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明 古吴比丘 智旭 集     缘起第一   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种种方便,教出苦轮,而众生不了业报因缘,罔知断恶修善。净信日微,五浊增盛。由此剧苦机感,倍关无缘慈应,爰有当机,名坚净信,咨请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广叹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种轮相,示善恶差别;以二种观道,归一实境界。仍诫业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应依忏法,得清净已,然后修习二观,克获无难。此诚末世对症之神剂,而方便中之殊胜方便也。予悲障深,丁兹法乱,律教禅宗,淆讹匪一。幸逢斯典,开我迷云,理观事仪,昭然可践。窃以诸忏十科行法,详略稍殊,一一阄陈,纤疑始决,罔敢师心,乃述缘起。     劝修第二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现在无诸障缘者,欲除灭五逆十恶无间重业者,欲求资生众具皆得充饶者,欲令重难轻遮皆得消灭者,欲得优婆塞、沙弥、比丘清净律仪者,欲得菩萨三聚净戒者,欲获诸禅三昧者,欲获无相智慧者,欲求现证三乘果位者,欲随意往生净佛国土者,欲悟无生法忍圆满证入一实境界者,皆应受持修行此忏悔法。何以故?此是释迦如来格外弘慈,地藏菩萨称机悲愿,无苦不拔,无乐不与,依此修行,净信坚固,如经广明,所宜谛信。     简择同行第三   经中不言人数多寡。准他行法,得至十人。但须严择,必求法器。倘无同志,独行弥善。或有真实为生死者,堪作伴侣。十人以内,多寡无妨。又必先审所求,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果证,或求往生,所求相合,方可同修。于十人内,仍须推一夙德为教授师,事仪理观,微细秉承,切勿卤莽,唐捐苦行。     占察轮相第四   忏悔之法虽则普为众生发露众罪,然当人无始业习各有偏强,是故经中先说占初轮相,然后明忏悔法。今欲修忏悔者,既已严净道场,宜于未建首前,各占轮相,简察善恶,何罪偏重,应的悔之。于修忏时,庶便陈白。(占法别附于后。)     正修忏法第五     (准经自列,亦具十科。)     第一  严净道场   经云:欲修忏悔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第二  清净三业   经云: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准诸行法,每至秽处,必须更髑衣,旋转既讫,洗浴清净,还著净衣。纵一日都不至秽,亦须一浴。终竟一期,或七日,或二七、三七乃至千日,以得三业纯善轮相为期。于中专莫杂语,及一切接对问讯,或有所需,但可直索,不得因事牵发余语。专秉一心,念所修法,不得刹那念世杂事。当思生死大事(一本作「事大」),无常迅速,坚精努力,乃克有济。倘稍违净法,则唐丧劬劳,不可不慎。     第三  香华供养   行者初入道场,至法座前,敷具正身,合掌倚立;应先缘念一切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众生迷惑,流转可哀;我为众生,翻迷归悟,礼敬三宝。作是念已,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恭(一本作「敬」)礼十方常住三宝。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华作供,手执香炉,作是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疑漏一「种」字)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此段全用经文。作是念已,唱云:)   供养已一切恭敬。(一礼)     第四  启请三宝诸天   本经无启请法。准余行仪,于建首日,宜致三请。良以三宝虽无所不在,而众生久积迷惑,背觉合尘,念与悲隔。今既翻迷归悟,应须缘念三宝,充满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是念已,涕泪翘勤,逐位三请,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口作是唱: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想云:我三业性如虚空,释迦如来亦如是,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下皆准此,但改佛名及形相来处。至请贤圣,则云一切贤圣亦如是,余皆准知。三请毕,随作一礼。)   一心奉请南无毗婆尸等过去七佛。   一心奉请南无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请南无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惟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   (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惟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法藏。   (想如上。)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贤圣。   一心奉请南无坚净信菩萨摩诃萨。   (此是当机启教之人,应念菩萨,为我等故,请问大法,我今得闻此最胜法,皆是菩萨莫大恩德。)   一心奉请南无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应念此二菩萨慈悲慧行,普度群迷,与地藏菩萨威神无异。)(遍吉菩萨即普贤菩萨。)   一心奉请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应念:此是我等的对忏悔之主。依此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无恶不灭,无善不生。我今归命启请,如子忆母,此为道场正主,余佛菩萨,同作证明。涕泣求哀,犹如面奉,必冀菩萨,摄受护持。观想偈文,应知如上。)   一心奉请梵释四王天龙八部,僧伽蓝内护正法者一切圣众。   (例皆三请。但除礼拜,白衣无妨。)   惟愿释迦慈父七佛世尊五十三佛,一切觉者;他心道眼,无碍见闻,身通自在,来降道场摄取我等令成净信。   占察善恶业报尊经,十方一切清净法藏等真法性,充满虚空,显现道场受我供养。   坚净信菩萨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十方一切贤圣,不舍大慈来临法座,哀怜覆护,证我行法。   地藏菩萨摩诃萨,救世真士,大智开士,善安慰说者,速除诸障增净信者,大慈大悲,不违本誓,放大光明,满我所愿。   