佛说三转法轮经一卷 小乘阿含部·0654 部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4 部
解深密经五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3 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卷 大乘般若部·0010 部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22 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71 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此土著述·1547 部
妙法莲华经七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30 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3 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大乘般若部·0014 部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1 部
入楞伽经十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72 部
深密解脱经五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2 部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三卷 大乘论·1186 部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乘般若部·0009 部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大乘般若部·0015 部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73 部
说无垢称经六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45 部
无字宝箧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17部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42 部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大乘宝积部·第0042部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大乘般若部·0018 部
无量义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29 部
五灯会元五十七卷 此土著述·1602 部
贤愚因缘经十三卷 西土圣贤撰集·1315 部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6 部
央掘魔罗经四卷 大乘单译经·0430 部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大乘论·1164 部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 小乘阿含部·0539 部
中阿含经六十卷 小乘阿含部·0538 部
中论四卷 大乘论·1173 部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 大乘大集部·0078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