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阅藏知津(卷三十二 ~ 卷三十八)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律藏】

     述曰。大乘律法。杂在方等诸经。不同声闻别部独行。今于经中。取其扶律义居多者。或是全部。或一品一章。别标如左。

佛说梵网经(二卷 有僧肇序 南摄北安)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菩萨心地品上。释迦于第四禅。接众归莲华藏。请问卢舍那佛。广说三十心。十地法门。菩萨心地品下。释迦示成佛道。十处说法之后。即于菩提树下。结示十重四十八轻戒法。

~p 1458-1459

此经本与华严同部。今惟此品单行。故南北二藏皆归于律。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南职北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集众品第一。佛重游道场树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萨。从十林刹。十精进佛所来。及集一切诸天众等。 贤圣名字品第二。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名字。皆华梵双举。又说住前十心。信。念。精进。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又说二十四愿偈。亦说十不可悔戒。 贤圣学观品第三。谓十住名习种性。十行名性种性。十向名道种性。十地名圣种性。次等觉性。次妙觉性。又名六坚。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观。又名六宝璎珞。一铜宝。二银宝。三金宝。四琉璃宝。五摩尼宝。六水精宝。并说六位所修诸行。 释义品第四。仍释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义。 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萨问二谛义。并说小中大劫差别。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罗密。各有三缘。及说七财。四摄。四辩。四依等

~p 1460-1461

为因。二种法身为果。 大众受学品第七。佛复放光集众。嘱文殊及善财等七大菩萨。各领大众受学。因分别三种受戒。及受戒仪式。由受戒故。次第入于住。行。向。地。等妙觉中。 集散品第八。三劝大众发菩提心。乃至再嘱须受菩萨戒已。方可为说此大法门。

     此亦仍似华严部摄。智者大师。依此判别圆位次。今因始终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归律藏。

菩萨善戒经(九卷 一名菩萨地 南仕摄北辞)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等译

  序品第一。与宝积中决定毗尼经同。善行性品第二。发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内外品第四。真实义品第五。不可思议品第六。调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 精进品第十三。禅品第十四。慧品第十五。软语品第十六。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数法余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萨相品第二十一。如法住禅品第二十二。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萨地品第二十四。如法住毕竟地生品第一。毕

~p 1462-1463

竟地摄取品第二。毕竟地毕竟品第三。毕竟地行品第四。毕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品第五。毕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无畏等。后有优波离问结经名。

     从第二品以下。并与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同意。弥勒菩萨宗此经成地论。而地持一经。又从地论录出别行。故仍与此大同也。

菩萨善戒经(一卷连前经 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轻。即上经戒品中别出。与菩萨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异。

佛说受十善戒经(一卷 南职北笃)

            开元录拾遗单本

  十恶业品第一。佛为舍利弗说十恶业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归依而受。次授八戒斋法。 十施报品第二。颂叹不杀功德。次说杀生十报。略叹不盗功德。次说偷盗十报。赞叹不淫有五功德。次说淫有十过。颂叹不妄语等功德。次说口四过恶业。

佛说十善业道经(五纸欠  南从北初)

~p 1464-1465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佛为海龙王说一切法靡不由心。应修十善。遂广明十善功德。及摄一切佛法。

    即方等部海龙王经中一品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八纸半 南命北尽)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与十善业道经同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染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

     序品第一。佛住耆阇崛山与比丘菩萨众俱。菩萨戒品第二。与沙弥十戒同。不可思议品第三。明如来不入涅槃。无我品第四。涅槃品第五。般若波罗密品第六。有余气品第七。来去品第八。中道品第九。世间戒品第十。亦即沙弥十戒。出世间戒品第十一。明菩萨七聚。上出世间戒品第十二。观第一义也。菩萨受戒品第十三。发菩提心也。字母品第十四。分别部品第十五。明佛灭后。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杂问品第十六。设为外道种种邪难求佛解释。 嘱累品第十七。既嘱累已。复广明在家过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见余世界佛。次明用供养华咒法。

~p 1466-1467

佛说菩萨内戒经(一卷 南从北言)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佛以十五日说戒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一归依忏悔。誓行六度。发三愿。及行十法则。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缘。四受二十因缘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禅法。六受般若三昧法。七受菩萨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九六根去恶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内如水。十一愿一切众生。各得其乐。十二修六妙门。不住三乘果。次说十住菩萨。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语。颇难解会。

佛藏经(四卷 南职北笃)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诸法实相品第一。为舍利弗说画空等十喻。喻如来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稀有。 念佛品第二。明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念法

~p 1468-1469

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净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忧恼箭。必堕恶道。 净法品第六。明迦叶佛预记释迦佛法中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譬如诸盲为贼所诳。堕于深坑。 往古品第七。明大庄严佛灭后。众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满慈子。四说邪法者。久堕地狱。今出为调达等。 净见品第八。明释迦曾于过去历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获受记。至锭光佛时。悟无生忍。乃得受记。 了戒品第九。明三种人不喜闻此经。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净说法。及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虑四事。但当一心办道。 嘱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并嘱累竟。魔王忧恼啼哭。以佛预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说偈。以结前义。

优婆塞戒经(七卷 南摄北定)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集会品第一。善生长者述外道礼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罗密。兼示以一切法无性。发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出家在家菩萨。发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脱品第四。三种菩提品第五。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亦名从闻思修得。修

~p 1470-1471

三十二相业品第六。发愿品第七。名义菩萨品第八。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二庄严品第十二。即福德。智慧。摄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轻戒。须六月中净四威仪。乃于二十僧中授之。净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后种种法要。三法。四法等。息恶品第十六。供养三宝品第十七。六波罗密品第十八。杂品第十九。具明布施如法不如法。清净不清净事。净三归品第二十。八戒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罗密品第二十三。业品第二十四。即十善十恶。羼提波罗密品第二十五。毗离耶波罗密品第二十六。禅波罗密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罗密品第二十八。

佛说法律三昧经(七纸欠 南从北初)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佛于摩竭提国。先说十二自烧。次为阿难说虽发大意。有四事堕落。次因舍利弗自责昔非。为说大乘法要。次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

~p 1472-1473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 南从北初)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佛住耆阇崛山。寂调伏音天子思见文殊。佛放白毫藏光。从宝相佛国召来。与十千菩萨俱。文殊与天子问答第一义谛。及彼土声闻所证大法。有四众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声闻众。而发大心。得往生记。又问答声闻菩萨律行不同。及种种法门。因明菩萨住五无间。成无上道。谓从初发意中间。大心。大慈悲。大舍。分证。满证。皆悉无间。直至成佛。于是问答持此经众义。又总约大悲。别约六度。明烦恼成菩提义。佛乃赞印。及释迦叶疑。后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萨。于此土众生而发大愿。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南从北言)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与上经同。分作四品。而菩萨五无间以下诸文俱阙。天子名寂顺律音。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 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南从北定)

            刘宋沙门释法海译

~p 1474-1475

    亦同上经

佛说文殊悔过经(一卷 南从北定)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佛在耆阇崛山。新学菩萨狐疑所蔽。有如来齐光照耀菩萨。为之请问文殊。文殊为说忏悔。劝助。请法。兴供。回向。发愿。诸法。彼等皆得无生法忍。佛遥闻而赞叹之。(劝助。即随喜也)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六纸 南从北初)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国。文殊问三曼陀颰陀罗菩萨。若人求菩萨道者。当作何施行。先总答之。悔过品第二。愿乐品第三。即随喜。请劝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回向。譬福品第六。

菩萨藏经(九纸欠 南从北初)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

    佛在祇园。舍利弗问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结坛受持。后明过去大光明聚如来时。佛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经。即转女身。若女人闻此如来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舍利弗悔过经(四纸 南从北初)

~p 1476-1477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 南从北定)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

