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明菩萨沙弥智旭际明造论


自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原跋


自序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盖空见拨无因果。能断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触。触则被烧。苟不取著。则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门皆可入道。又何为独破空哉。须知空句破。则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显空门。空门显。四门皆显。菩萨欲具一切佛法。当学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经。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继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岂非实相大乘之正印乎。是为序。

如来证得色平等故。眼不管妍丑之色。能使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如来证得声平等故。耳不分毁誉之声。能使天魔恶声。化为赞颂。如来证得香平等故。鼻不辨香臭之气。能使幻土厕室。化为香殿。如来证得味平等故。舌不拣甜苦之味。能使食中毒药化成甘露。如来证得触平等故。身不避涩滑之触。能使魔军刀箭化成天华。如来证得法平等故。意不随假实之法。不为物转。恒能转物。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妙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明菩萨沙弥智旭际明造论

稽首实相三般若 本离四句及百非 满分修证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
为治群盲恶取空 欲申如实不空义 不空徧破众戏论 顺悉檀故名破空

论曰。此归命请加。以申造论立名之旨趣也。稽首者。首至地也。由意笃敬。动身发口。即是三业翘勤供养也。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 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徧为一切诸法作相。故名实相。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夫实相者。为观照体。为文字体。夫观照者。照于实相。照于文字。夫文字者。诠于实相。诠于观照。此一非一。举一即三。此三非三。言三即一。为令众生顿悟诸法自体性故。但举实相冠三般若。以实相体统诸法故。此之实相。本自非有。亦复非无。非亦有无。非非有无。实相离四句。故观照文字亦离四句。四句既离。百非自绝。以彼百非总不出四句故。此实相三法。不可思议。非修非证。而为一切修证之本。满修证者。谓诸如来。称性而修。称性而证。因果理穷无可加故。分修证者。谓诸菩萨全性成修全性作证。如入大海。渐次深故。福名福德。慧名慧行。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称性缘修。是成性福。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称性真修。是成性慧。依于文字。则有实相之福。福亦实相。具足福慧。作于观照。则有实相之慧。慧亦实相。具足福慧。实相体尊。是故福慧修证。成两足尊。复次。实相非福慧则不名尊。 以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实相体故。福慧非实相。亦不名尊。以一切权小。纵有种种福慧。不成无上大菩提故。由性具义。妙修得成。由妙修义。性德方显。若但举修德不举性德者。则众生与佛。条然隔别。生不能感佛不能应。若但举性德不举修德者。则佛与众生。一味平等。佛非能加。生非所加。今以众生性中诸佛修成之慈誓。加被诸佛性中众生本具之修德。能拔一切戏论苦。能与一切实相乐。性与性冥。修与修冥。性与修冥。修与性冥。性修不二。生佛体同。是故得成加被义也。复次。行人若身。身业。若口。口业。若意。意业。当体即是实相。惟其当体即实相故。则无能礼所礼差别之相。达此能所性非能所。非能所性。徧为一切能所而作依止。无有一能一所而非实相全体大用。是故三业得为能感。诸佛得为所感。诸佛得为能应。行人得为所应。此即归命请加之旨趣也。

次申造论立名旨趣者。问曰。从上佛祖经论已足。何须更造此论。答曰。为治群盲恶取空故。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不能得见实相真体。亦复不知观照。不知文字。犹如群盲不见乳色。随语生解。闻鹤谓动。闻雪谓冷等。闻此经 者亦尔。经本破一切用令达实相。而群盲但闻破相。便执非相。取著于空。成恶知见。破坏俗谛。拨无因果。是以佛言。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而彼不知。实相虽复永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以其无始以来常恒不变。具足过恒沙等性德之用。盖不惟为种种万行之所庄严。而且万行无非性具。无非性起。趣举一行。无非实相。全体大用。无分无剂。互徧互融。体即法界。义如是故。问曰。如是义者。即已徧破一切戏论。所谓若有见戏论。若空见戏论。若亦有亦空见戏论。若非有非空见戏论。单四见戏论。复四见戏论。具足四见戏论。广说乃至一百八见种种见网诸戏论等。无不破尽。何故立名为破空耶。答曰。顺悉檀故。名为破空。悉檀有四。一世界悉檀。为令众生得欢喜故也。二为人悉檀。为令众生生善根故。三对治悉檀。为令众生灭爱见故。四第一义悉檀。为令众生入深理故。今治恶取空见名为破空。即顺对治悉檀义也。复次。于对治中仍具四悉。所谓自有众生闻破空论而生欢喜。复有众生善根增长。爱见消灭。证入实相。如是种种。为益不同。以是因缘。须造论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体是至宝相不坏 用能破物性常然 以喻般若三非三 通别咸成度无极