护法天龙伽蓝真宰,随我请来,坚守道场,却诸魔障,示现吉祥,令我所修自在成就。   (每节执炉三说已,一礼,惟护法处不须礼拜,白衣无妨。)     第五  赞礼三宝   经无赞法,不别立科。但取十轮经中地藏菩萨赞佛二偈,随行礼敬,合为一科。   我闻遍知海  真实德无边  度脱诸有情  心欢喜敬礼   曾修无量福  今得礼尊足  愿无量劫中  常修多供养   一心敬礼过去毗婆尸佛。   (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婆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下皆准此,但改佛菩萨名。)   一心敬礼尸弃佛。   一心敬礼毗舍浮佛。   一心敬礼拘留孙佛。   一心敬礼拘那含牟尼佛。   一心敬礼迦叶佛。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普光佛。   一心敬礼普明佛。   一心敬礼普净佛。   一心敬礼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一心敬礼栴檀光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佛。   一心敬礼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一心敬礼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灯光佛。   一心敬礼慧炬照佛。   一心敬礼海德光明佛。   一心敬礼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一心敬礼大强精进勇猛佛。   一心敬礼大悲光佛。   一心敬礼慈力王佛。   一心敬礼慈藏佛。   一心敬礼栴檀窟庄严胜佛。   一心敬礼贤善首佛。   一心敬礼善意佛。   一心敬礼广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金华光佛。   一心敬礼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虚空宝华光佛。   一心敬礼琉璃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普现色身光佛。   一心敬礼不动智光王佛。   一心敬礼降伏众魔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明佛。   一心敬礼智慧胜佛。   一心敬礼弥勒仙光佛。   一心敬礼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一心敬礼世净光佛。   一心敬礼龙种上尊王佛。   一心敬礼日月光佛。   一心敬礼日月珠光佛。   一心敬礼慧幢胜王佛。   一心敬礼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妙音胜佛。   一心敬礼常光幢佛。   一心敬礼观世灯佛。   一心敬礼慧威灯王佛。   一心敬礼法胜王佛。   一心敬礼须弥光佛。   一心敬礼须摩那华光佛。   一心敬礼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一心敬礼大慧力王佛。   一心敬礼阿閦毗欢喜光佛。   一心敬礼无量音声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佛。   一心敬礼金海光佛。   一心敬礼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一心敬礼大通光佛。   一心敬礼一切法幢满王佛。   一心敬礼东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皆影现化事前,一一皆悉归命礼。)   一心敬礼东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东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下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上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   (三礼此恐太繁,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为善也。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下一礼同。)   一心敬礼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   (三礼此亦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善。)   一心敬礼坚净信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   (此是忏主,应须三礼,想偈如前。但末句须云:为求灭障接足礼。又或各随所求称之亦可。如求律仪,即云:为求律仪接足礼。求证果,求往生等,类此可知。)     第六  修行忏悔   (经云: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夫罪虽无量,而就轮相所现者,尤为最重,能招恶果,能障圣道。故须惭愧涕泪,各别陈之,殷勤悔过,冀令消灭。五体投地,说重罪已。仍作是念:)   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地藏、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惟愿加护,令障消灭。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   (唱已,五体投地,复作是念:)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一),外加恶友(二),不随喜他一毫之善(三),惟遍三业广造众罪(四),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五),昼夜相续无有间断(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恶道(八),无惭无愧(九),拨无因果(十)。   故于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惭愧(二),生大怖畏(三),发露忏悔(四),断相续心(五),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六),勤策三业翻昔重过(七),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九),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十)。