二经皆同上。而悔过经文太略。

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南职北笃)

            开元附秦录

    佛住毗舍离庵罗树园。无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淫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忧悔。见文殊师利菩萨。将至佛所。佛为说无性之法。发心得记。因广说净业障法。又说过去无垢光佛灭后。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闻深法。顿发大心。今已成佛。

佛说善恭敬经(六纸欠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说教他功德。及示事师轨式。

佛说正恭敬经(四纸余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与上经同。但示事师轨式。

佛说大乘戒经(一纸欠 南履北临)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祇园说。文简义切。最宜流通。

~p 1478-1479

菩萨戒羯磨文(五纸余 南职北笃)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出瑜伽师地论)

菩萨戒本经(一卷 南职北笃)

            慈氏菩萨说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此即半月半月诵戒本也。此译最善。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南从北言)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与上经同。而后附有礼佛。发愿。受绳床等。诸法。

△菩萨戒本(一卷 有静迈序 南职北笃)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与上经同。而中有开性罪之八条。

菩萨受斋经(二纸余 南从北初)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先明三归悔过。次明当护十念。次明有十戒。次明解斋法。回向净土。

菩萨五法忏悔经(一纸半 南从北初)

            开元附梁录

五悔各作偈语。而无序及流通。盖西土圣贤撰述也。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p 1481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小乘律藏】

   述曰。毗尼一藏。元不局于声闻。但大必兼小。小不兼大。今约当分。且属声闻。实则大小两家之所共学。而菩萨比丘。绍佛家业。化他为务。尤不可不精通乎此也。

四分律藏(六十卷  南训入奉母仪诸姑北业所基籍甚无)

            姚秦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第一分比丘戒(二十一卷)

~p 1482-1483

     第二分比丘尼戒。受戒犍度。说戒犍度(共十五卷)

     第三分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弥犍度。瞻波犍度。诃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灭诤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共十三卷)

     第四分房舍犍度。杂犍度。五百结集法。七百结集毗尼。调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十一卷)

四分戒本(一卷 南姑北外)

            姚秦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译

四分戒本(一卷 前有序 南姑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依律集出

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依律集出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一卷北作二卷 南犹北受)

            曹魏天竺沙门康僧铠译

羯磨(二卷 出昙无德律部 南犹北妇)

            曹魏沙门释昙谛集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南犹北卑)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p 1484-1485

四分僧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卑)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集

尼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荣)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集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北作四十六卷 南政存以甘棠北摄职从政存)

            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初明四弃法(五卷)。二明十三事。三明二不定法(共三卷)。四明三十事(四卷)。五明九十二事(八卷余)。六明四事。七明众学事。八明灭诤法(共一卷半)。九杂诵跋渠。明受戒治罪。乃至一切僧中杂事(共十一卷)。十威仪法(二卷)。比丘尼毗尼(五卷)。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一卷 南贵北外)

            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译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 南妇北随)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共觉贤译

弥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卷 南随外受傅北而益咏)

            刘宋罽宾国沙门佛陀什共竺道生译

初分比丘律(十卷)。第二分尼律(四卷)。

第三分初受戒法。二布萨法。三安居法。四自恣法。五衣法。六皮革法。七药法。八食法。九迦絺那衣法(共八卷)

第四分初灭诤法。二羯磨法(共二卷)。

第五分初破僧法。二卧具法。三杂法。四威仪法。五遮布萨法。六别住法。七调伏法。八毗尼法。明比丘尼受戒事。九五百集法。十七百集法(共六卷)

五分戒本(一卷 亦云弥沙塞戒本 南棠北外)

            萧梁建初寺沙门释明徽集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萧梁建初寺沙门释明徽集

弥沙塞羯磨本(一卷北作二卷 南叔北随)

            唐天水沙门释爱同录

十诵律 (五十八卷北作六十五卷 南去而益咏乐殊贵北诚美慎终宜令荣)

            姚秦罽宾国沙门弗若多罗共鸠摩罗什译

   初诵六卷(四事。至三十事之前十事。)第二诵七卷(三十事之后二十事。至九十事之前四十事。)第三诵七卷(九十事之后五十事。乃至七灭诤法。)

  第四诵八卷。受具足法第一。布萨法第二。自恣法第三。安居法第四。皮革法第五。医药法第六。衣法第七。

~p 1488-1489

   第五诵七卷。迦絺那衣法第一。俱舍弥法第二(佛在俱舍弥时诸羯磨事)。瞻波法第三(佛在瞻波国时诸羯磨事)。苦切羯磨法第四(梵云。那般荼卢伽法。)。二篇悔法第五。顺行法第六。遮法第七。卧具法第八。诤事法第九(广明灭诤法)。

   第六杂诵五卷。第七诵尼律五卷。第八诵增一法四卷。第九诵优波离问四卷。第十善诵四卷。

十诵毗尼序(三卷 南贵北妇)

            东晋罽宾国沙门卑摩罗叉续译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十诵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刘宋炖煌沙门释法颖集出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一卷 南叔北外)

            附宋录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南叔北受)

            刘宋吴国沙门释僧璩依律撰出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续(一卷 前有序 南气北●(缺字))

            附三秦录

~p 1490-1491

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 南怀北下)

            刘宋天竺沙门僧伽跋摩译

已上皆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 南贱礼别尊卑北竟学优登仕)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 有御制序 南上和北贵贱)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四十卷 南下睦夫唱北以甘棠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南连枝北乐殊)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五卷)目得迦(五卷 南妇北睦)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 南伯北和)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 南传北初)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尼戒经(一卷 南傅北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杂事摄颂(一卷 南比北唱)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十四卷 南儿孔北尊卑)

            尊者胜友造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三卷 南比北妇)

            尊者毗舍佉造

已上十一律。并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p 1492-1493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一卷 南交北夫)

习略法(一卷 南交北夫)

    二种并元帝师苾拔合思巴集

戒因缘经(十卷 南兄北上)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解脱戒本经(一卷 有僧昉序出迦叶毗部 南傅北初)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 南弟同北礼别)

            萧齐西域沙门僧伽跋陀罗译

毗尼母经(八卷 亦名毗尼母论 南交北唱)

            附秦录

佛阿毗昙经(二卷 南交北唱)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舍利弗问经(十三纸半 南子北随)

            东晋录失译人名

优波离问经(一卷  南叔北随)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佛说目连所问经(二纸欠 南尽北则)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p 1494-1495

犯戒罪轻重经(一纸半 南比北初)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与上经同

迦叶禁戒经(二纸余 南比北初)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 南孔北唱)

            正量部佛陀多罗多法师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 南孔北别)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僧祐云。失译人名。)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 前有序 南叔北妇)

            附东晋录

沙弥威仪(八纸余 南叔北受)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前七十威仪同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三纸半 南忠北则)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摄颂沙弥戒品威仪。共计七十二颂

沙弥尼戒经(四纸欠 南子北随)

            今在汉录

~p 1496-1497

沙弥尼离戒文(三纸余 南叔北受)

            失译人名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 南比北初)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佛在迦维罗卫国。净饭王请为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佛言。我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受持不犯。当成佛道。若犯而不悔。常在三涂。因于比丘众中。次第说五戒轻重可悔不可悔相。

佛说戒消灾经(三纸 南比北初)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持归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见佛。皆得证果。

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南比北随)

            北凉录失译人名

佛说苾五法经(四纸余 南尽北则)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说五法得离依止等。及说戒七种差别。

佛说苾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 南尽北则)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p 1498-1499

    说具足惭愧多闻等十法。得为人师。

佛说五恐怖世经(一纸)当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说末世不遵戒律。诸恐怖事。

佛说斋经(三纸 南福北缘)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说六斋日受八支五念法 亦收入阿含部

附疑似杂伪律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一卷 南犹北随)