论曰。此一经之总题也。以对余经。则名为别。以对经文。复名为通。若别若通。所诠无二。故曰咸成度无极也。金刚者喻也。般若波罗蜜者法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贵重。以喻实相般若诸法中尊。其相坚固物不能坏。以喻观照般若爱见莫侵。其用猛利能破一切。以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疑。复次。实相尊重故。观照文字亦复尊重。观照不坏故。即是实相文字不坏。文字断疑故。即是实相观照断疑。譬如体是至宝。故不为一切所坏。而能破一切也。不为一切所坏。故能破一切而称至宝也。能破一切。故名为至宝。而物莫能坏也。一体三义。混之愈分。三义一体。派之愈合。实相常住为体。体即法身。观照契理为宗。宗即般若。文字断疑为用。用即解脱。总此三法为名。借此三义为喻。此之三义。其性常然。诸佛菩萨不能令增。一切众生不能令减。非悟非迷。无彼无此。惟其不属迷悟。故徧为迷悟作依。惟其性无彼此。故依之成彼成此。梵语波罗 蜜。此翻彼岸到。亦翻度无极也。迷实相而为苦道。迷观照而为烦恼。迷解脱而为结业。是以非此说此。说名生死无极之海。悟苦道即法身。悟烦恼即观照。悟结业即解脱。是以非彼说彼。说名度无极也。复次。前五度对波罗蜜。各有四句料简。般若惟三句。一者非般若非波罗蜜。有为诸福德是。二者是般若非波罗蜜。相似诸智慧是。三者是般若是波罗蜜。此经所显三般若是。更无是波罗蜜非般若句。以五度若非般若不能到彼岸故。以五度若到彼岸咸名为般若故。故但说般若。即为具说六度万行。当知六度万行皆如金刚。离句绝非而非同断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第一义谛无声字 亦无时处主伴等 为利众生转法轮 六种成就而证信

论曰。实相之体。名为第一义谛。非能信非所信。非能闻非所闻。非三世所摄。非方隅所收。非主非伴。非一非多。而能所时处主伴一多。咸依实相而得成就。是故若知第一义谛非种种。而种种无非第 一义谛者。则不坏假名而建实相。可与信入此经。即通序而成别矣。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衣食行坐事即理 一切毗尼皆佛行 一一行中见实相 护念付嘱善应知

论曰。末世甫欲趣向大乘学深般若。便轻忽一切毗尼细行。辄云大道不拘小节。大象不由兔径。岂思如来大圣法中之王。而著衣持钵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仪。曾无稍异。故知全事即理。设欲舍坏色三衣而空谈惭愧忍辱之衣。何不并废人间六味而空谈法喜禅悦之味乎。昔高峰妙禅师室中垂问云。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盖一切毗尼。无非佛行。安得名为兔径小节。既是不遵佛行。岂名大修行人。须知即一著衣。便具惭愧忍辱功德之衣。即一饭食。便具禅悦法喜出世之食。即一行乞。便知如来行慈悲行。即一趺坐。便知如来坐法空座。是故一一行门。无非实相。能令根熟菩萨。见诸如来。与其同行。得悟实相。名善 护念。令根未熟菩萨。依此法律。正住增长。进趣实相。名善付嘱也。由此得名为发起序。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证实施权善鉴机 护念付嘱故希有 发心应住降伏心 般若相应此应问

论曰。以三义故叹为希有。实相般若难证难入。惟佛穷底。故为希有。已证实智为物施权。权实不二。故为希有。知彼群机有熟未熟。熟善护念。未熟付嘱。于一切时一切行中。具斯二利。故为希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翻无上正等正觉。乃一切种智之果。发心者。从因趣果之胜心也。入理般若名为住。云何应住。是问住果。云何降伏其心。是问净因。夫无上菩提。虽名为果。体即非果。发无上心。虽名为因。体即非因。非果非因。实相法身。体也。应住是观照不坏。宗也。降伏是解脱断惑。用也。故名般若相应问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 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契理契机故善善 闻慧具足谛应思

论曰。自有契理而不契机者。如说大法。小机不堪。自有契机而不契理者。如说世善。不出生死。尽理而言。若非契理。决不契机。以理非权实。能权能实。权实皆理。如甘毒皆药故。若非契机。亦决不契理。以说不当机。便成非量。如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故。闻慧具足者。有闻无慧。如有灯无目。不见实相。有慧无闻。如暗室中坐。亦不见实相。诫令谛听。为具足闻慧故。为引起思慧及修慧故。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广大第一常不倒 四心亦即三回向 如是誓愿善修心 能会一心三般若

论曰。广大心者。亦名无边心。谓所缘境徧。即是横四生。竖穷三界。四生为能住。三界为所住。依壳曰卵生。如鱼鸟等。含藏曰胎生。如人畜等。假润曰湿生。如虫蚁等。倏现曰化生。如诸天等。有色者欲色二界。无色者空等四天。于四空中。空处识处名有想。无所有处。连色界外道天。名无想。有顶众生名非有想非无想。第一心者。亦名最上心。所谓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非小乘无余涅槃。功德施菩萨论云。无余涅槃者。何义。谓了诸法无生性空。永息一切有患诸蕴。资用无边。希有功德。清净色相。圆满庄严。广利群生。妙业无尽。天台疏云。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无余也。常心者。亦名爱摄心。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论云。菩萨慈爱一切众生同于己故。众生灭度即我非他。是名爱摄。今谓此经文。应依论释。盖一心众生虽复无量。总不离我同体心性。是故名为自性众生。须知实无心外众生得灭度者。非不灭度自性众生令证无余涅槃乐也。夫众生之界。本即大涅槃界。由迷妄故生死浩然。譬如翳目妄见空华。今令觉悟本灭。即名为度。非有此岸可离。非有彼岸可到。若不达一切众生即我心性。便生彼我之心。不能爱摄。若不达一切生死体即涅槃。便生难度之心。不能尽未来际行菩萨道。故实无者。为遮心外计有众生。及遮心内计有生死实法。非谓都不誓度自心如幻众生。不颠倒心者。亦名正智心。经云。若菩萨有我相等即非菩萨。四相是颠倒心。有则名非。无则名是。以失显得也。宰主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即十六知见之四。略举以显补特伽罗妄执。此执若无。名得四智。四心亦即三回向者。菩萨所修三种回向。谓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今广大心即回自向他义。第一心即回因向果义。常心不颠倒心即回事向理义。以此誓愿。善降伏心。令因清净。则会一心三般若性。回自向他。会解脱性。喻如能破一切。回因向果。会观照性。喻如物莫能坏。回事向理。会法身性。喻如体即至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一切无住是应住 资生无畏法三檀 一二三摄六度满 如虚空住是所教