惟愿一切三宝、地藏菩萨,慈悲摄受,听我忏悔。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我及众生,自性清净,一实境界,诸佛体同。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计我、我所,习诸恶法,三业六根,广造众罪,十恶五逆,重难轻遮,障慧障定,障诸戒品,致使长沦苦海,永无出期。设欲修行,多诸疑障,或扰外魔,或遭邪见,助缘缺乏,净信不成。今遇:   地藏菩萨摩诃萨,善安慰说,开我迷云,涤虑洗心,求哀悔过。惟愿十方   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段(编者注:「段」疑是「毁」)三宝、一阐提罪,如是罪性本惟空寂,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或一说,或三说,皆可,下四亦然。)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此忏悔文,并下三愿,皆出本经;但于惟愿之前,撮略经中他处数语,以表说所作罪一心仰告之意,余皆一字弗敢移易。)     第七  发劝请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劝请,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劝请已,归命礼三宝。)     第八  发随喜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随喜,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随喜已,归命礼三宝。)     第九  发回向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回向,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回向已,归命礼三宝。)     第十  补发愿及端坐静室称念名号   五悔法门,别有发愿,此经不说,盖以劝请等三即是愿故。又行人修此忏法,所求不同,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往生净土,或求现在安乐。今因阄决听许补愿,是在修行者各自陈白,不容预拟成言也。然所求之愿,虽各不同,须与四弘相合,不得增长生死,诚恐不知梗概,违背经宗,聊陈大意,以便行持,或用或否,任从决择。   我弟子某甲至心发愿,愿   十方三宝,地藏慈尊,哀慰(一本作「愍」)护持,救拔拯济,令此国土,灾乱消除,正法流通,咸生净信,无诸障碍,永断魔邪;我及众生,重罪速灭,现离衰恼,充足资生;三聚戒根,毕竟清净,二种观道,应念现前,三昧总持,神通方便,四摄六度,无不圆成,了悟自心,一实境界,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   弥陀,历侍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次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地藏菩萨。其惛盖多者,应于道场中旋绕诵念。昼三夜三,具如经说。七日之后,每旦以第二轮相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若不得三业纯善轮相者,虽见光明、异香、吉祥好梦等,止名虚妄,非善相也。若未获纯善轮相以前,止许称念地藏名号,未许修行观法;得善相后,乃于二种观道,可以如实修之。)     别明二种观道第六   (诸忏坐禅一科,即于忏毕出坛时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经二观,要于忏悔清净之后,方许正修,故十科毕,方别明之。)   经云:彼诸众生,但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乃至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又云: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   又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学唯心识观者,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念念观知,唯心生灭,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学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离一切分别想,渐渐能过四空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即复能入一行三昧。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一者,利根,先已能知一切外境惟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疑,障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二者,钝根,先未能知一切外境悉唯是心,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今依经文,略出其意。此经本以一实境界为体,一(编者注:「一」疑是「二」)种观道为宗;若非洞明一实境界,无以称性,起于二观。若非殷勤修习二观,无以契会一实境界。一实境界者,即是不思议境,亦名诸法实相。谓境界即诸法,一实即实相。境界即事造三千,一实即理具三千。境界即权,一实即实。权实不二,理事一如,故名一实境界。   又以境界从一实,则一空一切空,不思议真谛也;以一实从境界,则一假一切假,不思议俗谛也;直云一实境界,则一中一切中,不思议中道第一义谛也。故经云: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岂非即空义耶!   又云: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岂非即假义耶!   又云: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   又云: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又云: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岂非即中义耶!   故知一实境界,则已收尽中论一偈之旨。境界即因缘所生法,一实即是空假中也。中论约观,故先立境;此经显谛,故先出理。依此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则知二种观道,全是不思议法门。   而复于中分利、分钝者,略出二意:一者,此经虽正明圆顿宗旨,而兼摄别机。名圆为利,名别为钝。