            西晋录失译人名

  唯首品即犯戒罪轻重。并目连所问二经。下诸品。与五部律。及诸律论。俱多矛盾。曾于毗尼集要卷首稍辨之。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p 1501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一】

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 亦曰十生论 南志满北规仁)

            龙树菩萨造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序品第一。入初品第二。地相品第三。净地品第四。释愿品第五。发菩提心品第六。分别七因缘发心。调伏心品第七。因上品说三发心必成。余四不必成。问答广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转此法修习行。世世不忘菩提心

~p 1502-1503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易行品第九。广明念十方佛。及阿弥陀佛。过去七佛。未来弥勒佛。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等。以求阿惟越致。除越品第十。复明于诸佛所。应修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分别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时忏悔等所有功德。分别布施品第十二。分别法施品第十三。归命相品第十四。明归依三宝义。五戒品第十五。知家过患品第十六。入寺品第十七。明斋日宜受八戒。及亲近持净戒者。亦不应于破戒比丘生轻恚心。但应生怜愍心。共行品第十八。谓在在出家菩萨所共行法。四法品第十九。明八种四法。应远离。八种四法。应修习。乃至十法能净治初地。念佛品第二十。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说有四十种。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问家种种难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释。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赞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赞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种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萨有二十法。出家菩萨有六十法。

~p 1504-1505

又余助法有五十。譬喻品第二十六。释经中导师喻。喻菩萨通达地法。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放逸。及智慧。三戒。心。慧。四谛。舍。灭。慧。五五根。六六度。七七正法。信。惭。愧。闻。精进。念。慧。八大人觉。少欲。知足。远离。精进。念。定。慧。乐不戏论。九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坚心。不贪。不恚。不痴。十十善道。如是等法。菩萨应生。生已。应守护。守护已。应增长。又应远离恶法。所谓一放逸。二贪声闻辟支佛地。三憎诸菩萨。憎菩萨所行。憎甚深大乘经。四谄曲。急性。无慈。愍。五贪欲。嗔恚。睡眠。调戏。疑。六悭贪。破戒。嗔恚。懈怠。调戏。愚痴。七乐多事务。乐多读诵。乐腄眠。乐语说。贪利养。常欲令人喜。迷闷于道。心随爱行。八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闻无上菩提。闻已不信。若信不受。若受不诵持。若诵持不知义趣。若知不说。若说不如说行。若行不常。若常行不能善行。十即十不善道。又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分别二地业道品第二十八。分别声闻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道。令何等众生至二乘地。大乘品第三十。明菩萨修十善。道胜于一切。护戒品第三十一。明十善

~p 1506-1507

十恶果报。及明六十五分尸罗。解头陀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助尸罗果品第三十三。明六种四法。能净尸罗。又四种似尸罗而破尸罗。慎莫为之。一说有我。二不离身见。三见诸法定有。四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又沙门有四。应学第四沙门。不应为三。谓一者形色相沙门。二者威仪矫异沙门。三者贪求名利沙门。四者真实行沙门。赞戒品第三十四。戒报品第三十五。谓常作转轮圣王。

    按此论。是释华严十地品之初二地也。

十地经论(十二卷 前有序 南恻造北离节)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释华严十地品。具有经文(论初论末。皆云佛成道二七日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六纸欠  南竟北隶)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七卷 南造北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

~p 1508-1509

    即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法义甚详。(先经次论)

大宝积经论(四卷 南弗北亏)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

释宝积第四十三会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七纸欠 南次北颠)

            婆薮盘豆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天亲菩萨。明修五念门。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一卷 南弗北静)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

    释大方等大集经之第十分

转法轮经优波提舍(九纸 南弗北静)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

  佛住耆阇崛山。告智员大海乐说辩才菩萨言。有二种住持。如来转法轮。一者众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设十四难。然后一一解释。

~p 1510-1511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一卷 南造北节)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

  佛住毗舍离大林精舍。告无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萨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闻具足。翻译记云。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经义。弗释章句。是故名为优波提舍。

佛地经论(七卷 南次北节)

            亲光等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经是佛住净土。为妙生菩萨说五种法。摄大觉地。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论释法相。最为详明。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三卷 南离北弗)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有论无经。文来未尽。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 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南离北弗)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有经有论

~p 1512-1513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 (十二纸 南优北钟)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说瑜伽自性三十七圣位。所谓十六菩萨。八方内外大护。及法界身。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释本经字句。理趣。种种表法义门。

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二纸半 南竟北隶)

大兴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刚依释略序

    述金刚菩萨名义表法之句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二纸欠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释遏阿等五十字门义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六纸余 南学北杜)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诸教决定名义论(三纸半 南壁北古)

            圣慈氏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彼如实义。所谓唵字最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刚三业等。

~p 1514-1515

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九颂精义论(七纸半 南壁北古)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二纸半 南书北星)

            大域龙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六纸余 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仪 南壁北通)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阿阇梨译

似即自述事师法五十颂(二纸余 南优北言)

            宋西夏沙门日称等译

马鸣菩萨。依秘密教略出。

大智度论(一百卷有僧睿序  南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

            龙树菩萨造 姚秦北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缘起论(半卷)。释初品(尽三十四卷)。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九十品。惟初品具译全释。故有三十四卷。余皆什师十倍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而已。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亦名金刚能断般若 南次北受)

            无著菩萨造 隋南天竺沙门达磨笈多译

  成立七种义句。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问答住降。三行所

~p 1516-1517

住处。有十八种。略为八种。四对治。谓十八住中各有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离增益损减二边。如经中处处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谓十六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是净心地。后上求佛地七立名。谓金刚能断义。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颂(七十七偈 南次北颠)

            无著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南弗北受)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释经。及无著颂断二十七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释(三卷 南弗北亏)

            无著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上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 南离北弗)

            功德施菩萨造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二卷 南离北亏)

~p 1518-1519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共昙林等译

    婆薮盘豆菩萨(此云天亲)。广释序品。及方便品。略释七喻等。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二卷 南离北亏)

            元魏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

    与上论同

大般涅槃经论(九纸余 南弗北颠)

            元魏沙门达磨菩提译

    婆薮盘豆菩萨。释迦叶菩萨所问偈。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与上同卷 南弗北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天亲菩萨造。兼释诸行无常偈。

遗教经论(一卷 南离北颠)

            天亲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述曰。此经本是小机所见。属阿含部。而天亲以七分解释。建立菩萨所修行法。则是开小成大。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p 1520-1521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颇牧用军最北用军最精宣威)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将释经义。总启十门。第一起教因缘。谓因缘各开十义。第二藏教所摄。谓三藏中。正经藏摄。亦摄余二。于二藏中。菩萨藏摄。又权不摄此。此兼摄权。于五教中。唯圆教摄。此亦摄余。第三义理分齐。略显四门。一所依体事。二摄归真实。三彰

~p 1522-1523

其无碍。四周徧含容。又各十门。以显无尽。第四教所被机。前五拣非器。后五彰所为。五拣非器者。一无信非器。二违真非器。三乖实非器。四陿劣非器。五守权非器。五显所为者。一正为一乘圆机。二兼为信向成种。三引为权教菩萨。四权为二乘。五远为凡夫外道阐提。第五教体浅深。略明十体。一音声。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摄所诠。五诸法显义。六摄境唯心。七会缘入实。八理事无碍。九事事无碍。十海印炳现。后二正是经宗。融取前八。无所遗矣。第六宗趣通别。总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现通假实。五俗妄真实。六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绝相。九空有无碍。十圆融具德。今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第七部类品会。一彰本部。二显品会。三明支类。四辨论释。第八传译感通。第九总释经题。初解经题。二明品称。解经题中十门分别。一通显得名。二对辨开合。三具彰义类。四别释得名。五展演无穷。六卷摄相尽。七展卷无碍。八以义圆收。九摄归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别解文义。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襵曡(同叠字)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其本会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无尽科。此后乃随文科释。