论曰。前问及许。皆先住而后降者。从实智起权智也。今答中先降而后住者。从权智入实智也。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施有三种。一资生施。即檀波罗蜜。二无畏施。即尸罗羼提二波罗蜜。三者法施。即毗离耶禅那般若三波罗蜜。不住六尘者。不著其因。不取其果。不著因者。不见我为能施人为受施物为所施。以若我若人若物因缘无性故。如幻如梦故。惟心所现。因心成体。体即法界故。不取果者。不为贪求未来殊胜色等诸果报故。不住相者。相只是六尘。若因若果。盖现前所有六度妙行。本皆实相举体所成。是故随举一行。本即实相。全体大用。譬如举海成沤。举沤摄海。而诸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 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非谓无福。不住尘相名如教住。非无应住。是故善破恶取空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果德不思议 身相非相即实相 不离诸相说非相 于佛三身如是见

论曰。准余诸论。自此以下。皆为问答遣疑也。恐有疑曰。菩萨施时不住于相。云何致成果时福相。故逆问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尊者已达法身真理。随即答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盖实相不变随缘。说为身相。随缘不变。即非身相。此则已悟报化非真不离于真。佛迎其解而广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惟取报化修德之相。名为虚妄。即复取法身性德之相。亦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如达全波即水。无别波相。全沤即海。无别沤相。则不于法身外别取报化相。亦不于报化外别取法身相。而头头法法。皆是如来一体三身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持戒修福有智慧 善根深故福德多 佛眼所见佛智知 离我法执度彼岸

论曰。不住相施为清净因。诸相非相为清净果。超情离见。谁能信乐。尊者因此致疑。佛答释云。莫作是说者。不定之辞也。若无三种善根。虽在佛世实信不生。若有三种善根。虽后后时能生净信。三善根者。一持戒。二修福。三有智慧。一持戒者。功德施 云。过去生中见无量佛咸供养故。供养有三种。一给侍左右。二严办所须。三询承法要。能守护故。名曰尸罗。谓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复有三。一能离尸罗。离于十不善业故。二能作尸罗。作于菩提分业故。三能趣尸罗。趣于第一义谛故。二修福者。功德施云。种无贪等三善根故。质直柔和及智悲等。三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俱空故。知生空者。即是无我人等相。知法空者即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虽云二空。只是一理。不取则我法本空。一取则二俱成著。此三善根。前不兼后。后必具前。前二为助。后一为正。若无正信。则助善福微。若无助善。则正信不发。由根深故。福乃无量。佛智所知。现量而知。非比知也。佛眼所见。照穷因果。非肉眼也。世有侈谈无相。而尸罗福德置诸罔闻者。妄谓不著戒相。不知全堕破戒相中。妄谓不著福相。不知全堕众罪相中。是以如来殷勤郑重。特申诫云。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盖凡夫未达戒之与福。当体即是无相。而欲别求无相戒福。不知一拨戒福法相。便堕非法相中。既取非法。生执宛然。欲会二空。愈趋愈远。故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犹佛 顶所云。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也。非法相如病。法相如药。病尽药除。何更取病。非法相如此岸。法相如筏。已度彼岸尚舍于筏。岂更作此岸事。若未到彼岸。只应痛舍非法此岸。不应辄舍法相之筏。若已到彼岸还来度生。只须用法相之筏。亦不须用此岸之非法。或于此岸示作警策。如婆薮调达等。又当别论。然今行人幸自扪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法若可得及可说 即是有为非实义 所说非是无因缘 顺于贤圣无为证

无为差别义应知 譬如丈尺虚空等

论曰。若复度彼岸时。法与非法皆舍。云何世尊得菩提法有所说耶。为遣此疑。故设此问。尊者深会佛旨。故随答言。无上菩提超情离见。即是究竟彼岸。不但无非法相。亦无法相可得。故云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所证既超情离见。所说亦超情离见。 故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实相彼岸。虽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取说。而如来以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但所说法。由其随顺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离见离过绝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也。盖不惟如来所证所说超情离见离过绝非。即一切贤圣所证亦皆超情离见离过绝非。以一切贤圣同入无为法故。既曰无为。云何差别。须知无为无差别。差别不离无为。譬如虚空非丈尺。丈尺显虚空。又如入海渐次转深。海非深浅。浅深皆海。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非断无明矣。柰何执性夺修。许即不许六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法施具足二庄严 财施非因故非胜 应知法施离取著 取著不名为受持

论曰。此以财施福德。与法施为格量也。财施虽多。于三檀中但属资生。今能受持为他人说。须具三种善根。如前所明。当知具足二庄严也。又财施若非般若为导。则彼修痴福者。名为第三世怨。以其增长生死。不动不出。故云即是非福德性。但是对少说多。多则有限。法施出生佛果功德。是出世因。其福极胜。既作此格量已。仍恐末世随语生解。偏执此经以为佛法。不复更修余福。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盖受一非余是名魔业故也。又复应知。既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则一切法皆即此经。譬如金作种种器具。则种种器具皆金。故知六度万行无非般若。若妄计此般若别是一法独胜余法者。则便成非法矣。言乃至四句偈者。明其极少。随以少文而摄全义。堪名一偈。无偏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 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以无为法有差别 四果智断皆无生 无诤离欲最寂静 无所行故如是行