二者,虽是圆机,于中仍分利钝。初意者,圆教行人,于名字位中,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肉眼即名佛眼,故能学习真如实观,了知现前心性,本自不生,不复更灭。所谓法界一相,虽三千历然,而究竟平等。此即名字位中初修观行之法也。得相似空三昧,位登五品,圆伏五住。故超过空等定境界相,入心寂三昧,即能入一行三昧,住坚信位,所谓六根清净,相似即佛也。故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以奢摩他是不思议三止,毗婆舍那是不思议三观。止观不二,即是般若第一义空,首楞严究竟解脱,初住分证,任运现前,十信位中,名得决定也。   若别教行人,名字位中,虽闻中道,未能了知,但可仰信。故须先学唯心识观,了知实无外境,唯有内心。即是从假入空,不无次第。故先得色寂三昧。准位当在别教十信,若望圆教,位在五品。次应学习信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则教之舍别从圆也。   次意者,圆教利机,即于识心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云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稍钝者,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故云应当先学唯心识观也。然于一实境界,若善能得意,则称性所起。二观用虽不同,实无优劣。   言用不同者,如详解云:唯识历事,真如观理。观本寂三千为理观,照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从理惟达法性,从事专照起心。又直观一念本具三千名理观,纵任三性,用于四运,推检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故古人约起心不起心,推运不推运分之。   言无优劣者,如详解云:须知占察知唯是心,则于色界及诸外境不起分别。所以经云:色寂三昧,非谓事观专观外色。真如实观,思惟心性不生不灭,以能超过无色四空,心及心所二俱寂灭。是故经云:心寂三昧,非谓理观唯在内心。又云: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知全修在性,则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造十界之心,须知全性成修,则善修唯识观也。   又指要钞云:应知观于内心,二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亦然。以此言之,则一色一香一尘一法,皆了唯心,同归真实,随宜方便,究竟无殊。   又此二观,虽云忏悔得清净相乃可修之,而正行忏悔及称念地藏名时,非无二观。如修忏时,始从香华供养,终至三归,历事分明,运想无滞,知唯心作,无实境界,是名唯心识观。若始从供养乃至三归,事虽历历,一心不生,是名真如实观。又称名时,历历分明,知心如幻,地藏洪名,不离自心,是名唯心识观。若观地藏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名真如实观。   又既得善相,正修二观之时,亦可仍前修行忏法及称名号,即以忏法称名,助成二观,转更分明。所以菩萨五悔法门,始自凡夫,终于等觉,无不以之为进修方便。须知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法,后后具于前前,前前亦通后后。事理相扶,始终一致,方名圆顿法门。倘轻忽事相,高谈名理,重罪不灭,善法不生。是故末世行人,切须体会坚净信菩萨问法苦心,深究地藏大士立法本意。以真实不欺诳心,不忽略心,痛切为生死心,无上大菩提心,于此经中,开发正解,成就真修,得坚固信,不堕疑障。如或不然,遇馔不食,宝山空回,救世真士,大智开士,亦末(「末」字疑为「未」字之误)如之何也矣!     附占轮相法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诸佛。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悉受正法。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至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   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华作供,复运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乃至)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全文具忏仪中,须精熟之,使运想不滞。)   供养已,一切恭敬。   (一礼。次复别用香华,系心供养地藏菩萨。一心告言: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不知三世业报因缘,多怀疑惑。今以其(一本作「某」)事敬依菩萨所示三种轮相,如法占察,至心仰叩地藏慈尊,愿以大悲力加被拯接,除我疑障。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胡跪合掌,一心称念。)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或称名,或默念,满足至千。乃作是白:)   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作此语已,双手捧于轮相,承以净物,至诚殷重,仰手傍掷,谛观谛察,乃知相应与不相应,具如经说。须先自熟玩经文,知其大意,方可掷轮。否则自无细心,反疑轮为虚设,为罪多矣。)   (凡占轮相者,或欲具占三种轮相。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然后占初轮相。就初轮中所现善恶,一一主念;别占第二轮相。次复更占第三轮相。若有欲修忏法,止占第一、第二两种轮相者,亦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次第占之。若有为自为他,但占第三轮相。欲知三世果报事者,亦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取第三轮相,频三掷之,记其所现之数,以知吉凶。若有修忏,已经七日之后,欲但占第二轮相,求纯善相者,于清晨时,惟须作白频三掷之。)     ○附忏坛中斋佛仪   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五十三佛。   南无十方一切佛事。   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   南无坚净信菩萨。   南无遍吉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三称毕,次诵变食真言二十一遍,甘露真言三遍,洒净。)