~p 1524-1525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即清凉山澄观自释前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三十卷) 稷税熟

    即前疏中悬谈合钞别行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迹)

            唐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教义摄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开宗第四。乘教开合第五。起教前后第六。决择其意第七。施设异相第八。所诠差别第九。义理分齐第十。

华严经指归(一卷 南青北迹)

            唐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一说经处。二说经时。三说经佛。四说经众。五说经仪。六辨经教。七显经义。八释经意。九明经益。十示经圆。于十门中。各明十意。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南青北迹)

            唐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p 1526-1527

  一三宝章。略作八门。二流转章。略作十门。三法界缘起。略陈四门。四圆音章。略作四门。五法身章。四门分别。六十世章。义作二门。七玄义章。又分十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治本于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 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南石北缺)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佛说阿弥陀经疏(七纸 南青北百)

            唐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三门分别。初述大意。二释经宗致。三入文释。(正宗分中。以发菩提心。释多善根福德因缘。名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为助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南法北约)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此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

~p 1528-1529

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也。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悟入。此即顿教。从如是。讫清净业处。为序分。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为正说分。尔时阿难白佛下。讫经。为流通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奉 诏同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六卷北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 务

            姚秦鸠摩罗什并僧肇等注

维摩诘所说经疏(十卷 元朝藏中谦字号南北二藏并缺)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维摩诘所说经疏记(六卷 元朝藏中谨字号南北二藏并缺)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四教义(六卷) 弊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第一释四教名。为五。一正释。二核定。三引证。四料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诠。为四。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第

~p 1530-1531

三明四门入理。为五。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法成门义。五信法两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为六。一约三藏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二约通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三约别教位。明净无垢称义。四约圆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五约五味以结成。六明经论教多少。第五明权实。第六约观心。第七通诸经论。此三科未说。盖是维摩诘经玄义少分也。

金光明经玄义(二卷 南遵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总释五章。为二。初生起。二简别。别释五章。为五。初释名。又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后更约观心释。就第三譬喻中。先破旧解。次为三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十数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识。三道也。释之与简。具在本文。四附文释者。即指所诠事理名金光明。不约譬也。五当体释者。俗本无名。随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贵。名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后更约观心释者。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还约十种

~P 1532-1533

三法。始于三道。终于三德。一一不离现前一念之心。具显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体。为三。一释名。二引证。三料简。释名者。法身法性。是经体质。余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为宗。何者。法性常体。甚深微妙。若欲显之。非果不克。当知果是显体之枢要也。第四明用。灭恶生善为经力用。忏品灭恶。非不生善。赞品生善。非不灭恶。互说一边尔。空品双导。忏不得空。恶不除灭。赞不得空。善不清净。四王品已下。护经使宣流通。还是生善。攘灾令去。还是灭恶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满字。通别通圆。约五味。则生酥摄。约四藏。则杂藏摄。(四藏。谓声闻藏。菩萨藏。佛藏。杂藏也)

金光明经文句(六卷 南约北盟)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断隔绝。序本序于正通。序则有三义。正本正于序通。正亦三义。通本通于正序。通亦三义。上中下语皆善故。又众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无滋味。流通歇末耶!今从如是我闻。入寿量品。讫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

~p 1534-1535

段。从尔时四佛下讫空品。正说段。从四王品下讫经。流通段。序有三义。一次绪。谓如是我闻等。二叙述。谓是时如来等。三发起。谓其室自然广博等。正宗中。寿量明常果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体。二义宛然。忏悔品灭恶。赞叹品生善。空品导成。即是经用也。流通品凡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发誓。劝奖人王。弘宣此经(一)。正论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经。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经方轨(二)。鬼神品。明听经功德(三)。授记品。证听经功德不虚(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听经之功德。证今护持之非谬(五)。舍身品。引昔行经不惜躯命。戒劝师弟勿吝法财(六)。赞佛品。明诸菩萨称扬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盂兰盆经疏(一卷 南青北百)

            唐充国沙门宗密述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然以大乘法门。判作人天乘摄。可谓深经浅解。未免堕依文解义之咎矣。

首楞严经义海(三十卷 前有曾怀咸辉二序 南九州禹北翦颇牧)

            宋长水沙门子璇集义疏注经并科 泐潭

~p 1536-1537

            沙门晓月标指要义  吴兴沙门仁岳集解  福唐沙门咸辉排经入注

    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二十卷) 緜邈

师子林沙门惟则。集九家解。并为补注。一兴福悫。二资中沇。三真际节。四槜李敏。五长水璇。六孤山圆。七吴兴岳。八泐潭月。九温陵环。

请观音经疏(一卷 南烦北法)

            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顶法师记

  从人法以为名。灵知寂照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救危拔苦为用。大乘为教相。从如是。至令得无患。是序分。从尔时佛告。至生诸佛前。名正宗分。从佛说是已。讫文。名流通分。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p 1538-1539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三】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南法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p 1540-1541

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农

            唐大兴福寺沙门宗密述 宋长水沙门子璇重治

  科经约天亲。释义兼无著。傍及余论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农

            宋长水沙门子璇录

  石壁于纂要。别为广录。今师病其繁长。更为刊定。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注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奉 诏同注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前有晁说之序) 韩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人法为名。实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大乘熟酥为教相。序品为序分。观空下六品为正说分。嘱累品为流通分。若望经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九纸 南青北百)

            沙门法藏述

  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

~p 1542-1543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集注(一卷 前有御制序 南石北缺)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贤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注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三纸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奉 诏同注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前有私记缘起 南实寍北密勿)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多端。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p 1544-1545

  释名第一。辨体第二。明宗第三。论用第四。判教第五。释此五章。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通七番者。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简会异等。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脱门。略说七重共意如此。广解五章者。一一广起五心。五根。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耳。标章。乃至料简。具如全文。六观心者。从标章至料简。悉名观心。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释名竟。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观心引证等。具如全文。七会异者。会四悉檀也。解四悉檀为十重。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具如全文寻

~p 1546-1547

之。○别解五章者。释名为四。一判通别。妙法莲华为别名。经之一字为通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诠。经之一字。独指能诠也。)二定前后。文则先妙后法。解须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旧不录。四正解。先明法者。谓众生法。佛法。心法。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约十界十如释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释。二别释。一通释者。谓相待妙。绝待妙。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二别释者。有迹中十妙。本中十妙。观心十妙。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释此为五。一标章。二引证。三生

~p 1548-1549

起。四广解。五起权实。广解中。第一境妙为二。一释诸境。二论诸境同异。释境为六。一十如境。谓十界十如。二因缘境。谓四种十二因缘。三四谛境。谓四种四谛。四二谛境。谓七种二谛。五三谛境。谓五种三谛。六一谛境。谓四种一谛。及与无谛。第二智妙为二。初总论诸智。二对境论智。初为六。一数。谓一世智。乃至二十圆妙觉智。二类。谓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为一。五停心。四念处。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故为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为一。四果同见真。故为一。支佛别相观能侵习。故为一。六度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为一。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支佛又小胜。故为一。通教菩萨入真方便智。四门徧学。故为一。出假智正缘俗。故为一。别教十信智。先知中道。胜前劣后。故为一。三十心。俱是内凡。故为一。十地同是圣智。故为一。三藏佛是师位。名胜三乘弟子。故为一。通教佛智。断惑照机胜。故为一。别教佛智又胜。故为一。圆教五品弟子。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为一。六根清净智邻真。故为一。初住至等觉。同破无明。故为一。妙觉佛智。无上最尊。故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粗妙。