论曰。此即释上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疑也。疑曰。既称无为。那有差别。既有差别。那是无为。今明四果。同证无为。不妨差别。虽有差别。皆证无为。故大品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乃至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也。须陀洹此翻预流。亦翻逆流。言入流者。入即是预。约圣法流言之。入亦名逆。约生死流言之。理实无入无出无逆无顺。但以背觉合尘。假名为出法性 入生死。背尘合觉。假名为逆生死预法性耳。无所入者无为法性无能所故。非六尘故。众生无始以来。迷情妄见。不脱六尘境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只是意家微细法尘。若见道十六心满。无漏智生。不见有少许法相可得。尔时初预无为圣流。于无为法中尚多差别。今时暗证之徒。不达法相。每取空寂以为究竟。能所宛然。辄言无能无所。大似灵龟曳尾。转扫转多。不知彼所取空。不出二种。一者。逼拶功极。忽令世界身心平沉不现。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瞥尔乍覩空寂。名豁达空。二者。平日习闻真空言教。不解真空旨趣。于习坐时。舍生取灭。念念希求空寂胜境。由功深故。空境现前。名变相空。此二种空。皆法尘摄。乃是定中独头意识所现相分。于须陀洹所证无为。永非其分。以彼分别我执种子全未断故。譬如认驴鞍桥。唤作阿爷下颔。岂不谬哉。是故末世狂禅。往往证此二种空后。方便破戒破见。自误误他。若实预流。云何破戒。破戒已非预流。云何滥叨极圣。而云无罪无果报耶。斯陀含名一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尽。余有三品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漏尽。言实无往来 者。如瓶中擎空本无出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谓欲思已尽。即于上界入般涅槃。不复来生此欲界中。言实无不来者。彼界不增。欲界不减。如瓶贮空去。此本瓶地。虚空不减少故。阿罗汉名无著。亦名应供。亦名杀贼。亦名不生。三界诸惑永断尽故。实无有法名为不生。若有不生法可得。则能所宛然。四相全在。故尊者复述自行为证。夫有欲则有诤。有诤则名喧杂。非真寂静。若有得有行。即便有欲有诤。云何得名无诤。离欲故不思议。经云。佛问文殊。汝得不思议耶。文殊答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云何以不思议得不思议。故知大小虽殊。冥会是一。故得援四果以证般若。末世禅讲。各有以所得心。自是非他。炽然诤竞。其违二空甚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悟无生忍获授记 无生无性无所得 是故了无所得时 方堪无上菩提记

论曰。四果既不可得。无生法忍亦不可得。云何说言佛于然灯佛时得无生法忍耶。为断此疑。故言于法实无所得。实无所得。是名无生法忍。设有少 法可得。皆是诳妄。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决定非从他得。然不得言无头无珠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四种佛土皆惟心 心净土净离造作 迷心严土严非严 知土惟心严自在

论曰。无生法忍。既无所得。摄取佛土。教化众生。亦复无所得耶。为断此疑。故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夫土有四种。一常寂光土。即自受用处。二实报土。三方便土。四同居土。即化众生处。而皆不离自心。若自心无明。究竟永尽。即庄严常寂光土毕竟清净。若为摄化自心菩萨众生。故庄严实报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二乘众生。故庄严方便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六凡众生。故庄严同居土令得清净。所化众生。既非性外。所取佛土岂离自心。故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实非离于心性。别有外依报境可庄严也。是故诸佛心内种种众生。还依净心之业。随其修力。生于众生心内诸佛土中。所谓五浊障轻生同居净。体法断惑生方便净。圆妙三观生实报净。究竟智断生 寂光净。如此能化所化。能生所生。皆惟心故。性离造作。若达心外无土。净心即是净土。终日庄严而无庄严之相可取。亦无庄严之相可著。是名真实庄严佛土。能于一心性中。施设四种净秽等土。横竖示现。种种自在。若不达惟心。妄谓心外有土可施庄严。则是有相有为。尘非常住。故云即非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无住二非二 了无二义名净心 净心云度净土因 是故菩萨应修学

论曰。此承上离相庄严之土。而正示离相庄严之行也。应如是生清净心者。即是三檀六度妙行之心。以其不住色等六尘。故名清净。但诫令勿住六尘。非教令不生心也。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惟生心故无住。惟无住故生心。说虽有二。义实非二。了此方名净心。必尅净土妙果。所以六祖一闻此语。顿悟真乘。后世承言滞句。罕达深宗。惟幽溪师般若融心论。颇窥堂奥。今应略述 其意。言无住者。不住诸有为相也。言生心者。生六度万行心也。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是也。自有先生心而后无住者。藏通佛果是也。自有先无住而后生心者。出假菩萨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地前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及圆教名字住去是也。别教虽界外法。于此二义。始犹分二。后方不二。惟圆教行人。从始至终。了达非二。是故圆观取为净土真因。复次。一切凡夫。妄于三界种种取著。恒住六尘究竟推之。心境递迁。何尝有住。是谓理即无住。一切二乘。妄于偏真。灰心泯智。离分段生。尽理言之。变易全在。何尝不生。是谓理即生心。圆人了知。住即无住。无生即生。从此故有名字无住生心。乃至究竟无住生心。复次。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徧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今人闻空。便取于空。尚非无住少分之旨。况生清净心耶。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 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妙高山王胜一切 而不取我是山王 报佛非身亦如是 无分别故名大身

论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何诸佛得成徧满自在身耶。为断此疑。故言非身是名大身。古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云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受乐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身。而不取彼法王体。云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复次。须弥山王。止是片喻。以彼山王非余山故。佛以法界为身。非如山王对小说大。一切诸法。皆即佛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功德施云。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 实。先为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复次。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处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胜因故。彼义无上故。越内外多故。胜佛色因故。超内施福故。同佛出现故。希能信解故。难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论曰。此即处可恭敬也。以是转法轮处故。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论曰。此即人可尊崇也。领纳无违曰受。终始不忘曰持。对卷曰读。离卷曰诵。最上第一希有法。即菩提也。成就故可尊崇。非果而果。即为有佛。非因而因。即为尊重弟子。谓文殊普贤等。私谓何况有人等是人可尊崇。经典所在等是法可贵重。以文字住世。能传实相因果法故。亦可分为二种福因。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即一切胜因也。遵修为奉。任宏为持。金刚般若。破惑惑无不尽。照理理无不显。体即非破非显。以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如是奉持。能于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名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论曰。此即彼义无上也。以般若波罗蜜中。文字性离。不可以文字而说取故。故云四十九年不说一字。所谓终日说而无说。非以默然为不说也。若不了无上义。即彼默然亦意言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曰。此即越内外多也。微尘指内多言。世界指外多言。微尘非微尘。则微尘不多而持经福多。名越内多。世界非世界。则世界不多而持经福多。名越 外多。复次。凡愚不了诸法惟心。谓微尘积为世界。世界析为微尘。不知微尘非微尘。云何可积为世界。世界非世界。云何可析为微尘。惟般若菩萨。了知微尘世界无实性故。故云即非微尘世界。了知无性之性。即是微尘世界之实性故。故云是名微尘世界。斯则空有双明。遮照不二。所以福德超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论曰。此即胜佛色因也。若据藏佛三十二相。积百福成一相。治大千盲人愈为一福等。则以积福为因。然使不达法身应本。不达性具相好。则应化身相。终归无常。岂可以此见如来耶。般若菩萨深知法身非相。具一切相。随拈一相。皆极尘刹相海不可思议。安得定作相解。故云即是非相。是名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法界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论曰。此即超内施福也。七宝乃至国城妻子名为外施。今施身命名为内施。内施福德。虽复倍多。以格持经。终不能及。以施身未必永断身因。持经法施能断自他生死因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论曰。此即同佛出现也。佛兴于世。薄福难遇。此经亦然。预闻者少。须菩提随佛觉悟。于此正法。昔尚不闻。是故希有同于佛现。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论曰。此即希能信解也。闻慧清净。登圆五品。名为得闻。思慧清净。垢落根净。名信心清净。修慧成就。分破分显。名生实相。任运决至大菩提果。名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实相无生而言生者。犹大品所明诸法不生而般若生。盖解诸法本自不生即是无生。观智现前。说名为生也。实相即是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以要 言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论曰。此即难有修行也。末世障深。故信解受持倍为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论曰。此即信修大果也。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如翳尽华亡。华处即是空处。非灭华而取空也。是故离一切华相。亦离别取空相。即名诸佛证大果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曰。此即信解成就也。疏云。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又初闻经不惊。次思议不怖。后修行不畏。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曰。此即威力无上也。据功德施论云。经曰。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须菩提。此第一波罗蜜。如来说。彼无量诸佛亦如是说。释曰。云何名第一。无与等者故。云何无与等。一切佛法中威力最胜故。一切诸佛同演说故。今经无诸佛同说之文。直云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当知第一波罗蜜。统一切法。无有一法。独是第一。亦无一法而非第一。如转轮王之所统御。一切皆是轮王境界。设无轮王则无所统设。无所统亦不名轮王也。齐此是明十三种因。持经之福。多于宝施。以颂摄曰。

处尊人重经同佛 一切胜因义无上 越内外多胜色因 超内施福同佛现

希能信解难修行 果大成就威无上 是故受持说此经 沙界宝施福非类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 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忍即般若离四相 三施六度亦复然 是故应生无住心 利益一切如幻众

论曰。若佛法中惟般若第一。何必更修余行。为遣此疑。故言忍辱即非忍辱等。以般若摄一切行。一切行皆是般若故也。遂引往昔妙行为证。言无我相等者。直是了达生空不起我人等想。亦非顽然无想。设使顽无分别。则是愚痴。痴心作因。嗔念还起。纵令竟同木石。终非般若妙智。今以正慧观察。了知人我本空。故于恶王起大慈悲。兴大誓愿。乃至成佛最先度之。须知五百世中为忍辱仙修持般若。其来久矣。是故一切菩萨。皆应如此离相发 心。言离相者。即是不住六尘等相。言生心者。即是常发大菩提心。若心有住即为非所应住。既达无住。应行三檀妙行。盖不可因于布施。而遂取著六尘。尤不可希心无住而遂息其三施。以菩萨之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也。又恐人生于空见。谓既云离一切相。如何行施利生。故释之曰。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体即是非相。不是拨相而别求非相。又恐人生于有见。谓既云利益众生。如何无众生相。故释之曰。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正欲人行即相离相之施。利无生幻生之众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不伪无虚必当理 非妄始终能具照 证法无实亦无虚 以是因缘应谛信

论曰。若诸佛离一切相证法无性。世间以何相故而信知耶。为断此疑。故言是真语等。真是不伪。譬如世人为名利故。未证言证。即是伪语。如来不尔。现证无上大菩提故。实是无虚。譬如世人。贪鄙矫妄。虽曾获通。自知已失。有人来问。但云先得。即是虚语。如来不尔。于大菩提无退失故。如者当理。譬 如世人修得四禅。心暂不生。相同寂灭。便向人说。我证涅槃。名不当理。如来不尔。真实证于大涅槃故。不诳者非是幻妄。譬如愚夫。于干城幻事镜像水月及阳焰等。非有计有。妄生取著。种种言说。名为诳语。如来不尔。证法实相。是第一义真现量故。不异者。始终无二。譬如术士。于过去事。以其伎能悬远推测。或然不然。或应不应。则有异语。如来不尔。大圆镜智。普照三世。洞悉始末。无有遗余。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尽未来际。悉见悉知。所说事理。皆无异故。复次。如来所得法。即是一切法之实性。实性无性。无性之性。乃为实性。设于一切法有所取著。则实语是虚语。以其生语见法见。不知实性本无性故。若于一切法无所取著。则虚语是实语。以其不生语见法见。了知无性即实性故。故云此法无实无虚。如此五语。如此妙法。应谛信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发心修行及慧照 三事互资无先后 如目与色及光明 展转相资成见义