~p 1550-1551

六明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二对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为二。一通途增数行。二约教增数行。后更约五数明行妙。先明别五行。次明圆五行。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约药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药草。二声闻缘觉位。是中药草。三六度菩萨位。是上药草。四通菩萨位。是小树。五别菩萨位。是大树。六圆教位。是最实事。如一地一雨。于中又为十意。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四明功用。五通诸位明粗妙。六明位兴。七明位废。八开粗显妙。九引经。十妙位始终。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轨也。此即七意。一总明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名虽有三。只是一大乘法也。二历别明三轨。历四教各论三法也。三判粗妙。四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终。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性相。为三法之始。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恶业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有火。

~p 1552-1553

火出还烧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为苦道。不离苦道别有法身。如迷南为北。无别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发也。即是真性等萌动。如是因者。即观照萌动。如是缘者。即资成萌动。如是果者。观照萌动成习因。感得般若习果满。如是报者。资成萌动为缘因。感得解脱报果满。是为三德究竟满。名秘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轨冥伏。不纵不横。修德三轨彰显。不纵不横。冥伏彰显。皆如等。数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类通三法。谓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诸三法无量。举其大要。明始终耳。七悉檀料简如全本。此五番明妙。从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应妙者。上四妙名圆因。三法妙名圆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应妙也。感属机。应属圣。略言为四。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是过去。显机。是现在。亦冥亦显机。是过现。非冥非显机。是未来。于一机中。各召四应。即成十六句也。余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论化用益他。

~p 1554-1555

即是三轮不思议化也。第八说法妙。为六意。一释法名。谓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对缘同异。四判所诠。五明粗妙。六明观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属妙者。一理性眷属。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也。二业生眷属。为亲。为中。为怨。三类受道。得出生死也。三愿生眷属。先世结缘。虽未断苦。愿生内眷属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属。若先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来此。五应生眷属。已得法身之本。能起应入生死也。又法门眷属。如方便为父。智度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为四。一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略说七益。广开十益。具如全本。五结成权实。亦如全本。迹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释本迹。二明十妙。释本迹为六。一理为本。事为迹。二理事皆为本。说教为迹。三教为本。行为迹。四行能证体为本。起用为迹。五实得体用为本。权施体用为迹。六今经所显成佛已久为本。先来所说为迹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

~p 1556-1557

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观心者。本迹长远。亦不离心。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迹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也。次释莲华者。权实难显。仅譬莲华。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标题。又莲华非譬。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莲华。喻难解之莲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上中下根。盖依正因果。悉是莲华之法。何须譬显。为钝根人。不解法性莲华。故举世华为譬。亦应何妨。二门六譬。略如序说。又以徧譬十如。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释经为五。一明无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无。四历法明经。五观心明经。亦具如全本。 二显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也。略开七条。一正显体。二广简伪。三一法异名。四入体之门。五徧为众经体。六徧为诸行体。七徧为一切法体。一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二广简伪者。凡外乃至别教教道。皆未达此实相印也。三一法异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种智。乃至大般涅槃等

~p 1558-1559

也。四明入体门者。谓以教行为门。略为四意。一略示门相。谓四四一十六门。二示入门观。谓门门各具十法成乘。一识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徧。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对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爱不生。具在全帙。须细寻之。三示粗妙。四示开显。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 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显体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提纲。释宗为五。一简宗体。谓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也。二正明宗。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其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为经宗也。三众经同异者。今经迹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之因果为经妙宗也。四粗妙开显。如全帙。五结成者。经说因果。正谓通益生法行人。若开权显

~p 1560-1561

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若说寿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进。从七种方便。入圆初住。见真为因。乃至得妙觉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为缘因种。随闻一句。为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 四明用者。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破执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觉。亦令断疑生信。如是胜用。岂同众经耶! 五教相者。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今经但论如来布教之原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记者私录云。诸大乘经。旨归不殊。但随宜为异。如华严。无量义。法华。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维摩说不思议解脱。大涅槃是究竟灭。文殊问菩提是满足道。悉是佛法。法无优劣。于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为。皆是菩萨。旨归不当有异。人何为强作优劣。

~p 1562-1563

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实寍)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章安尊者叙云。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徧记难。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为四。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矣。 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故用约教释也。若应机说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存本。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身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

~p 1564-1565

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 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 二从方便品。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更为两。一从此下。是略开三显一。二从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是广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从此至譬喻品尽回向佛道。是为上根人法说。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记品。是为中根人譬说。三化城喻下三品。是为下根人因缘说。 三法师下五品。是迹门流通。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门发起序。 寿量品第十六。是正开近迹显远本。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于中佛说长行。为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为总申领解。正宗分竟。 此后并下三品。为劝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为付嘱流通。

观音玄义(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别释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名十义。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

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又境智因缘名观世

~p 1566-1567

音。世者。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所观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也。观者。一切种智中道正观也。普门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也。以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

观音义疏(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有时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缘。乃至观心等释。

妙法莲华经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传序注并释及南序) 旷远

            宋温陵开元莲寺沙门戒环解

    科此经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 南践北灭)

~p 1568-1569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此经若依梵本。具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复云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

~p 1570-1571

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徧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会盟北灭虢践)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分文为五。一召请涅槃众。从初如是讫流血洒地。二开演涅槃施。从纯陀讫大众问。三示涅槃行。从现病讫德王。四问答涅槃义。从师子吼讫品。五折摄涅槃用。从迦叶讫经。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南丹北迹)

            宋晋水高丽国沙门净源述

    大意宗天亲论。而讹谓是马鸣论。可见考订之疏矣。

菩萨戒义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重玄义。第一释名。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第二出体。初明无作

~p 1572

。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简。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p 1573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一】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南节至静北犹至气)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p 1574-1575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谓五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自性。谓了别五尘。所依。谓五净色根。及前灭意。种子。阿赖耶识。所缘。谓五尘境。助伴。谓相应心所。作业。谓了别自境。自相。现在。一刹那。又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复次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余四亦尔。应观所依如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缘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业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谓心意识。彼所依。谓等无间依。种子依。彼所缘。谓一切法如其所应。彼助伴。谓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业。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有七种分别所缘。(一有相分别。善名言者所起分别。二无相分别。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三任运分别。随境势力任运而转。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著现在。若欲恚害等。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七不染污分别。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有三种审虑所缘。(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身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p 1576-1577

  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有寻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杂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数。二处。三有情量。四有情寿。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体。八因缘果。数者。三界。处所者。欲界三十六处(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饿鬼处。非天处。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宫。即他化摄。而高胜)。色界十八处(无想。即广果摄。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无色界四处所。或无处所。相施设建立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种。一依处。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声闻乘资粮方便。七独觉乘资粮方便。八波罗密引发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种。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杂染施设建立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

~p 1578-1579

  三摩呬多地第六。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总标有四。一者静虑。谓四静虑。二者解脱。谓八解脱。三者等持。谓空无愿无相三。又有寻有伺等三。又小大无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圣智。又圣五支。又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谓五现见三摩鉢底。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八胜处。十徧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安立者。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所缘差别者。略有四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种相。

  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诸倒乱心。名无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门(八因缘故。心或生或不生。名无心地)。四分位建立门(六位无心)。五第一义建立门(唯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

~p 1580-1581

  闻所成地第十。谓于五明处。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一内明处(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二医方明处(一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处(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堕。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处所亦六种。所依有十种。所成立义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类者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异类翻此。现量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又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比量有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庄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负堕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出离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二勇猛无畏故。处一切众能起谈论。三辩才无竭故。随所问难能善酬答)。四声明处(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五工业明处(营农。乃至音乐十二工业)。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p 1582-1583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一生圆满(依内有五。依外有五)。二闻正法圆满(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入圣谛现观。二离诸障碍。三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住种性者所有诸相。住种性补特伽罗)。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诸相。已趣入补特伽罗)。出离品第三(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第二瑜伽处(补特伽罗品类差别二十八种。由十一差别道理。建立补特伽罗。有四种所缘境事。有四教授。有三胜学。有十种随顺学法。对治十种违逆学法。有四种瑜伽坏。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种瑜伽所作。有三种瑜伽师。有二种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预流等。有六种补特伽罗异门。略有八种补特伽罗。略有四种建立因缘。略有四魔。有无量种魔所作事。由三因缘发趣。空无有果。一由诸根未积集故。二由教授不随顺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处(安住正念。往诣师所。师既庆慰。四种审问。四种处所。四种寻求。五处安立。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第四瑜伽处(由七作意。离欲界欲。由七作意。证出世果)。