论曰。若法无生无性。非实非妄。即是诸佛第一义身。何故菩萨须行施等。既已炽然行施。云何复云不住法耶。为遣此疑。遂说明闇二喻。取相则闇。达理则明。此以目喻所发之心。种种色喻三施万行。日光喻般若妙慧也。推此喻意。若不发心。则虽常居般若万行光明镜中。亦无所见。譬如日光明照诸色。而无目者终无所见。及无万行。则发心般若亦为虚设。譬如无种种色。用目与日何为。今为行施菩萨而说。故但举二喻耳。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 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受持读诵及如来 成就功德佛知见 大事大时不能及 以是大乘最上乘

荷担菩提小不堪 经处即塔应供养 销灭夙业证菩提 永超值佛昔功德

具说能令浅识疑 义及果报难思故

论曰。此广显受持功德果报也。初总示云。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其深悟实相。了知一切众生。与佛无别。始从名字。终至究竟。位位皆即佛故。次云以佛智慧悉知悉见等。谓知见其从因尅果此生余生一切诸功德也。次以八种殊胜显其功德。一者大事大时所不能及。恒河沙身是名大事。经无量劫是名大时。虽如此施。犹故不及持经福德。以此施门。五通菩萨亦能为之。未若此经正断无明漏故。二者。此经如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说。不是三乘共般若教。名为大乘。于大乘中推为圆顿菩萨。名发最上乘者。三者。如是人等。即为荷担无上菩提。以其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绍隆佛种使不断故。任持运行。犹如荷担。四者。乐小法人不能受说。著我著见。故皆不堪。五者。在处有经即为是塔。法身舍利具足在故。六者。销灭夙业。转重令轻。不复堕恶道故。七者。当得菩提。以业既销。菩提之体自明净故。八者。超于如来昔时值佛功德。以如来昔在然灯佛前。虽值多佛。尚存有所得心。未达无相。不蒙授记。是故不及持经功德。见然灯佛悟无生忍。 尔时方与般若恒相应故。具此八种殊胜。故具说者。浅识之人必不能信。但总结云义不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心应住及降伏 亦无发住及降者 不于心外有一法 如是具显清净因

论曰。此重遣菩萨心中微细我法二执。令尽净无余也。前文具明二空实义。宁有不尽。此重问者。略有二义。一者义既如此不可思议。岂容凑泊。则诸菩萨发菩提心。毕竟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二者既言发心。便谓我能发心。既言住无所住。便谓我能无住。既言降伏其心。便谓我能降心。我法宛然。如何得与般若相应。此则特为钝根再求方便。佛仍告云。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乃至即非菩 萨等。所以酬其毕竟如何应住降伏之请。次又答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则是荡其我能发心无住降伏之执也。盖发心者。祗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心相尚不可得。岂别有法。令心得发。心无心相则我执何存。法无实法。则法执何有。情累既净。般若现前。既非妄有。亦岂但空。离句绝非。因清净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 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因无所得果亦然 无法可得得授记 诸法非法名佛法 大身非身名佛身

论曰。若言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云何而有授记作佛得菩提果之事。为遣此疑。故明因既无法可得。果亦无法可得。惟其了无所得。方堪授记。设有少法可得。便不与诸法如义相应。云何而可授记作佛耶。言诸法如义者。一切诸法。本原真如性相常住。不变不异。今不过如法自性。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若言如来得证菩提。此是世俗言说。非实义也。以如来所得菩提只是即心自性。如来别无可增故无实。真得不颠倒觉。觉诸法之自性。故无虚。又菩提非一切法。故无实。一切法皆即菩提。故无虚。又一切法皆即菩提。故菩提无实。菩提非一切法。故菩提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者。以法界无外故。法界不变常随缘故。故言一切法。法界随缘常不变故。即非一切法。法法皆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法界性故。是故名一切法。证此法界名为法身。法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身。故非大身。法界为身。故名大身。此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妙庄严果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能度所度不可得 能严所严亦复然 无我无法善通达 真因清净宜修习

论曰。此承上广明无得妙果。而劝修无得真因也。盖不但无心外众生可度。无心外佛土可严。即此心性之中。求一能度所度。能严所严。实法了不可得。以能所之性。只是即心自性。无有少许我法而可得故。如此通达。即名真实菩萨。非谓有能通达有所通达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五眼具足成菩提 了了见于恒沙界 心即非心福非福 是故能所恒寂然

论曰。上明清净真因。毕竟无我无法。则佛境界为有为无。为遣此疑。故显如来五眼。不有而有。众心福德不无而无。有无互彰。巧遮戏论。夫五眼者。能照之知见也。众生诸心及施福者。所照之境界也。以前例后。则能照既有。所照安得独无。以后例前。则所照既无。能照安得独有。特以如来五眼。凡愚之所不达。以不达故。妄计为无。今故特明具有。显 非断空。众心福德。凡愚之所取著。以取著故。妄计为实。今故特明其无。显非有性。言五眼者。次第为语。肉眼同人。见现前色。天眼同天。见障外色。慧眼示同二乘。见于真空。法眼示同菩萨。见于俗谛。佛眼不共三乘。见于第一义谛。若圆融为语。一眼一切眼。一切眼一眼。通照三谛。无有遗余。是故亦知尔所国土差别。亦知尔所众心差别。亦知差别即非差别。亦知尔所福德。亦知福德非实。若差别非差别福德非福德者。当知五眼即非五眼。若以无碍妙智分别说为五眼者。当知一法界中。分别说有种种世界种种众心种种施因种种福果。亦为不错。不谬矣。依假名说。能照所照。皆悉历然。依实义观。所无别所。能无别能。故曰恒寂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色身相好离分剂 应见如来净法身

论曰。若佛境界。离有离无。色身相好。宁复非有。为遣此疑。故明具足即非具足。欲令即于色身相好。达其无分无剂。得见如来净法身故。净法身者。法界为体。不局丈六及四八故。彼丈六身及四八相。一一皆即相好之海。不可但作丈六四八观故。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无可说性自离 解说非说始免谤

论曰。色身相好。既非具足。说法度生。岂无语言分剂耶。云何众生得承如来言说而解诸乘。为遣此疑。故云。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不能解我所说故。我所说者。无有少许法相可得。无所说相。无能说相。以诸法性无声字故。以诸声字性非声字。即是无性法故。此中无法可说一语。具遮二谤。一者为遮有法可说谤故。二者为遮总不说法谤故。谓说即非说。非以杜口为无说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是法难信亦有信 以诸众生非生故

论曰。此重疑信受者难也。然众生原非实有众生之性。但一念迷惑。假名众生。一念了悟。当体即佛。佛与众生。皆依俗谛言说建立。而终非有实性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智无所得法平等 善法非法成菩提 全性起修修即性 是故持说功德多

论曰。若第一义佛境界。色相言说皆不可得。法身体性。岂亦然耶。为遣此疑。故曰我于无上菩提乃 至无有少法可得。以是法平等无高下故。请稍证之。一切法者只是六尘。色无高下者。譬如一恒河水。鱼龙视为窟宅。修罗视为刀杖。人间视为清泉。饿鬼视为脓血。二乘了其本空。菩萨知其差别。佛眼知即法界。而恒河水性无高下。随诸众生妄见不同。当知一切诸色。亦复如是。声无高下音。譬如一咒。魔外闻之恐怖。佛子闻之安隐。又如魔以恶声怖佛。反成赞咏。而北朝败衂。风声鹤唳。皆为晋兵。当知一切诸声。亦复如是。香无高下者。譬如世间沉檀。蝇蚋闻即远去。幻士厕室。佛坐便成香殿等。味无高下者。譬如目连钵饭。母揣便成火炭。饥世马麦。佛受便如甘露等。触无高下者。譬如闇中扪膝。怖为他人。龙雨刀杖。变成天华等。法无高下者。譬如为名利发菩提心。是三途因。为断邪杀婆罗门。转增功德等。是故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本无高下。随众生心妄见高下。而高下悉皆无性。达此无性。名为无上菩提。非别有少法可得也。既显示菩提无所得已。乃的示妙修之要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 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境妙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即智妙也。修一切善法。即行妙也。三法成乘。故得菩提。而又言善法即非善法等者。为遣疑故。恐有疑云。既无少法可得。云何复修一切善法。此善法者。独非法耶。今释之曰。善法即非善法。以善是对恶之名。因于恶法假名善法。若非对恶。无善名故。以诸善法惟心所修。心既不有。善亦性空。不可得故。以诸善法。互具一切善恶诸法。性不定故。如布施持戒等。虽是善法。而名利矫饰心修之。是三涂因。人我胜负心修之。是修罗因。著相计果心修之。是人天因。出世灭苦心修之。是二乘因。利益众生心修之。是菩萨因。法界平等心修之。是无上因。如是差别有无量故。以诸善法体即法界。实相无相。不思议故。结云是名善法者。即是对恶因缘故。惟心空寂故。出生十界故。全体法界故。如此善法。全性所起。故名为修。全修即性。故无实法。至圆至顿。了义了义。持说功德。岂财施所可较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生非生如是度 说我无我亦复然 凡亦非凡性自空 是故假名皆不坏

论曰。前明众生即非众生。如何复有经言。无量众生以佛为善知识。得脱诸苦。为遣此疑。故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以第一义中。佛与众生皆无性故。以同体大悲。不于心外有众生故。若实有众生异于如来是所度者。如来即有我等四相。须知如来虽复有时说我。但是假名。实非有我。而凡夫闻语起见。自生执著耳。又恐转计凡夫是实有法。故随释云。即非凡夫。以圣凡皆是假名。从来无实性故。言是名凡夫者。但是不坏假名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不可以相观 遣著应知离四句

论曰。诸相非相。前已重重发明之矣。兹复设此问者。意欲其遣一切句。故不曰见如来而曰观如来者。以如来即诸法如义。则三十二相。独非诸法。独无如义可观耶。故须菩提即顺答曰。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然诸佛法身。毕竟四句皆离。若直以三十二相而观。则转轮圣王。亦可为如来矣。岂知如来法性身哉。尊者解旨。寻答不应。佛乃以偈述成。但举一隅。若欲具足说者。即色声求固是邪道。离色声求亦是邪道。亦即亦离求。非即非离求。均是邪道。据诸论本。皆有二偈。前一偈同。更一偈云。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非所见。彼亦不能知。则文义俱全矣。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四句皆离相好圆 发心终不说断灭