  独觉地第十四。一种性。二道。三习。四住。五行。

~p 1584-1585

    菩萨地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九行。十建立)。发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真实义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威力品第五(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补特伽罗。三成熟差别。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补特伽罗。六已成熟补特伽罗)。菩提品第七(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障无碍智)。力种性品第八(具多胜解。求五明处。求闻正法。法随法行。于法正修止观。八种教授。四摄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行施。四一切门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种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净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进品第十二(九精进如上)。静虑品第十三(九静虑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摄事品第十五(四摄事亦各九种。如上)。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具五种相。能为善友。所作不虚。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

~p 1586-1587

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有情缘无量。二法缘无量。三无缘无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种惭愧。二种坚力持性。五因缘故。心无厌倦。善知五明处论。善知世间。修正四依。修四无碍。二种菩提资粮。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观。十二种善巧方便。四种妙陀罗尼。五种正愿。三三摩地。四种法嗢陀南(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菩萨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种其心平等。五种非饶益事。五种常当欣赞。五加行。五顺退分。五顺胜法。五种相似相功德。实是过失。五种真实功德。十处无倒调伏有情。六位记别。三种决定。五处定所应作。五处常所应作。十最殊胜。四种施设建立。四种如实徧智。五无量能起善巧作用。说法有五大果胜利。七大性共相应。名为大乘。八法具摄大乘。十种菩萨。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有五真实菩萨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业(六波罗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种。三饶益于他(依四摄事)。四无倒回向(以前三门。回向菩提)。增上意乐品第三。发起七相怜愍。有十五种增上意乐。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种性住。二胜解行住。三

~p 1588-1589

极欢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一除灾生。二随类生。三大势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摄受品第二。略有六种。于诸有情无倒摄受。一顿普摄受。二增上摄受。三摄取摄受。四长时摄受。五短时摄受。六最后摄受。地品第三。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有余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设安立。二寂静施设安立。三依施设安立。 无余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设安立。二寂灭施设安立。三寂灭异门安立。

~p 1590-1591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则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皆不应理。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一建立所缘转相(了别内执受故。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二建立相应转相(与五徧行心法。恒共相应)。三建立互为缘性转相(阿赖耶识。一为转识种子。二为转识所依。又诸转识。一于现法中能长养阿赖耶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得生。摄植彼种子故)。四建立识等俱转转相(或一俱转。乃至或七俱转)。是谓由四种相建立流转。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由趣入通达修习作意。建立转依。是谓由一种相建立还灭。广明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有寻有伺等三地焰摩。名为法王。由能饶益诸众生故。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别。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别故。三染净差别故。四迷断差别故。五对治差别故。业由五相建立差别。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生杂染义略有十一。一。一向乐生(一分诸天)。二。一向苦生(诸那落迦)。

~p 1592-1593

三。苦乐杂生(一分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乐生(一分诸天)。五。一向不清净生(欲界异生)。六。一向清净生(已得自在菩萨)。七。清净不清净生(色无色界异生)。八。不清净清净处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处生)。九。清净不清净处生(色无色界异生)。十。不清净不清净处生(欲界异生。不般涅槃法。设般涅槃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色无色界诸有学者)。王过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损门有五。王方便门有五。王可爱法有五。能引王可爱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别。三摩呬多地。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一有谄。二有诳。三有诈。四无惭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恶慧。十慢缓。十一猥杂。十二趣向前行。十三舍远离轭。十四于诸学处不甚恭敬。十五不顾沙门。十六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释随身念经。释二解脱。释法因缘经。释眠缠。五种定相违法。一犯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有五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四静虑。各有五种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

~p 1594-1595

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无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种。一缘阙故。二作意阙故。三未得故。四相违故。五断故。六灭故。七已生故。闻所成慧地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思所成慧地。略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种修。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小分修。徧行修。动转修。有加行修。已成办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声闻地。略有十种声闻。谓清净界声闻。已遇缘声闻。杂染界生声闻。清净界生声闻。末法时生声闻。贤善时生声闻。未得眼声闻。已得眼声闻。清净眼声闻。极清净眼声闻。略有七处摄毗奈耶及

~p 1596-1597

别解脱。一教勅。二开听。三制止。四犯处。五有犯。六无犯。七出罪。菩萨地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摄释分。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行相。六机请。义有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等义。四依处义。五过患义。六胜利义。七所治义。八能治义。九略义。十广义。释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摄异门分。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难。决择。正修。加行。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处择摄第二。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菩提分法择摄第四。调伏事总择摄。本母事序辩摄。

菩萨地持经(八卷 南登北安)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萨地异译。缺第四持。旧在大乘律藏。

决定藏论(三卷 南好北性)

~p 1598-1599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瑜伽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异译。

⊙王法正理论(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决择分中。寻伺地别出。

显扬圣教论(此论一部。总二十卷。乃瑜伽师地论之枢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摄事品第一。摄净义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谛)。成无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无性品第七。成现观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议品第十。摄胜决择品第十一。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即无著菩萨前论中摄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南心北退)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蕴。界。处。 摄品第二。有十一种。(相。界。种类。分位。伴。方时。一分。具分。更互。胜义)。相应品第三。有六种。(不相离。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种。(种子。自在。现行)。决

~p 1600-1601

择分中谛品第一(四圣谛)。法品第二(十二分圣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补特伽罗有七种。二建立现观有十种)。论议品第四。有七种。(义。释。分别显示。等论。摄。论轨。秘密)。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南动神北磨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安慧菩萨。糅前集论。

辩中边论颂(五纸半 南爵北静)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辩相品第一。辩障品第二。辩真实品第三。辩修对治品第四。辩修分位品第五。辩得果品第六。辩无上乘品第七。

辩中边论(三卷 南爵北静)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天亲菩萨造论。释前颂。

▲中边分别论(三卷 南移北情)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前本同

摄大乘论本(三卷 南移北情)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p 1602-1603

    总标纲要分第一。标十相殊胜殊胜语。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赖耶识。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徧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种练磨其心。及四寻思。四如实徧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种波罗密多。彼修差别分第六。明菩萨欢喜等十地。增上戒学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学分第八。明六种差别。一所缘。二种种。三对治。四堪能。五引发。六作业。增上慧学分第九。明无分别智离五种相。果断分第十。明转依有六种。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摄大乘论(二卷 南物北隐)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与上同。而不分品。

摄大乘论(三卷 有慧恺序 南物北隐)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亦与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经唯识论(十九纸。有序一名破色心论 南都北静)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p 1604-1605

  一立义。二引证。三譬喻。及释种种外难。成立唯识道理。

大乘唯识论(十纸 南都北静)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唯识二十论(八纸 南都北静)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并同前本

唯识三十论(三纸余 南自北沛)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即成唯识论本颂也

大乘成业论(一卷 南爵北匪)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身语意三业。及有表无表业。是假非实。唯依思立。及由异熟识受熏持种而得成就。

业成就论(一卷 南爵北匪)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译

    与上同本

大乘五蕴论(七纸 南都北投)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五蕴摄九十四法。及十二处十八界总摄百法。

~p 1606-1607

对治三种我执。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以蕴。处。界。治之。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龙树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南爵北匪)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论(五纸后序一纸 南自北沛)