论曰。若如来不可以色声求。乃至四句皆不可得。将无毕竟断灭相耶。为遣此疑。故曰莫作是念等。须知如来。惟其离四句故。所以无边相好。皆得具足。设但如转轮圣王。则舍身之后。相好即灭。反成断灭相矣。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一义忍此得成 无著无贪福最胜

论曰。知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般若功成也。由其不贪不著故。福德无与等者。若有所受。便有分剂。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无去亦无来 果德究竟不生故

论曰。若第一义无福可取。何故余经作如是说。如 来福智资粮圆满。坐菩提座趣于涅槃。为遣此疑。故云。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微尘世界有非有 碎非可碎合非合 如来果德不可说 一切譬喻无能喻

论曰。上明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以有缘则现。缘尽则隐。恐有疑云。佛真法身。譬如世界。佛应化身。譬如微尘。复有疑云。迷涅槃成生死如碎界为尘。悟生死成涅槃如合尘为界耶。故今释云。微尘即非微尘。世界即非世界。乃至一合相即非一 合相等。盖法身应化。原非世界微尘可比。生死涅槃。亦非碎尘合界可喻。然即此微尘便非微尘。即此世界便非世界。碎无可碎。合无可合。但凡夫妄生贪著耳。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智者应知四见离 说有非有解实义

论曰。此结显四见本离。以为修行般若之方便也。恐有疑云。佛破我人众生寿者。为其有故。若本无我人众生寿者。何用破为。譬如无病何须用药。今明四见即非四见。所以可破。如病非实病。所以可医。翳非实体。所以可抉。但了四见本非四见。譬如了病非实。便可安心调理矣。正宗分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是知见及信解 法相非相故不生。

论曰。此付嘱流通也。如是者。广指上文所说也。知见者。谓证时。信解者。修学时。正修学时不生法相。以法相即非法相故。但依俗谛说名为法相耳。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无量世界宝施福 不如发心持说胜

论曰。此较量流通也。发菩提心。已为大难。持说此经。倍为希有。盖不发菩提心者。不堪持说此经。发心而不持说此经。无以圆满称性福聚。今由发心及持说。故非施福所及也。功德施论云。何故复说受持之福。欲令众生毕竟信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理演说不取相 观察有为体相故 如是六喻或九十 性即无住大涅槃

论曰。此流通方法也。欲宏通此经者。须是不取于相。如于真如。常不动故。言不动者。即是不动空有等法。一切诸法。约真谛边一切皆空。约俗谛边一切皆有。十界皆空。故非偏空。此空即具一切法名 为真如。十界皆有。故非偏有。此有即泯一切相。亦名真如。今以如智如于如理。故不取偏有相。不取偏空相。而空有等法皆得不动。又正演说时。不挂一糸字脚。以文字相即解脱相故。不取演说相。亦不离文字而别取默然相也。何以故下。重示般若观门。一切有为法者。举所观境。即指阴处界等。竖穷十界。横色心。以要言之。种种假实国土。总名有为。以是随染净缘成故。如梦幻泡影等者。示观察门。此译止有六喻。他译九喻。谓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大品十喻。谓幻。焰。水月。虚空。响。干城。梦。影。镜像。化。然法数虽殊。理致惟一。今略为三释。一附事释。二次第释。三圆融释。附事释者。梦幻泡影。是无我观。如露如电。是无常观。色阴如梦。觉时不可得故。受想如幻。随心变现故。行阴如泡。虚妄生灭故。识阴如影。无有实性故。色法如露。不久停故。心法如电。起即灭故。二次第释者。譬如梦等因缘妄有。一切有为亦复如是。因缘妄有。无实体性。譬如梦等当体即空。一切有为亦复如是。当体即空。非灭故空。譬如梦等种种变现。一切有为亦复如是。种种变现。假名无量。譬如梦不异睡。幻不异本。泡不异水。影不异质。露不异湿。电不异光。一切有为亦复如是。不异实相。三圆融释者。即一心三止三观也。即止而观。故一切皆梦幻等。即观而止。故一切梦等悉皆如如。由此一心圆止观力。则知一切诸法。皆即无住大涅槃性。依此演说。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三事清净故欢喜 二利具足成受行

论曰。此流通相貌也。一能说人清净。佛证金刚般若体故。远离名利诸过患等。二所说法清净。无上正法实相印故。离于有无诸戏论等。三闻者得解脱清净。持戒修福。有正智慧。不惊不怖不畏。能深信故。不复取著法非法等。自利成就名信受。转化他人名奉行也。

般若实相不思议 如是妙义如大海 仰承三宝胜威力 演说此中一滴相

抉诸生盲空见膜 令见实相如金刚 回兹福利施群生 同成究竟度无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江苏通州白蒲冯勇成同子。昌禄昌祺媳徐氏张氏。孙廷爵廷献廷栋孙媳沈氏。施洋五十圆敬刻金刚破空论一部金刚观心释一部心经释要一部专为

先远祖宗及先考鸣皋府君。先妣(吴沈)太孺人。先室(吴陈)孺人下迨冢媳李孺人回向法界仗佛恩灵同游华藏妙证菩提并祈家宅平安坟山清吉昌禄等并祈

父身延龄益算。精神明快。兼为子媳培植正因。愚者明。拙者智。昌禄自祈生生世世见佛持经心地玲珑无有障碍。

同治十年秋 如皋刻经处识


原跋

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盖无住正所谓应住。生心正所以降心也。而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外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宏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唯菩萨不住六尘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于佛住。试玩经中劝生心处不一而足。如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又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又云于法不说断灭相等。而中间一处。直云应生无所住心。由是观之。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矣。故余尝谓此经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文字为用。旧云无相为体。无住为宗者非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