            商羯罗主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现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门。以辩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纸余 南华北沛)

            天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观所缘缘论(二纸余 南华北投)

            陈那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立量破斥外所缘缘非有。次明内所缘缘不无。

~p 1608-1609

无相思尘论(二纸半 南华北投)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本同

三无相论(二卷 出无性论 南邑北沛)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谓依三性。说三无性。

显识论显识品(十一纸余 从无相论出 南自北沛)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明三界但有二种识。一者显识。即是本识。二者分别识。即是意识。显识起分别。分别起熏习。熏习起显识。故生死流转。又云。一执著分别性熏习。增长阿梨耶识。二观习真实性熏习。能除执著损坏阿梨耶识(此内以第七名陀那识。执梨耶识作我境故)。

转识论(六纸 南都北沛)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明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阿梨耶。二执识。即阿陀那。三尘识。即六识。及明相应心所等。

~p 1610-1611

大乘起信论(二卷 南邑北情)

            马鸣菩萨造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作因分。明造论因缘有八种。二立义分有二。一有法。谓一切众生心。二法。谓体。相。用三大。三解释分又三。一显示实义。依于一心有真如生灭二门。二对治邪执。治人法二种我见。三分别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四修信分。谓有四种信。真如及三宝。修五门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止观。又明求生净土。得不退转。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译。文更显顺。余于佛前阄得。述裂网疏。以正肤谬。

△大乘起信论(二卷  有智恺序  南邑北情)

            萧梁优褝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论同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p 1612-1613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二】

大宗地玄文本论(八卷今作四卷 南罗北疑)

            马鸣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此二是序分也。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明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谓五十一位。如次无超转。一中具一切。名为渐转位。二者无余究竟总持位。五十一位中。随其先得

~p 1614-1615

入。摄一切一切。名无余究竟。回向则信心。信心则佛地。佛地则十地。究竟有何次。三者周徧圆满广大位。五十一种位。无前后一时。俱转俱行故。名周徧圆满。四者一切诸法俱非位。诸无量无边。一切种种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一切种种法。无非金刚身。以一身义故。名为俱是位。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乃至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已上三十四分。正名玄文本论。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已上四分是流通。

十二门论(一卷 有僧睿序 南守北造)

            龙树菩萨造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观因缘门第一。观有果无果门第二。观缘门第三。观相门第四。观有相无相门第五。观一异门第六。观有无门第七。观性门第八。观因果门第九。观作者门第十

。观三时门第十一。观生门第十二。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p 1616-1617

菩提心离相论(七纸 南书北星)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由大悲为体。达蕴处界等诸相唯心所现。成就第一空义。则能以众生为所缘境。现种种相。说种种法。皆真实义。

菩提资粮论(六卷 南满北仁)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明般若波罗密为菩提初资粮。布施波罗密为第二资粮。次明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方便。愿。力。及智。次明慈。悲。喜。舍。及五悔胜行。勿于他菩萨起嗔心。勿谤所未解甚深经。善修三解脱门。应勤精进。持戒。习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种三十二大人相业。及诸种种菩萨行等。

发菩提心论(二卷 南邑北沛)

            天亲菩萨造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劝发品第一。发心品第二。愿誓品第三。檀那波罗密品第四。尸罗波罗密品第五。羼提波罗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罗密品第七。禅波罗密品第八。般若波罗密品第九。如实法门品第十。空无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p 1618-1619

广释菩提心论(一二同卷 南壁北疑)

            莲华戒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引诸经以明大悲为本。慧及方便。一切时常行。及明闻思修三慧。

菩提心观释(二纸余 南履北临)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无生无灭。非觉非无觉等。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六纸 南华北逸)

            坚慧菩萨造 唐于阗国沙门提云般若译

  明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六纸欠 一名如来藏论 南壁北通)

            坚慧菩萨造 唐于阗国沙门提云般若译

即上论重出。

壹输卢迦论(三纸欠 南华北沛)

            龙树菩萨造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明一切法无常自体空。自体空不离无常。非离诸行而有无常。

~p 1620-1621

六十颂如理论(三纸余 南书北星)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明诸法离有无二边。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等。

大乘二十颂论(一纸余 南书北星)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略明第一义无生。随转而无性义。

大乘破有论(一纸余 南书北星)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略说诸法无生。从分别起。

方便心论(一卷 南邑北逸)

            龙树菩萨造 后魏西域沙门吉迦夜与昙曜译

  明造论品第一。此论分别有八种义。一譬喻。二随所执。三语善。四言失。五知因。六应时语。七似因非因。八随语难。明负处品第二。辩正论品第三。相应品第四。问答相应有二十种。

回诤论(一卷 南华北逸)

            后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

  先述外人难一切法无体。则语言亦无体。如何能遮一切法。次申正义。一切法因缘生。语言亦因缘生。同皆无体。如以幻人。还遮幻人。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p 1622-1623

中论(四卷 有僧睿序 南神北箴)

            龙树菩萨造 青目菩萨释五百偈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破因缘品第一。破去来品第二。破六情品第三。破五阴品第四。破六种品第五。破染染者品第六。观三相品第七。破作作者品第八。破本住品第九。破燃可燃品第十。破本际品第十一。破苦品第十二。破行品第十三。破合品第十四。观有无品第十五。观缚解品第十六。观业品第十七。观法品第十八。观时品第十九。观因果品第二十。观成坏品第二十一。观如来品第二十二。观颠倒品第二十三。观四谛品第二十四。观涅槃品第二十五。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般若灯论(十五卷有序 南疲守北恻造)

            唐中天竺沙门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

    分别明菩萨。释龙树五百偈。较青目者为详。

~p 1624-1625

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今作四卷 南壁北通)

            安慧菩萨造 宋译经院沙门惟净等译

    仅释十三品而止

顺中论(二卷 南移北情)

            龙胜菩萨造 阿僧佉(此翻无著)解未解处别为此部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论义入大般若波罗密经初品法门

百字论(七纸欠 南华北逸)

            提婆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

    破我见等一切诸法。各有自相。

百论(二卷 有僧肇序 南守北造)

            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舍罪福品第一。破神品第二。破一品第三。破异品第四。破情品第五。破尘品第六。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无果品第八。破常品第九。破空品第十。

广百论本(一卷仅十纸 南守北造)

~p 1626-1627

            圣天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破常品第一。破我品第二。破时品第三。破见品第四。破根境品第五。破边执品第六。破有为相品第七。教诫弟子品第八。皆五言偈。

十八空论(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南守北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

取因假设论(七纸半 南华北匪)

            陈那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论佛化众生。但依假施设事而宣法要。

观总相论颂(十一偈 南华北匪)

            陈那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掌中论(二纸 南华北逸)

            陈那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论三界但有假名。实无外境。如绳作蛇想。见绳知境无。若了彼分时。知如蛇解谬。

解拳论(二纸欠 南华北逸)

            陈那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p 1628-1629

入大乘论(二卷 南都北静)

            坚意菩萨造 北凉沙门释道泰译

  义品第一。明大乘方为具足三藏。得成大果。讥论空品第二。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罗睺罗。是化非实。顺修诸行品第三。明佛法身在净居受职成道。非阎浮提成佛。及明应礼初发心菩萨。

佛性论(四卷 南爵北匪)

            天亲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第一缘起分。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第二破执分(破小乘品第一。破外道品第二。破大乘见品第三)。第三显体分(三因如品第一。三性品第二。如来藏品第三)。第四辩相分(自体相品第一。明因品第二。显果品第三。事能品第四。总摄品第五。分别品第六。阶位品第七。徧满品第八。无变异品第九。无差别品第十)。

究竟一乘宝性论(五卷 南自北性)

            元魏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译

  教化品第一。佛宝品第二。法宝品第三。僧宝品第四。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为何义说法品第七。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如来功德

品第九。自然不休息佛业品第十。较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初一卷。是论本偈经。次四卷。如次论释。

大乘宝要义论(十卷今作五卷 南书北星)

            不出撰者名字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

    集诸经论菩萨发心修行功德

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南府北转疑)

            法称菩萨造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

  集布施学品第一。护持正法戒品第二。护法师品第三。空品第四。集离难戒学品第五。护身品第六。护受用福品第七。清净品第八。忍辱品第九。精进波罗密品第十。说阿兰若品第十一。治心品第十二(褝定波罗密多附)。念处品第十三。 自性清净品第十四。正命受用品第十五。增长胜力品第十六。恭敬作礼品第十七。念三宝品第十八。

集大乘相论(上下共十四纸 南书北星)

            觉吉祥智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十波罗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

分。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等至。八解脱。三摩鉢底先行。三解脱门。六神

~p1632-1633

通。陀罗尼。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声闻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实际。无相法界。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上下合卷 南书北星)

            善寂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初明诸法皆从缘生。不离于识。广引经证。次释菩提无所得义。谓刹那王所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无所安立。若执无因。不集诸福。起染著心。感恶趣果。智者如实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南华北匪)

            无著菩萨本  世亲菩萨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明修定者。须师资圆满。所缘圆满。作意圆满。依有寻有伺等三定。能获世福及出世果。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 有李百药序 南意移北次弗)

            无著菩萨造 唐中天竺沙门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

  缘起品第一。成宗品第二。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说。归依品第三。明大乘归依。有四种大义。一者一切徧义。二者勇猛义。三者得果义。四者不及义。种性品

~p 1634-1635

第四。明种性有九种差别。一有体。二最胜。三自性。四相貌。五品类。六过恶。七功德。八金譬。九宝譬。九义各有四种差别。发心品第五。明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二方便大。三利益大。四出离大。有四种差别。一信行发心。二净依发心。三报得发心。四无障发心。以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为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二利品第六。真实品第七。明第一义相。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菩提品第十。明得一切种智。明信品第十一。明信相差别。有十三种。述求品第十二。弘法品第十三。随修品第十四。教授品第十五。业伴品第十六。明菩萨起业。以方便为伴。度摄品第十七。明六波罗密十义。一制数。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七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及明四摄行。供养品第十八。亲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明慈。悲。喜。舍。觉分品第二十一。功德品第二十二。行住品第二十三。敬佛品第二十四。

~p 1636-1637

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南逐物北慈隐)

            马鸣菩萨造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广集种种善恶因缘。令人返邪归正。

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今作十卷 南经北右)

            宋译经院沙门慧绚绍德等译

  前四卷。圣勇护国尊者。集释迦饲虎。救鸽。分卫。神化。不为毒害。兔王。龙王。慈力王。八种缘起。又商主入海获安。老母毕竟得度。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称念三宝功德。造塔胜报。出家功德。六种缘起。凡十四事。文并明畅。后十二卷。是寂变胜天。论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之义。共有三十四段。文无起止。殊难解释。

大丈夫论(二卷 南都北静)

            提婆罗菩萨造 北凉沙门释道泰译

    共有二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相貌功德。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五纸 南华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先列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犍子计俱。若提子计不俱。次一一破之。

~p 1638-1639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四纸半 南华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先明所计涅槃。有二十种。如来为遮是等邪见。故说涅槃因果正义。次列其名。一一问答示相。

大乘掌珍论(二卷 南都北性)

            清辩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广释真性有为空四句义。破诸异执。显真胜义。

如实论(一卷 南华北逸)

            天亲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反质难中无道理难品第一。道理难品第二。堕负处品第三。明堕负处。有二十二种。

手杖论(六纸欠 南华北匪)

            尊者释迦称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破世异执有新生有情

宝行王正论(一卷 南邑北逸)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安乐解脱品第一。谓十善名安乐。惑尽名解脱。杂品第二。明十恶过患。广

~p 1640-1641

诃女身不净。叹佛三十二相。菩提资粮品第三。明相好六通等因。正教王品第四。出家正行品第五。说出家者。应舍粗惑。修七圣财。及说十地大意。并教发愿方法

    皆五言偈。

佛说法集名数经(六纸欠 南忠北则)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集佛所说出世间及世间法名数

惟日杂难经(十三纸半 南终北明)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大意说如来二乘功德差别。文甚古拙难读。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 南令北英)

            大禅师佛陀密多所撰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密多译

  标云。一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释不次第。

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 南令北坟)

            僧伽罗刹造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第一治淫欲法门。第二治嗔恚法门。第三治愚痴法门。第四治思觉法门。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门。次明四禅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p 1642-1643

禅法要解经(二卷 南荣北集)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初明不净观。次明净观。次明除五盖。修初禅。二三四禅。次明修四无量心。次明修四空定。次明修四谛观。初习其门。则有十事。一者心专正。二者质直。三者惭愧。四者不放逸。五者远离。六者少欲。七者知足。八者心不系著。九者不乐世乐。十者忍辱。次明修四如意足。次明修五神通法。

思惟要略法(八纸半 南终北英)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先明形疾轻微。心病深重。次明四无量观法。白骨观法。观佛三昧法。法身观法。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诸法实相观法。法华三昧观法。

菩萨诃色欲法(一纸欠 南宜北藁)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谓是世间枷锁重患衰祸。舍之复念。如出狱思入等。凡夫为色仆。弃之如破枷脱锁等。女人言蜜心毒。如龙渊师窟。不可近。败国乱家。灭人慧明。如高罗密网等。智者知而远。恶而秽之。

~p 1644-1645

禅要诃欲经(三纸余 南令北聚)

            失译师名

    即前不净观一章重出

小道地经(三纸余 南藉北既)

            后汉西域沙门支曜译

    说道人求息。及求向佛道法

修行道地经(八卷 前有序 南终北明)

            天竺沙门众护撰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集散品第一。五阴本品第二。五阴相品第三。分别五阴品第四。五阴成败品第五。慈品第六。除恐怖品第七。分别行相品第八。劝意品第九。离颠倒品第十。晓了食品第十一。伏胜诸根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弃加恶品第十四。天眼见终始品第十五。天耳品第十六。念往世品第十七。知人心念品第十八。地狱品第十九。劝悦品第二十。行空品第二十一。神足品第二十二。数息品第二十三。观品第二十四。学地品第二十五。无学地品第二十六。无学品第二十七。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缘觉品第二十九。菩萨品第三十。后三品。并用法华意旨。

~p 1646-1647

道地经(一卷 南慎北明)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前本略出。文不可句。

众经撰杂譬喻(二卷 南所北群)

            比丘道略集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旧杂譬喻经(二卷 南所北聚)

            西土贤圣集 吴天竺沙门康僧会译

杂譬喻经(二卷北作一卷 南所北群)

            失译人名出后汉录

杂譬喻经(二卷 南所北英)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

菩提行经(四卷今作二卷 南甚北亦)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

赞法界颂(六纸 南力北言)

            圣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广发大愿颂(一纸余 南甚北英)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

~p 1648-1649

佛三身赞(八行偈 南兴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法。报。化。各二行偈。回向一偈。

佛一百八名赞(二纸余 南临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集释迦佛一百八名

一百五十赞佛颂(七纸余 南藉北隶)

            尊者摩咥利制吒造 唐沙门义净译

佛吉祥德赞(上中下同卷 南无北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七言四十六偈 南竟北言)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赞观世音菩萨颂(三纸欠 南籍北言)

            唐佛授记寺翻经沙门释慧智译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十三行 南思北澄)

            巴看落目瓦传 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慧译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三纸余四十偈 南竟北隶)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此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p 1650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六纸欠 南无北隶)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赞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妙。功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